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提起《清明上河圖》,人們通常會贊嘆其畫工精細,畫中竟有1695人,各種牲畜60多頭,木船20多艘,房屋樓閣100多棟,推車乘轎也有20多輛(乘)。
從這幅畫卷上可以看出北宋時市井繁榮、商業(yè)昌盛的歷史痕跡。
如果你仔細看,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內(nèi)涵。比如畫中的房屋,包括酒店、商店、茶坊、旅店、寺院、醫(yī)館、民宅等,最氣派的建筑非“孫羊正店”莫屬。
如果你想在這些建筑中找一座官衙,那肯定得失望了。印象中石獅子當?shù)?、衙役把門的官府衙門在畫中蹤跡全無。如果非要較真,也只能找到一處政府機關(guān)——稅務所,但這個稅務所看起來也很簡樸,跟普通民居差不多,比起臨街的酒樓商鋪來,實在不起眼。
無獨有偶,北宋文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開封城皇宮、御街、酒樓、茶館、商鋪、食肆、大相國寺、瓦舍勾欄的熱鬧景象,唯獨對開封府衙的描述一筆帶過:“浚儀橋之西,即開封府?!备迷诿显瞎P下,淹沒在鱗次櫛比的商民建筑中,毫不起眼。
為什么從歷史筆記到寫實主義的《清明上河圖》,對開封府衙都沒有觸及?難道古代的官衙毫不起眼、不值一提嗎?要知道,在當代中國,許多地方的政府大樓通常會成為當?shù)匾痪啊?/p>
這些歷史作品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古代的城市里,最富麗堂皇的建筑物不是衙門,而是商用或民用的酒樓飯店、私家園林之類。
如果我們能穿越到宋代的城市,會發(fā)現(xiàn)很難找到一座豪華的衙門,倒是破爛衙門隨處可見,甚至有些州縣的官衙居然是危房。
要說古時候最宏偉的“官衙”,必然是皇宮。但到了宋代,甚至連皇宮都顯得寒酸。汴京的皇宮,遠不如漢唐長安宮城之恢宏,也不及后來的明清故宮之寬闊。這是因為趙宋皇室對修建皇宮比較克制。
北宋雍熙二年(985),楚王宮失火,宋太宗下了決心要擴建皇宮,便叫殿前都指揮使劉延翰等人“經(jīng)度之”,即編訂建設規(guī)劃、測繪圖紙。不久圖紙畫了出來,按規(guī)劃要拆遷不少民居。太宗叫官員去找拆遷征地范圍內(nèi)的居民征詢意見,結(jié)果“居民多不欲徙”,大部分居民都不給皇帝面子。
宋太宗沒有搞強拆的膽魄,只好下詔叫停了擴修宮城的計劃(見載于《宋會要輯稿》《宋史·地理志》)。于是北宋皇室居住的宮城是歷代統(tǒng)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站在開封的酒樓“豐樂樓”上,就可以俯視宮禁。
當然宋朝皇帝的這種窘迫也是歷史的特例,通常來說,其他王朝任何建筑不許高過皇宮,面積不許大過皇宮,否則就是僭越,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皇宮不可攀比,地方的官衙卻是另一碼事。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天下聞名的蘇軾前往杭州上任,擔任通判一職,這是相當于副市長的高官。雖然任職于人間天堂的杭州,但蘇軾絕對不會喜歡上班,因為州衙的屋宇“例皆傾斜,日有覆壓之懼”。
杭州曾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都城,其時“官屋皆珍材巨木,號稱雄麗”,但入宋之后,“百余年間,官府既無力修換,又不忍拆為小屋,風雨腐壞,日就頹毀”。蘇軾就這樣心情忐忑地在危墻之下,當了3年杭州通判,直到另遷他州,其間州衙一直未能修繕。
十幾年后,即宋哲宗元 四年(1089),蘇軾升官了,這回朝廷讓他當杭州一把手。蘇軾又心情忐忑地回來了,發(fā)現(xiàn)走時杭州官衙啥樣,回來時依然啥樣。蘇軾問同僚:“這房子如何住人?”同僚們說:“每到雨天,我們都不敢在大堂上待著?!?/p>
