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我承認每每看到“熊孩子”的故事,就會怒火中燒。這兩天就有一個“極品”的:貴陽有個正在八樓家中看動畫片的十歲男孩,嫌樓外施工電鉆聲太吵,竟用小刀子將正在高樓施工工人的安全繩從下方割斷。倒霉的工人懸在半空無法動彈,直到消防大隊緊急出動才將他救下,幸未釀成慘禍。這樣的新聞,經(jīng)常冒出來挑釁我們的道德底線。比如那個無端在電梯中踢打鄰居幼兒、又從高樓殘忍扔下致幼兒重傷的女孩,其父曾辯解說是因為那幼兒調(diào)皮引女兒不快……
其實,令人發(fā)指的“熊孩子”不獨活在新聞里,也經(jīng)常神出鬼沒在咱們身邊。我就曾遭遇過在別人的家宴中,某“熊孩子”和媽媽一言不合,就掀了整個餐桌,讓全桌人狼狽不堪的事情。網(wǎng)上流傳著各種被“熊孩子”整蠱的不幸遭遇,堪稱可觀:他會刪掉你的存檔、摔壞你的模型、劃爛你的屏幕,甚至還死乞白賴要搶走你的漫畫、游戲、玩偶,他們的叫喊聲回蕩在每一家飯館和每一節(jié)車廂里……
不管是不是加上“中國式”的定義,都不能否認,這群“熊孩子”確實帶有一些“中國特色”,他們是無法無天、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生子女,擁有溺愛他們的長輩,在他們胡作非為的時候,背后總有微笑著保護他們的父母,只有當(dāng)孩子釀成不良事件、有人出手管教的時候,他們才會獅吼般沖出來護犢子。
事實上,每一個無人管教的“熊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正在或?qū)⒁蔀楦改妇闹圃斓纳鐣酒贰K麄兒退麄兊母改付紘乐厝狈ι鐣?guī)則意識、尊重他人的意識,也沒有他人生命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觀念。他們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只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利益。小時候是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撒潑打滾兒,略長大些就不惜想出損招傷害他人,威脅社會。
哎,想想就郁悶。目下有那么一些老人動輒出言不遜或大打出手,剛剛就發(fā)生過為了爭晨練地盤互毆的事件,著實為老不尊。有人忿然說:“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們都變老了!”那么,當(dāng)壞孩子們長大以后呢,豈不是老的小的都不讓人省心!這里似乎有一個明顯的生物鏈條,在“文革”中打倒一切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某些“壞人”漸漸變老了,而他們的家往往變成了“熊孩子”養(yǎng)成所……
其實,小朋友都有那么一個階段,頑皮好動,對一切充滿好奇,甚至有那么一些破壞欲望。若父母及早確立一些“家規(guī)”,將不妨害他人、尊重公共場所秩序作為底線,并將他們的注意力轉(zhuǎn)到游戲和運動上,“熊孩子”完全可能變成陽光少年。只是,“熊孩子”的父母,幾乎都有相似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背景。你能指望晨練兼打人的祖輩教育兒孫有規(guī)則意識嗎?誰又曾經(jīng)教育過他們呢?
說到底,“中國式熊孩子”真不是一家一戶的小事兒,恐怕需要彌補的是國民教育的缺失。
【原載2014年8月30日《新民晚報·專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