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浩
那幾天晚上,費利希亞·普波家里總是彌漫著煙霧和催淚瓦斯。她四歲的孫女不明白為什么空氣會弄得自己喉嚨發(fā)痛。全家人都感覺被困住了。在外面,全副武裝的特警開著裝甲車駛上街道,橡皮子彈、閃光彈、催淚彈伴隨著抗議聲與濃煙飛向示威群體,甚至鎮(zhèn)暴警察還端著軍用槍支對著他們——這里不是基輔或開羅的街頭,而是在美國圣路易斯郡的小鎮(zhèn)。數(shù)天前,這個小鎮(zhèn)的白人警察開槍打死了手無寸鐵的18歲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
“舉手,不要開槍!”示威者高舉雙手抗議美國警察的槍支暴力,當?shù)孛癖姙榇伺e行了大規(guī)模的示威活動,并在后來逐漸演變?yōu)轵}亂。而更令美國社會大為震驚的,是電視中當?shù)鼐娇鋸埖逆?zhèn)壓行動。
倒在警察槍口下的80人
8月9號,密蘇里州弗格森小鎮(zhèn)18歲的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與友人多里安·約翰遜前往自己祖母家的途中,被警員達倫·威爾遜叫住并被帶到人行道上,其間雙方發(fā)生了爭執(zhí),威爾遜持槍向兩人開槍,兩人連忙奔逃。但威爾遜并未停止射擊,而是離開警車繼續(xù)追逐兩人,并多次朝兩人開槍,給布朗造成致命傷害。布朗在距離警車11米的地方死亡。根據CNN的報道,從警員與布朗相遇到布朗死亡不超過三分鐘。
警方的說法是布朗襲擊了威爾遜警官,并試圖搶奪他的槍。威爾遜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開槍打死了布朗。而約翰遜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說法:警察抓住了布朗的脖子,當布朗想自首的時候被開槍殺死了。后來,警方稱布朗在事發(fā)前涉嫌搶劫了便利商店價值50美元的雪茄,但之后警方承認,當時威爾遜并沒有意識到布朗是涉嫌搶劫,僅是因為他們“行走在路中央,阻礙交通”而叫住他們。尸檢結果表明,手無寸鐵的布朗身中至少六發(fā)的子彈,但這并不能成為事件有力的證據。
8月19日,在距離弗格森約7公里的圣路易斯上演了邁克爾·布朗槍擊案的“翻版”。與前一事件不同,這次有網友視頻記錄了事件的經過,視頻顯示,被槍擊者鮑威爾并沒有如警方先前描述的“朝警察揮舞匕首”,而是一直將手放在衣服口袋里。整個過程不超過15秒,還可以清晰地聽見至少八九聲槍響。
在鮑威爾倒在警察槍口下的同一天,在芝加哥市,晚間9點多接到有人攜帶槍支在社區(qū)騎行的報警電話后,當?shù)鼐今{車趕來并發(fā)現(xiàn)了這位住在附近的21歲青年達瑞斯。據芝加哥警方透露,當時警方用聚光燈對他照射,達瑞斯隨即回過頭拔出半自動手槍指向警車,警察從警車上走下來,達瑞斯也丟棄了自行車,然后向前奔跑,警察追了過去。但就在此時,達瑞斯突然回過頭來用槍指向警察,警察則扣響了扳機……約兩個小時后達瑞斯被宣告不治身亡。
達瑞斯的母親聞訊悲痛欲絕:“警察根本不需要這樣射殺他,達瑞斯是個好孩子,他只是被嚇到了,他死得不明不白?!蹦壳?,芝加哥警察獨立審查局(Independent Police Review Authority)還在調查這一槍擊案。
仍舊在這一天,在堪薩斯州,警察前來處理一樁夫妻家庭糾紛,丈夫萊卡爾特因為沒有聽服從警方“放下刀”的警告而被擊斃;在佛羅里達州,一家俱樂部發(fā)現(xiàn)有客人公開持槍而報警,警方來到后在“感覺對方就要拔槍”的時候開槍,結果誤殺了圍觀的22歲的瑪利亞……根據維基百科“在美國被執(zhí)法人員殺害的名單”詞條的不完全統(tǒng)計(被害者包括現(xiàn)行犯),鮑威爾被槍殺的這天,美國至少還有5個人被警察打死。而從8月1日到27日,則至少有83人被警察打死,其中80人倒于警察的槍下。
“舉起手來!”