這一年6月,官衙的危房終于出大事了,一處房屋倒塌,壓傷了衙門內(nèi)兩名書吏;8月,州衙的鼓角樓也倒了,“壓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內(nèi)有孕婦一人?!弊源酥?,“不惟官吏家屬,日負憂恐,至于吏卒往來,無不狼顧。”
官衙危房嚴重影響了官吏們的工作情緒,元 四年九月,蘇軾不得不上奏朝廷,請求撥款修繕衙門:“到任之日,見使宅樓廡,欹仄罅縫,但用小木橫斜撐住,每過其下,栗然寒心,未嘗敢安步徐行?!碧K軾文筆好,把危房情狀寫得令人膽寒。
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地方官要修建衙門,就必須經(jīng)中央政府審核、批準。早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已詔令地方“無得擅修廨舍”,因為朝廷沒這項預算。蘇軾自己也明白,“近年監(jiān)司急于財用,尤諱修造,自十千(即十貫錢)以上,不許擅支?!?/p>
蘇軾是聰明人,他想了個好辦法,請求朝廷撥給杭州200道度牒解決經(jīng)費問題。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獲官方頒發(fā)的度牒認證,而度牒是要收費的,官方常常通過出售度牒來彌補財政之不足。蘇軾一番計算,杭州官衙至少有27處需要大修,需要錢4萬余貫,這可不是小數(shù)目,約合如今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要籌集4萬貫錢,需要出售200道度牒。蘇軾在奏章中威脅說:再不修,日后可就不是4萬貫的事了。蘇軾還使出大招,向他的高級粉絲皇太后祈求:“伏望圣慈(垂簾聽政的高太后),特出宸斷,盡賜允從。如蒙朝廷體訪得不合如此修完,臣伏欺罔之罪?!笨v然如此,朝廷也沒有同意撥款,可能是因為預算數(shù)目太大了。
次年,杭州發(fā)生水災,又次生饑荒。蘇軾再次向朝廷申請劃撥200道度牒。按照蘇軾的打算,這200道度牒賣成錢,可以購得2.5萬石大米,再減價糶米,可得錢1.5萬貫,用這筆錢來修繕衙門,雖然無法徹底翻修,不過“修完緊要處,亦粗可足用”。
也虧是天下頭號聰明人,才能想出如此兩全其美的辦法。這一回,朝廷總算同意給政策,不過不是200道,而是只有30道。出售30道度牒所募集的資金,肯定是不足以修整官衙的。之后杭州官衙是怎么整修的就無記載了,估計這點錢只能草草修繕了事。不過,蘇軾在元 五年(1090)主持修建的一處公共工程,則在青史上流芳千古,那就是杭州的“蘇堤”。endprint
提起《清明上河圖》,人們通常會贊嘆其畫工精細,畫中竟有1695人,各種牲畜60多頭,木船20多艘,房屋樓閣100多棟,推車乘轎也有20多輛(乘)。
從這幅畫卷上可以看出北宋時市井繁榮、商業(yè)昌盛的歷史痕跡。
如果你仔細看,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內(nèi)涵。比如畫中的房屋,包括酒店、商店、茶坊、旅店、寺院、醫(yī)館、民宅等,最氣派的建筑非“孫羊正店”莫屬。
如果你想在這些建筑中找一座官衙,那肯定得失望了。印象中石獅子當?shù)馈⒀靡郯验T的官府衙門在畫中蹤跡全無。如果非要較真,也只能找到一處政府機關(guān)——稅務所,但這個稅務所看起來也很簡樸,跟普通民居差不多,比起臨街的酒樓商鋪來,實在不起眼。
無獨有偶,北宋文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開封城皇宮、御街、酒樓、茶館、商鋪、食肆、大相國寺、瓦舍勾欄的熱鬧景象,唯獨對開封府衙的描述一筆帶過:“浚儀橋之西,即開封府?!备迷诿显瞎P下,淹沒在鱗次櫛比的商民建筑中,毫不起眼。
