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倫,彭喜明,楊興峰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陜西西安710069)
研究區(qū)TB區(qū)塊位于鄂爾多斯盆地,在晚三疊世延長期,由于印支運動的影響使得晚古生代-中三疊世的華北克拉通拗陷盆地逐漸向鄂爾多斯盆地轉化[1]。印支運動在鄂爾多斯盆1地的地史發(fā)展中是一次重大變革,在沉積體系上實現(xiàn)了由海相、過渡相向陸相的轉變,使盆地自晚三疊世以來發(fā)育完整和典型的陸相碎屑巖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2]。
沉積相標志是分析沉積相和古環(huán)境的基礎[3]。TB區(qū)塊比較顯著的沉積相標志主要有顏色、自生礦物、巖石類型、砂巖成分特征、結構特征、沉積構造、古生物標志等。
2.1.1 巖石的粒度特征
TB區(qū)塊長2儲層為細-中粒巖屑長石砂巖,儲層粒徑分布 0.16 ~0.15 mm。碎屑成份分占84.0% ~85.6%,石英含量為 31.2% ~28.2% ,長石含量 24.7% ~29.3% ,各類巖屑平均含量為23.5% ~23.9%;儲層填隙物含量為16.0% ~14.4%,主要孔隙類型為粒間孔、長石溶孔,次為巖屑溶孔,平均孔徑 42 μm。
2.1.2 顏色
顏色是沉積巖最直觀、最醒目的標志[4]。研究區(qū)長2儲層巖性主要為灰色、深灰色長石細紗巖、粉砂巖、灰綠色泥質粉砂巖與深灰、灰黑色泥巖、碳質泥巖呈不等厚互層(圖1)。巖性特征反映研究區(qū)長2油層組形成于近岸淺水到半深湖的弱還原到還原環(huán)境。
2.1.3 古生物標志
沉積巖中的某些古生物,不僅可以確定地層的地質年代,還可以判別沉積環(huán)境[5]。研究區(qū)長2油層組巖心中,在砂巖段常見到植物的枝干,在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中??梢姷捷^多的由河流帶來的植物莖葉和碎片。
長2油組的河道砂體沉積是其油藏分布的主要部位。而在河道間灣部位,砂體減薄甚至尖滅,巖性變細,物性變差,非均質性增強,泥質含量增加,因而含油性變差[6]。
圖1 鐵6-50井灰綠色粉砂巖
三角洲前緣砂體類型繁多,砂層下部為粉砂巖、泥質粉砂巖與粉砂質泥巖薄互層,向下逐漸過渡為暗色泥巖,上部為厚層狀或塊狀細砂巖。自然電位曲線為多個箱形或鐘形曲線的疊加,自然伽瑪曲線中低值,呈齒形。從河口往湖方向可分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間灣、水下天然堤及前緣席狀砂等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沉積作為其骨架相十分發(fā)育。電性特征:前緣水下分流河道自然電位多呈向上漸變的鐘形特征,其間常夾細粒分流間灣沉積。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緣之下,巖性細,因而測井曲線幅值低,呈小鋸齒狀。
通過關鍵井的單井相識別、劃分有助于對整個研究區(qū)沉積相在不同沉積部位的相變和剖面上的沉積相變的了解,通過關鍵井的相分析,可以界定、修正沉積相在平面上的分布[7]。在研究過程中對TB區(qū)塊的元251、元229、元236等井進行了詳細的單井相分析,下面以元251為例進行分析。
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三角洲前緣沉積,沉積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分流間灣等??傮w具有從東北相西南水下分流河道不發(fā)育的特征,反映了沉積時水體逐漸由東北向西南加深的沉積背景[8]。
如圖2,研究區(qū)長21沉積微相展布圖可明顯識別出北東-南西向兩條發(fā)育良好的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之間可見間斷分布的分流間灣,河道側翼微相也有明顯發(fā)育。砂體總體上呈條帶狀分布,連片性較好,砂體厚度大多集中在10~30 m,砂體厚度在20 m以上的砂體都可識別為水下分流河道。
圖2 長2沉積微相展布圖
(1)TB區(qū)塊比較顯著的沉積相標志主要有顏色、自生礦物、巖石類型、砂巖成分特征、結構特征、沉積構造、古生物標志等。
(2)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三角洲前緣沉積,沉積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分流間灣等。
(3)TB區(qū)塊延長組發(fā)育大型巖性油藏,油藏富集受控于油源、構造、沉積、儲層等多因素的制約。廣泛分布的烴源巖為本區(qū)成藏提供了豐富的油源,大面積分布的三角洲分流河道砂體是本區(qū)最有利的儲集體,水下分流河道延伸遠距離遠、分選好,是研究區(qū)最主要的儲集體,分流間灣泥巖形成側向遮擋。研究區(qū)長2主要油藏類型是巖性油藏。
[1]武富禮,李文厚,李玉宏,席勝利.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三角洲沉積及演化[J].古地理學報,2004,03:307-315.
[2]譚晨曦.大牛地氣田上古生界沉積相及儲層研究[D].西北大學,2010.
[3]唐世榮.老君廟油田L油層沉積相研究在油田開發(fā)中的應用[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1,03:27 -35+39.
[4]李文斌.鄂爾多斯盆地中山川地區(qū)延長組長61沉積微相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33:7 -8.
[5]馬繼勇,鄭邵貴,倪樂.加蓬A區(qū)塊Point Clairette組沉積相研究[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1,05:128 -130.
[6]趙靖舟,王永東,孟祥振,時保宏,王曉梅,曹青.鄂爾多斯盆地陜北斜坡東部三疊系長2油藏分布規(guī)律[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7,01:23-27.
[7]尹開貴.高郵凹陷阜寧組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
[8]宋子齊,潘艇,程英,王楠,巴素玉,丁健.利用測井曲線研究沉積微相及其含油有利區(qū)展布[J].中國石油勘探,2007,04:3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