這里并不是要給人造成美國警察“濫殺無辜”的印象,但這提醒我們,美國公民——無論有罪無罪——都要比其他富裕國家的人民,更有機會被警察擊斃。根據FBI的資料,2012年總共有410人被警察“合理”擊斃。這個數(shù)字也是被低估的,因為這不包括被擊斃的現(xiàn)行犯,而且提報這些數(shù)字是警方“自愿性”的。而英國警方(不包括蘇格蘭)去年僅用了武器三次,沒有人被擊斃。2012年也僅有一人被擊斃。英國人被警察擊斃的比例,僅是美國人的百分之一。
不過,美國警察的犧牲率在世界上是算低的,2013年共有111名警察犧牲,其中33名被槍擊身亡——這兩個數(shù)字也分別是美國1959年和188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是全世界私人槍支擁有量最大的國家,民間擁有3億支槍支,平攤下來幾乎人手一支。美國警察在如此“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下能取得這種成績,一定程度上源于美國警察擁有的“絕對權威”。
“舉起手來!”——這是美國警察的口頭禪。聽到這一警告時,你最好立刻把雙手放在頭上一動不動,否則就可能遭遇暴力執(zhí)法,甚至可能被哪個“神經敏感”的警察當成正在“摸槍”的暴徒或恐怖分子擊斃也不一定。
美國警察依法享有滯留權、訊問權、搜查權、逮捕權,只要依法逮捕嫌疑犯,不需要請示任何人。當警察或他人正在面臨可能危及生命的不法攻擊行為,或者是為了防止更大的罪案發(fā)生時,警察可以開槍,也不需要任何請示。前提是“所必需的最小的強制力”。
對于如何開槍,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警察不能鳴槍示警,因為鳴槍警告往往讓逃跑者跑得更快,襲警者下手更狠。另外,一旦開槍,一般都要求必須向致命部位射擊,且至少“雙擊”,以免對方遭槍擊后伺機攻擊警察或他人。而且,如果目標并未打死,那么開槍警察將面臨傷情鑒定、法律訴訟等非常麻煩的事情,有美國警察坦言,他們在實際行動中一旦開槍就傾向將對方直接打死,以避免諸多官司上的糾結。
近乎賦予警察“自由開槍權”的還包括存在于美國22個州的“不退讓法”,最近,它成為弗格森示威者的“敵人”,他們呼吁修改這一法案。該法案規(guī)定,當事人如果感覺受到威脅,可以在沒有事先嘗試逃離或者躲避的情況下,以武力對抗武力,甚至動用致命武力。有分析認為,根據這種法律,要證明開槍理由不正當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對警察關于槍支暴力等的訴訟中,美國法院也常常做出對警方有利的判決。2006年11月25日凌晨,時年23歲的準新郎貝爾在紐約一家夜總會參加完單身派對后,在夜總會門外遭便衣警員奧利弗等人射殺。當事警員懷疑貝爾持有槍支,但事后調查表明,貝爾沒有攜帶和使用武器。案件爭論焦點是,涉案警員是否有充足理由認定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他們是否向貝爾清晰表明了警察身份。2008年,法官庫珀曼判決,3名警官當時“對原告作出的反應不構成犯罪”。原告方除對案件“提出合理質疑”外,未能證實其他任何觀點。endprint
對普通美國民眾來說,不要被誤認為有襲警企圖很重要。如果你被警車攔下,司機停穩(wěn)車后,應該搖下車窗,雙手放在方向盤上,等待警察的指令。未經允許千萬不要亂翻東西,更不要擅自開門下車??傊?,為了性命著想,千萬不要惹美國警察。
人們經常批評美國警察濫用槍支。不過他們也常常表示無奈,因為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決定了他們的“工作慣性”,很多時候,犯罪分子的槍支往往比警察的火力還強大,開槍并不是因為自己好戰(zhàn),而是因為容易緊張。美國警察常常感嘆:“damn if you do,damn if you don't.”大意是:你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警察還是士兵?