為什么從歷史筆記到寫實主義的《清明上河圖》,對開封府衙都沒有觸及?難道古代的官衙毫不起眼、不值一提嗎?要知道,在當代中國,許多地方的政府大樓通常會成為當?shù)匾痪啊?/p>
這些歷史作品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古代的城市里,最富麗堂皇的建筑物不是衙門,而是商用或民用的酒樓飯店、私家園林之類。
如果我們能穿越到宋代的城市,會發(fā)現(xiàn)很難找到一座豪華的衙門,倒是破爛衙門隨處可見,甚至有些州縣的官衙居然是危房。
要說古時候最宏偉的“官衙”,必然是皇宮。但到了宋代,甚至連皇宮都顯得寒酸。汴京的皇宮,遠不如漢唐長安宮城之恢宏,也不及后來的明清故宮之寬闊。這是因為趙宋皇室對修建皇宮比較克制。
北宋雍熙二年(985),楚王宮失火,宋太宗下了決心要擴建皇宮,便叫殿前都指揮使劉延翰等人“經(jīng)度之”,即編訂建設規(guī)劃、測繪圖紙。不久圖紙畫了出來,按規(guī)劃要拆遷不少民居。太宗叫官員去找拆遷征地范圍內(nèi)的居民征詢意見,結(jié)果“居民多不欲徙”,大部分居民都不給皇帝面子。
宋太宗沒有搞強拆的膽魄,只好下詔叫停了擴修宮城的計劃(見載于《宋會要輯稿》《宋史·地理志》)。于是北宋皇室居住的宮城是歷代統(tǒng)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站在開封的酒樓“豐樂樓”上,就可以俯視宮禁。
當然宋朝皇帝的這種窘迫也是歷史的特例,通常來說,其他王朝任何建筑不許高過皇宮,面積不許大過皇宮,否則就是僭越,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皇宮不可攀比,地方的官衙卻是另一碼事。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天下聞名的蘇軾前往杭州上任,擔任通判一職,這是相當于副市長的高官。雖然任職于人間天堂的杭州,但蘇軾絕對不會喜歡上班,因為州衙的屋宇“例皆傾斜,日有覆壓之懼”。
杭州曾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都城,其時“官屋皆珍材巨木,號稱雄麗”,但入宋之后,“百余年間,官府既無力修換,又不忍拆為小屋,風雨腐壞,日就頹毀”。蘇軾就這樣心情忐忑地在危墻之下,當了3年杭州通判,直到另遷他州,其間州衙一直未能修繕。
十幾年后,即宋哲宗元 四年(1089),蘇軾升官了,這回朝廷讓他當杭州一把手。蘇軾又心情忐忑地回來了,發(fā)現(xiàn)走時杭州官衙啥樣,回來時依然啥樣。蘇軾問同僚:“這房子如何住人?”同僚們說:“每到雨天,我們都不敢在大堂上待著?!?/p>
這一年6月,官衙的危房終于出大事了,一處房屋倒塌,壓傷了衙門內(nèi)兩名書吏;8月,州衙的鼓角樓也倒了,“壓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內(nèi)有孕婦一人?!弊源酥?,“不惟官吏家屬,日負憂恐,至于吏卒往來,無不狼顧。”
官衙危房嚴重影響了官吏們的工作情緒,元 四年九月,蘇軾不得不上奏朝廷,請求撥款修繕衙門:“到任之日,見使宅樓廡,欹仄罅縫,但用小木橫斜撐住,每過其下,栗然寒心,未嘗敢安步徐行。”蘇軾文筆好,把危房情狀寫得令人膽寒。
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地方官要修建衙門,就必須經(jīng)中央政府審核、批準。早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已詔令地方“無得擅修廨舍”,因為朝廷沒這項預算。蘇軾自己也明白,“近年監(jiān)司急于財用,尤諱修造,自十千(即十貫錢)以上,不許擅支。”
