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福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首詩寫于宋仁宗在位期間,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知縣改任舒州通判。此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王安石在詩、詞、文方面都有成就,他強調(diào)文學的社會作用,主張文學“有補于世”,同時也要“以雕繪語句為清新”。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這首詩構(gòu)思奇特,選擇角度新穎,借景抒情,寄意深沉,可謂言簡意賅,豪壯灑脫?!帮w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意思是說,我登上了飛來峰上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千尋”,極言塔之高,古代一般以七尺或八尺為一尋。這兩句描寫立足點之高,為接下來的議論抒情做好鋪墊,作者不寫親眼看到的景物而寫傳聞之景,是為了突出構(gòu)思中闡發(fā)哲理的重心?!安晃犯≡普谕郏跃壣碓谧罡邔?。”意思是說,不怕浮云層層遮蔽視野,是因為我登高望遠、心胸開闊?!熬墶?,因為。這兩句是借景抒情,闡發(fā)哲理?!案≡啤?,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安晃贰倍?,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表現(xiàn)了詩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堅強信念。
用詩歌闡述政治、學術(shù)見解,議論時事,評說歷史,這是宋詩中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該詩在描寫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詩人沒有記敘登山的過程,也沒有細寫山中之景,而是一開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尋塔”的最高層,抒寫心中的感受。全詩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內(nèi)容極其豐富,寓抽象義理于具體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神情狀態(tài),都得到了充分反映。這首詩闡發(fā)哲理的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簡言之,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我們今天來讀這首登高望遠的七言絕句,仍覺意蘊深沉,豪氣滿懷。尤其是后兩句詩,已成為那些不畏艱難險阻、對勝利充滿樂觀自信者的座右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