你發(fā)現(xiàn)鄰居有人吸毒,撥打911報警呼喚來的可能是一支“軍隊”。去年6月的一個清晨,洛杉磯裝備重型武器的特警突襲尤金·馬洛里的家,馬洛里是81歲的退休工程師,患有重聽的他當時正在睡覺。警察進去之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至今還說不清楚。用沖鋒槍打了馬洛里六槍的那個警察說他在開槍前曾命令馬洛里“放下武器”。但一條錄音顯示,他是在開槍之后立即說這句話。警察懷疑馬洛里家里有一個冰毒工廠,結果他們找到的是兩株屬于馬洛里繼子的大麻,而他持有加州醫(yī)用大麻執(zhí)照。目前,馬洛里的遺孀正向警方索賠5000萬美元。
這樣的悲劇在美國屢見不鮮。原因之一是警察已經越來越軍隊化。特種武器與戰(zhàn)術部隊(SWAT)突襲在過去還很少見:東肯塔基大學的彼得·克蘭斯卡研究發(fā)現(xiàn),在1980年代初,每年僅約3000起,如今則是家常便飯:可能達到每年5萬起。有一些動用特警隊的場合簡直匪夷所思。在馬里蘭州,有用準軍事化的警察突襲非法撲克游戲的;在艾奧瓦州,有用來逮捕輕微詐騙嫌疑人的;在亞利桑那州還有突襲斗雞比賽的。
從什么時候開始,美國警察的裝備變得如此精良?以至于密蘇里警方登峰造極,出動重型軍用裝備的鎮(zhèn)壓行動驚呆了所有美國人,連奧巴馬也表態(tài):“軍隊跟各地的執(zhí)法單位,有相當大的不同,而我們并不希望中間的界線模糊掉?!?/p>
西雅圖市退休警長諾姆斯坦帕認為,特警參與緝毒戰(zhàn)爭以及“反恐戰(zhàn)爭”帶來的防務力量升級,是導致警方執(zhí)法日益軍事化的主要原因。
1990年,《國防授權法》授權國防部在“適用于緝毒活動”的情況下轉移軍事裝備和武器到當?shù)鼐觳块T。在此之前,特警隊一般僅用于對付最危險的罪犯,比如謀殺犯和綁架犯。如今他們最主要的行動是緝毒,取得搜查許可后便可突襲。
克蘭斯卡的研究表明,美國人口超過5萬的城市中,89%都有城市特警,這一數(shù)字比上世紀80年代中期幾乎翻了一番。1980年,美國特警部隊3000次被派往美國各地。此后,特警的部署次數(shù)估計已上漲近17倍,達到年均5萬次。
“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美國于2002年到2011年間給地方警察部隊撥款超過350億美元。美國國防部于1997年推出的“1033計劃”還允許地方政府及警隊免費申領“過剩軍備”,而自2006年美國加速從伊拉克撤軍以來,這一進程更快。2006年至今,美國國防部向地方警察機構移交了400多輛裝甲車、500多架軍用飛機和逾9萬支機槍等價值超40億美元的裝備。其中36%屬于新裝備。許多美國警察所擁有的裝備和赴阿富汗、伊拉克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的士兵裝備相差無幾。
據美國國防部透露,弗格森警方去年從軍方那里獲得了兩輛悍馬軍車,一臺發(fā)電機和一輛平板拖車,而圣路易斯警方獲得的裝備更多,其中包括夜視鏡、悍馬車等。人口只有21000的弗格森為什么需要這些裝備?人口規(guī)模相近,擁有一輛“熊貍”裝甲運兵車的新罕布什爾州小鎮(zhèn)基恩的警長對類似提問給出的答案是:可以保衛(wèi)南瓜節(jié)。
最終,美國人似乎受夠了。Reason-Rupe稍早前公布的民意調查顯示,58%的美國人認為警察軍事化已經走得“太遠”了。邁克爾·布朗槍擊案發(fā)生后,奧巴馬在8月18日下令重審向警察提供軍事化裝備的聯(lián)邦計劃。除重審“1033計劃”是否合適外,還要審查接收這些裝備的州和地方執(zhí)法部門是否經過適當?shù)呐嘤枺?lián)邦部門是否充分監(jiān)督了這些裝備的使用情況等。美國國會也準備舉行聽證會,專門討論地方警察是否已經變得過度軍事化。
這次是否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目前還不好說。不過去年有類似的議案失敗了,民主黨人艾倫·格雷森提出應禁止國防部為當?shù)鼐焯峁╋w機、裝甲車、地雷、導彈等等武裝裝備。但他的提議沒成功——沒有任何黨派領袖投票。你要知道,美國的國防工業(yè)為美國的政客們捐贈了數(shù)百萬美元,他們花費更多美金在那些反對格雷森提議的政客身上,這些政客超過73%的捐款都來自于國防工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