蘇軾是聰明人,他想了個好辦法,請求朝廷撥給杭州200道度牒解決經(jīng)費問題。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獲官方頒發(fā)的度牒認證,而度牒是要收費的,官方常常通過出售度牒來彌補財政之不足。蘇軾一番計算,杭州官衙至少有27處需要大修,需要錢4萬余貫,這可不是小數(shù)目,約合如今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要籌集4萬貫錢,需要出售200道度牒。蘇軾在奏章中威脅說:再不修,日后可就不是4萬貫的事了。蘇軾還使出大招,向他的高級粉絲皇太后祈求:“伏望圣慈(垂簾聽政的高太后),特出宸斷,盡賜允從。如蒙朝廷體訪得不合如此修完,臣伏欺罔之罪。”縱然如此,朝廷也沒有同意撥款,可能是因為預算數(shù)目太大了。
次年,杭州發(fā)生水災,又次生饑荒。蘇軾再次向朝廷申請劃撥200道度牒。按照蘇軾的打算,這200道度牒賣成錢,可以購得2.5萬石大米,再減價糶米,可得錢1.5萬貫,用這筆錢來修繕衙門,雖然無法徹底翻修,不過“修完緊要處,亦粗可足用”。
也虧是天下頭號聰明人,才能想出如此兩全其美的辦法。這一回,朝廷總算同意給政策,不過不是200道,而是只有30道。出售30道度牒所募集的資金,肯定是不足以修整官衙的。之后杭州官衙是怎么整修的就無記載了,估計這點錢只能草草修繕了事。不過,蘇軾在元 五年(1090)主持修建的一處公共工程,則在青史上流芳千古,那就是杭州的“蘇堤”。endprint
提起《清明上河圖》,人們通常會贊嘆其畫工精細,畫中竟有1695人,各種牲畜60多頭,木船20多艘,房屋樓閣100多棟,推車乘轎也有20多輛(乘)。
從這幅畫卷上可以看出北宋時市井繁榮、商業(yè)昌盛的歷史痕跡。
如果你仔細看,還會發(fā)現(xiàn)更多內(nèi)涵。比如畫中的房屋,包括酒店、商店、茶坊、旅店、寺院、醫(yī)館、民宅等,最氣派的建筑非“孫羊正店”莫屬。
如果你想在這些建筑中找一座官衙,那肯定得失望了。印象中石獅子當?shù)?、衙役把門的官府衙門在畫中蹤跡全無。如果非要較真,也只能找到一處政府機關(guān)——稅務所,但這個稅務所看起來也很簡樸,跟普通民居差不多,比起臨街的酒樓商鋪來,實在不起眼。
無獨有偶,北宋文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開封城皇宮、御街、酒樓、茶館、商鋪、食肆、大相國寺、瓦舍勾欄的熱鬧景象,唯獨對開封府衙的描述一筆帶過:“浚儀橋之西,即開封府。”府衙在孟元老筆下,淹沒在鱗次櫛比的商民建筑中,毫不起眼。
為什么從歷史筆記到寫實主義的《清明上河圖》,對開封府衙都沒有觸及?難道古代的官衙毫不起眼、不值一提嗎?要知道,在當代中國,許多地方的政府大樓通常會成為當?shù)匾痪啊?/p>
這些歷史作品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在古代的城市里,最富麗堂皇的建筑物不是衙門,而是商用或民用的酒樓飯店、私家園林之類。
如果我們能穿越到宋代的城市,會發(fā)現(xiàn)很難找到一座豪華的衙門,倒是破爛衙門隨處可見,甚至有些州縣的官衙居然是危房。
要說古時候最宏偉的“官衙”,必然是皇宮。但到了宋代,甚至連皇宮都顯得寒酸。汴京的皇宮,遠不如漢唐長安宮城之恢宏,也不及后來的明清故宮之寬闊。這是因為趙宋皇室對修建皇宮比較克制。
北宋雍熙二年(985),楚王宮失火,宋太宗下了決心要擴建皇宮,便叫殿前都指揮使劉延翰等人“經(jīng)度之”,即編訂建設規(guī)劃、測繪圖紙。不久圖紙畫了出來,按規(guī)劃要拆遷不少民居。太宗叫官員去找拆遷征地范圍內(nèi)的居民征詢意見,結(jié)果“居民多不欲徙”,大部分居民都不給皇帝面子。
宋太宗沒有搞強拆的膽魄,只好下詔叫停了擴修宮城的計劃(見載于《宋會要輯稿》《宋史·地理志》)。于是北宋皇室居住的宮城是歷代統(tǒng)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站在開封的酒樓“豐樂樓”上,就可以俯視宮禁。
