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君
語文新課標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蔽谋窘庾x是語文教學之根,個性解讀是尊重學生主體性、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帶給閱讀教學生機和活力。如何深入有效地進行創(chuàng)意解讀,筆者將以老舍《我的母親》為例探討人物散文“點面”式文本解讀的方法與途徑。
老舍《我的母親》是一篇典型的人物散文,本文縱向貫穿記錄母親一生,雖只有三千多字,但選取事例較多,如果僅讓學生閱讀事例感知人物性格,不免繁瑣枯燥、缺乏新意;同時老舍的語言“俗而能雅,清淺中有韻味”,語言質(zhì)樸、感情真摯,通俗淺顯是本文的一大特點。如何避免機械地分析感知人物形象,又讓學生在清淺中讀出韻味,筆者做了如下的嘗試:
一、文本中“點面”的確立
所謂“點”指合適的、微小的切口,如詞語、句子、段落、細節(jié)等;所謂“面”可以是人物散文中人物情感、人物性格及文本重難點等,其精髓是牽一發(fā)而動全文,能夠做到以微知著,一葉知秋。
1點的確立
在研讀文本時我們發(fā)現(xiàn):文中頻繁出現(xiàn)母親流淚的場景,概括起來有六次。眼淚“發(fā)乎中而見于外”,是人類最簡單、最真摯的情感表現(xiàn)方式之一,因悲而哭,因喜而泣,是探析人物心靈最直接的窗口。筆者便以此為契機重組文本,解讀人物形象,希望讓學生獲得一次全新的閱讀體驗。
2面的確立
人物形象是人物散文的靈魂,我們可以從解讀人物情感入手。母親對子女的拳拳之愛,是本文的情感目標,也是本文的基點,在這基點上便能理解母親身上“軟而硬”的性格,突破本文的重點,同時突破“生命教育”這個難點。
二、探尋相同點,解決文本基點
文中有三次描寫母親“含著眼淚”,相同場景的出現(xiàn)絕不會是機緣巧合。于是讓學生聚焦這三次含淚,解讀含淚背后的人物情感。
1割舍不掉的親情
母親含淚的場景是那么相似,送走自己的兒子又接回自己的兒子。母親含著淚把這“有時去讀書,有時去學徒”的二哥送走,不到兩天,又含著眼淚把他接回。母親希望兒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家庭貧苦,母親不得不讓年幼的二哥外出干活,臨別時,淚中有母親“意恐遲遲歸”和“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愁慮,也有對兒子不能正常讀書的愧疚。但是“當兒子不到兩天又被送回”時,又有兒子不被認同的傷感。所以母親籌集巨款,含淚送“我”升學。家境貧困,母親為了“我”的教育送“我”出走,擔憂、思念、期盼、愧疚都融在這眼淚中。所以眼淚是割舍不掉的親情,眼淚是情感真摯、感性的表現(xiàn)。
2艱辛歲月的隱忍
流淚是發(fā)泄情緒的最好方式,痛哭一場便能釋放心靈,但母親總是含著眼淚,不肯肆意。聯(lián)系母親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理解“含”字的內(nèi)涵。終年鮮紅微腫的手,終年沒有休息,縫補衣服到半夜,貧困教會她流淚便是軟弱,流淚只能徒添兒女的憂愁。眼中雖有盈盈淚光,卻從不在兒女面前滴落。親情讓她無法忍住眼淚,而生活又讓她不得不忍住眼淚。
“含淚”一詞是母親在貧困與親情之間痛苦掙扎的內(nèi)在表現(xiàn),讀懂了“含淚”便讀懂了母親的內(nèi)心世界,也為母親“軟而硬”的性格做了有力的鋪墊。清淺中的韻味在咀嚼“含淚”一詞時便能獲得體驗。
三、比較不同點,理解文本重點
師生在“含淚”中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子的摯愛,也感知了母親性格中的隱忍,學生通過理解“含淚”一詞已經(jīng)初步感知母親身上“軟而硬”的性格。為了強化和理解本文的重點,筆者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母親不同程度的流淚,在比較中讀出意味。
1傾灑眼淚,寬以待人
文中唯一一次描寫母親放聲痛哭竟然是為了一位“吸鴉片,喜摸紙牌,脾氣極壞”的姑母?!爸钡轿胰肓酥袑W,她才死去”,足見我對這位“常鬧脾氣”、“家中閻王”姑母的厭惡,但是母親從不反抗。當姑母去世時,母親“一直哭到墳地”,哭得驚天動地。這種哭訴強烈而真摯,也絕不矯揉造作。沒有血緣,母親卻牢記這份親緣。她將自己的辛勞、委屈歸結(jié)給了“命”。寥寥數(shù)筆,一個寬待她人、寬待命運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2不慌不哭,堅如磐石
母親的隱忍、寬容并不代表母親的軟弱,“皇帝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血光火焰”,這豈是一個柔弱女人承受得起的,母親要在天災人禍中保護兒女。沒有凄厲的哭聲,沒有害怕的眼淚,只有一個“淚會往心里落、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不慌不哭”、堅韌如磐石的偉岸身影。
通過幾處眼淚比較,我們看到一個多層次、立體的母親形象。隱忍善良、寬厚待人、堅如磐石,這便是對“軟而硬”性格最好的詮釋,中國傳統(tǒng)女性最美好的品質(zhì)便濃縮于此。
四、聚焦某一點,突破文本難點
