郭培杰
摘要:口述史是以記憶為基礎、錄音為載體,重點關注的是“記憶中的過去”。雖然口述史對文獻資料有補充作用,但需要進行考證。所以,民族音樂學的工作者在田野調(diào)查的過程中,要對多次的采訪總結經(jīng)驗,不斷提升自己的鑒別能力和溝通技巧。
關鍵詞:口述史 民族音樂學 田野調(diào)查
“在文字產(chǎn)生以前,人們便把祖輩們的光輝業(yè)績和他們自己與天奮斗,與人奮斗的事跡,輾轉復述,傳給后世”??谑鍪返难芯烤褪前选奥曇粑谋尽鞭D化為“文字文本”的過程,是歷史信息的重要載體。因為,歷史不僅存活于文字文本中,還存活于普通民眾的心里。
“民族音樂學的歷史可以說就是田野工作史”。田野調(diào)查的主要對象是人,通過田野調(diào)查,面對同一個歷史問題,向不同身份、階層的人進行訪談,從各個角度揭開歷史的真面目,去尋訪那些即將逝去的“聲音”,所以,口述史的研究必不可少。
一、口述史及其優(yōu)勢
“口述史指的是由準備完善的訪談者,以筆錄、錄音或錄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觀點”。口述史可以看做是“活態(tài)的歷史”,通過對某地域民眾的訪談,就可以了解到流傳在當?shù)貧v史事件的許多細節(jié),有可能在地方志上沒有記載,將地方志與口述資料相結合分析問題,對深度剖析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有重要意義。當然,口述史研究的“主要意義并不在于它是什么真實的歷史或作為社會團體政治意圖的表達手段,而在于證明人們的歷史意識是怎樣形成的”。
“任何事物都不能從人類文化中徹底消除記憶存儲和口傳傳統(tǒng)……除非人類喪失聽說能力,否則,書寫文本或印刷文本不可能取代口傳傳統(tǒng)”??谑鍪返膬?yōu)勢在于,它不受傳統(tǒng)史學的束縛,用口述的方式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回憶講述出來,同時,還包含受訪者的情感、態(tài)度等因素,特別是重視歷史意識的構建。并且,文獻資料對事物的記載一般以概括性、總結性為主,事件發(fā)生的細節(jié)往往被忽略,而口述史就彌補了這個缺陷。
二、田野工作的具體事項
(一)采訪前的準備工作
在采訪之前至少要做好以下幾點:1.確定訪談的對象、內(nèi)容、方法等,制定出詳細的計劃;2.應當對當?shù)氐拿袼罪L情做深入細致的研究,同時,盡量掌握一些當?shù)氐恼Z言,在訪談中便于溝通與交流。3.在訪談中避免侵犯到口述者的利益,要把握提問的方式。
(二)采訪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通過對不同身份、年齡的人進行訪談,可以獲得某一個事物在不同的家庭、社區(qū)、群體中所起的作用。當然,口述史與新聞采訪或人物專訪是不同的,它強調(diào)的是受訪者對過去親身經(jīng)歷的真實回憶。在采訪過程中,始終保護受訪者的隱私,并且在采訪階段,關于訪談的時間、地點、內(nèi)容、錄音等相關問題,事先要經(jīng)過受訪者的同意。且對口述者的采訪不只是關注其描述的內(nèi)容,重點應放在內(nèi)容背后的原因。
在采訪過程中不能嚴格按照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對受訪者進行提問,讓口述者樂意講述自己的故事才是最關鍵的。首先要以傾聽者的身份開始采訪,不打斷口述者的表述。然后,通過自身的學術修養(yǎng),以聊天的方式與受訪者進行良好的溝通,讓其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自己的采訪內(nèi)容。切忌訪談者一味單方面提問,或讓口述者隨意敘述。所以,研究者事先要擬定訪談內(nèi)容,提前設計出在采訪中可能提到的問題,并且對每個話題的采訪時間做大致的計劃,以免出現(xiàn)采訪內(nèi)容多而時間不夠的問題。
(三)整理口述史的注意事項
口述歷史是“收集當事人或知情人的口頭資料;……采用口述手記的方式收集資料,經(jīng)與文字檔案核實,整理成為文字稿”。在整理口述史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反復校對,它有可能與歷史吻合,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歷史。更重要的是,主訪者在編輯過程中不能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對采訪內(nèi)容進行添加或刪除,對被訪者運用的方言或俚語,不能改動或省略,應予以保持原貌,并作詳細的注釋。遇到不清楚或沒有記錄明白的地方,應該進行回訪,確保采訪內(nèi)容的真實性,永遠忠實最原始的訪談記錄。最后,對采訪后整理完的資料,要征得被訪者本人的審閱、修改、同意后才能定稿。
三、結語
口述史是“圍繞人民建立起來的歷史,它……拓寬了歷史范圍,認為英雄不僅可以來自于領袖人物,也可以來自許多默默無聞的人們”。所以,“普通大眾不僅應在歷史中得到地位,而且應在提供具有重要政治意義上的歷史知識方面扮演主動的角色”。
雖然,口述資料不能取代文獻資料,兩者有糾正和互補的作用。口述資料能補充文獻資料中沒有記載的史料,同時,通過文獻資料的記載可以辨別口述資料的真?zhèn)巍R虼?,作為民族音樂學的工作者,要把文獻史料與口述材料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將兩者比較分析,經(jīng)過“去偽存真”后,才能更加客觀、科學地對訪談內(nèi)容進行深度探究。當然,口述史對研究事物的真相只是一種參考資料,因為,采訪者只能保證口述過程的真實性,不能保證其表述內(nèi)容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彭衛(wèi)等.歷史學的視野:當代史學方法概述[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2]湯亞汀.西方民族音樂學方法論概要(上)[J].中國音樂學,2001,(02).
[3]唐諾·里齊.大家來做口述歷史[Z].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7.
[4]張廣智,陳垣.口述史學[M].臺北:揚智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3.
[5][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tǒng)[M].傅鏗,呂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楊立文.口述史學在歷史學中的功用和地位,載《北大史學》第一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7]保羅·湯普遜.過去的聲音:口述歷史[M].覃方明等譯.臺北:正港資訊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8.
[8][英]約翰·托什.口述的歷史[J].史學理論,1987,(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