當然宋朝皇帝的這種窘迫也是歷史的特例,通常來說,其他王朝任何建筑不許高過皇宮,面積不許大過皇宮,否則就是僭越,就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皇宮不可攀比,地方的官衙卻是另一碼事。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天下聞名的蘇軾前往杭州上任,擔任通判一職,這是相當于副市長的高官。雖然任職于人間天堂的杭州,但蘇軾絕對不會喜歡上班,因為州衙的屋宇“例皆傾斜,日有覆壓之懼”。
杭州曾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都城,其時“官屋皆珍材巨木,號稱雄麗”,但入宋之后,“百余年間,官府既無力修換,又不忍拆為小屋,風雨腐壞,日就頹毀”。蘇軾就這樣心情忐忑地在危墻之下,當了3年杭州通判,直到另遷他州,其間州衙一直未能修繕。
十幾年后,即宋哲宗元 四年(1089),蘇軾升官了,這回朝廷讓他當杭州一把手。蘇軾又心情忐忑地回來了,發(fā)現(xiàn)走時杭州官衙啥樣,回來時依然啥樣。蘇軾問同僚:“這房子如何住人?”同僚們說:“每到雨天,我們都不敢在大堂上待著。”
這一年6月,官衙的危房終于出大事了,一處房屋倒塌,壓傷了衙門內(nèi)兩名書吏;8月,州衙的鼓角樓也倒了,“壓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內(nèi)有孕婦一人?!弊源酥?,“不惟官吏家屬,日負憂恐,至于吏卒往來,無不狼顧。”
官衙危房嚴重影響了官吏們的工作情緒,元 四年九月,蘇軾不得不上奏朝廷,請求撥款修繕衙門:“到任之日,見使宅樓廡,欹仄罅縫,但用小木橫斜撐住,每過其下,栗然寒心,未嘗敢安步徐行?!碧K軾文筆好,把危房情狀寫得令人膽寒。
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地方官要修建衙門,就必須經(jīng)中央政府審核、批準。早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已詔令地方“無得擅修廨舍”,因為朝廷沒這項預算。蘇軾自己也明白,“近年監(jiān)司急于財用,尤諱修造,自十千(即十貫錢)以上,不許擅支?!?/p>
蘇軾是聰明人,他想了個好辦法,請求朝廷撥給杭州200道度牒解決經(jīng)費問題。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獲官方頒發(fā)的度牒認證,而度牒是要收費的,官方常常通過出售度牒來彌補財政之不足。蘇軾一番計算,杭州官衙至少有27處需要大修,需要錢4萬余貫,這可不是小數(shù)目,約合如今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
要籌集4萬貫錢,需要出售200道度牒。蘇軾在奏章中威脅說:再不修,日后可就不是4萬貫的事了。蘇軾還使出大招,向他的高級粉絲皇太后祈求:“伏望圣慈(垂簾聽政的高太后),特出宸斷,盡賜允從。如蒙朝廷體訪得不合如此修完,臣伏欺罔之罪。”縱然如此,朝廷也沒有同意撥款,可能是因為預算數(shù)目太大了。
次年,杭州發(fā)生水災,又次生饑荒。蘇軾再次向朝廷申請劃撥200道度牒。按照蘇軾的打算,這200道度牒賣成錢,可以購得2.5萬石大米,再減價糶米,可得錢1.5萬貫,用這筆錢來修繕衙門,雖然無法徹底翻修,不過“修完緊要處,亦粗可足用”。
也虧是天下頭號聰明人,才能想出如此兩全其美的辦法。這一回,朝廷總算同意給政策,不過不是200道,而是只有30道。出售30道度牒所募集的資金,肯定是不足以修整官衙的。之后杭州官衙是怎么整修的就無記載了,估計這點錢只能草草修繕了事。不過,蘇軾在元 五年(1090)主持修建的一處公共工程,則在青史上流芳千古,那就是杭州的“蘇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