老舍對母親總是懷著感恩之情,“生命教育”是老舍對母親的評價,理解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也并不容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可以讓學生聚焦母親流下那一串串眼淚,結(jié)合老舍《自傳》以及老舍自殺事件,解讀母子關(guān)系。
1母親給予的生命教育
老舍在文章中提到“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所以成為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母親教給了老舍寬以待人、軟的性格,而這一切也在他的自傳中得到了印證:
舒舍予,字老舍,現(xiàn)年四十歲,面黃無須,生于北平。3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布爾喬亞之仁未能一掃空也。幼讀300篇,不求甚解。繼學師范,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yè),甚難發(fā)財,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示甘于寒賤也。27歲發(fā)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么了不得。34歲結(jié)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閑時喜養(yǎng)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亦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所獲并不著急。教書作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有點出息。
母親教會他“軟”的同時也教會了老舍“硬”的性格,“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么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底線”。
1966年8月23日,飽受紅衛(wèi)兵凌辱的老舍將最后的歸宿選在了離母親晚年住所較近的太平湖。拜倫曾經(jīng)說過:假如他們說的都是真的,我就不配停留在這個年代,假如他們說的都是造謠中傷的話,這個年代就不配讓我停留。老舍的自殺并不是軟弱,相反他用生命向這個扭曲的世界抗爭,用生命堅持了自己的底線,捍衛(wèi)了生命的尊嚴。
老舍愛花、愛清潔、吃虧亦不后悔,所有這些性格全部承襲自母親,所以“失根之花”傳神地表達了老舍害怕失去母親的心情。母親是老
舍的生命之根。
2對母親的反哺之情
隱忍的母親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可當“我”說“以后,你可以歇一歇了”時,母親的眼淚猶決堤的河水,一發(fā)不可收拾,流下的是“一串串的眼淚”。這一串串眼淚盛滿了兒女孝順的欣慰,也盛滿了一世辛勞的苦楚。
老舍特別孝愛母親,并將這寫進自傳之中,一句“你可以歇一歇了”是老舍肺腑之言。母親用她的身體力行影響著、教育著老舍,而老舍亦愿以畢生之力侍奉母親,母子間傳遞的拳拳之情,無需多言,凝聚在這一串串無聲的眼淚之中。
通過尋找、比較、聚焦幾次眼淚解讀人物形象,打破了傳統(tǒng)以事件為中心的文本解讀方法,也算另辟蹊徑、有所創(chuàng)新。
散文難教,因其不像小說,可以研究波瀾曲折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欣賞神氣的人物形象,關(guān)注深廣厚實的社會背景。散文大多短小精悍、文本構(gòu)成相對簡單,解讀散文需要通過語言感知作者的情感并直達其心靈深處。作為教師,如何帶領(lǐng)學生感受散文魅力,“三心”不可少。
第一,沉下心來。教師只有撇開浮躁、沉下心來、細讀文本,才能從文本中看出端倪,找到直指文本精髓的“要點”。
第二,心如明鏡。教師只有對文本以及作者了如指掌,才能用心、用情解讀文本,理解作者的心靈世界,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掌握那個需要突破的“面”。
第三,別出心裁。教師和學生教學上的疲憊,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成不變的教學過程帶來的審美疲勞。所以教師需要用心出彩,懂得合理利用“點”、“面”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讓學生獲得閱讀快感。
解讀文本的方式多種多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教師只要能夠做到“三心”,捕捉到牽一發(fā)而動全文的切入點,“點面”式文本解讀也許能讓學生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習得探究性學習的要領(lǐng),并愿意親近語文,讓語文課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