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劉玉梅 靖冬梅
[摘要] 目的 通過研究正常關系喪失患者進行咬合重建修復前后腦血流速的變化,從而證明恢復關系的重要性,為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和參考。方法 選擇30名同意配合實驗者,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恢復咬合功能1個月的時間段前后患者腦血流速的變化,記錄數(shù)據(jù)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 顯示咬合重建修復功能前后大腦中動脈血流的峰流速經統(tǒng)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異(P<0.01),恢復咬合功能前后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牙齒缺失與恢復可提高大腦中動脈的血流速度及血管供血量,提示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有一定影響,應近一步深入研究。
[關鍵詞] 關系喪失;咬合重建;血流速;腦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8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4-0149-03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流行病學顯示在65~74歲老年人部分牙列缺失的占88.4%,全口牙列缺失占6.8%[1]。而我國老年人腦血管疾病的平均患病率為每年2210人/10萬[2]。這兩大老年高發(fā)病率的疾病之間有無聯(lián)系應引起重視。已有學者[3]研究認為口腔功能受腦功能控制,又可對腦功能產生影響。牙列缺損后關系喪失對腦功能的影響已得到研究者越來越多的關注[3]。正常關系喪失是口腔臨床的常見病,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更為常見。而正常關系喪失患者在義齒修復后腦血流速有無變化尚無明確報道,本研究目的是通過對正常關系喪失患者進行咬合重建修復然后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恢復咬合功能1個月的時間段前后腦患者血流速的變化,從而證實口腔功能與腦功能活動有密切的關系,以及恢復關系的重要性,探討這些改變的生理和臨床意義,為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新的理論依據(jù)和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0~2013年間因全部或部分牙列缺失導致關系喪失而來我科進行咬合修復重建治療的老年患者中選擇30名同意配合實驗者,年齡50~70歲,平均(67.5±7.1)歲。其中男15例,女15例。同時滿足以下條件:①經問診及以1年內體檢結果為依據(jù)排除心、腦、腎等疾患,全身狀況良好,無系統(tǒng)性疾病。②無磨牙癥。③無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癥狀。④無口腔黏膜病史,口內唾液量分泌無明顯異常,無口干史,無明顯牙周炎癥。⑤余留牙穩(wěn)定,無牙周病史,同意進行咬合重建修復,并能夠配合實驗者。
1.2實驗儀器和設備
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其功率為2 W。探測的部位為顳窗,探測項目為大腦中動脈的收縮期峰流速(Vs)、舒張期峰流速(Vd)和平均峰流速(Vm),其流速單位為厘米/秒(cm/s)。
1.3實驗方法步驟
①實驗室室溫適宜、光線暗、安靜、無輻射無磁場。對受試者在實驗前進行宣教,使受試者能在實驗時全身放松大腦處于空閑狀態(tài)。②實驗開始時體位平躺,閉眼,安靜0.5 h后行大腦中動脈的經顱多普勒超聲掃描檢查,經顳窗測量大腦中動脈(MCA),測定MCA的收縮期峰流速(Vs)、舒張期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③首先在修復前記錄每個受試者大腦中動脈的收縮期峰流速(Vs)、舒張期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義齒修復治療全部由同一名醫(yī)師完成,在進行牙體預備形成導平面時臨床應用一種牙體預備就位道方向控制與檢測裝置[4,5],來提高基牙之間共同就位道的準確率,提高口腔咬合重建修復質量,使患者修復后咀嚼運動功能得到最佳的恢復。④咬合重建修復后1個月后,每個受試者已能夠正確使用義齒行使咬合功能并能確定自己的最大自主收縮水平(MCV),能在牙尖交錯位(ICP)緊咬持續(xù)30 s。按同樣實驗條件記錄每個受試者左、右大腦中動脈的收縮期峰流速(Vs)、舒張期峰流速(Vd)和平均峰流速(Vm)。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對測定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30位受試者的大腦中動脈的收縮期峰流速(Vs)、舒張期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的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結果可知,老年患者咬合重建修復前、后的收縮期峰流速值(Vs)、舒張期峰流速(Vd)和平均峰流速值(Vm)有顯著差異(P<0.05),并且重建修復后的收縮期峰流速值、舒張期峰流速和平均峰流速高于修復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恢復咀嚼功能之后,大腦中動脈的血流明顯增加。
3 討論
3.1 正常關系喪失患者重建修復對咀嚼功能的影響
老年人牙齒缺失使其飲食結構發(fā)生改變,多以軟食、流食為主,食物阻力減小,預期肌肉額外活動AMA和外周誘導的肌肉額外活動相應變小。咀嚼肌活動的減小,使牙齒缺失患者的咀嚼功能減退[6]。正常關系喪失患者由于磨牙乃至前磨牙的缺失,咀嚼運動的Ⅱ類生物力學杠桿作用難以發(fā)揮??傊?,正常關系喪失患者喪失了較多咀嚼功能,其咀嚼效能只有正常牙列者的1/4~1/3。
3.2針對關系喪失患者咬合重建修復的臨床方案
牙列缺損和全部或部分牙列缺失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咬合重建是修復牙列缺損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大多采用活動式修復體或固定式修復體進行咬合重建,老年患者因缺牙數(shù)多、年齡和全身因素導致牙槽嵴和基牙條件差或經濟條件不能接受固定義齒修復,多采用可摘局部義齒的修復設計方式進行咬合重建。但由于老年人缺損牙列的情況較為復雜,比較常見的病因如牙周萎縮導致的臨床牙冠伸長,余留牙的傾倒,上下基牙牙多間隙交叉缺失等,使各基牙分散,義齒就位道很難取得一致,導致義齒在就位時出現(xiàn)就位困難或就位后不密合,嚴重影響修復質量。修復質量差會影響咬合功能的恢復甚至達不到修復后恢復咀嚼的效果,因此質量穩(wěn)定的臨床修復治療也是保證整個研究過程能夠獲得準確數(shù)據(jù)的重要組成部分。
3.3正常關系喪失患者重建修復前后腦血流的變化
牙齒缺失導致的關系喪失患者咀嚼運動時,大腦中動脈供應給腦部血流與完整牙列正常人相比呈減少趨勢,但義齒修復后咀嚼時,腦血流量比修復前明顯增加[7,8];Abnet CC[9]等對29584例健康的中國人5~15年追蹤調查發(fā)現(xiàn),缺牙數(shù)大于同年齡組缺牙均數(shù)者腦卒中危險度增加12%,且吸煙對結果無影響。韓國學者研究也表明全部或部分牙列缺失導致關系喪失也就是牙齒缺失已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中風的危險因素[10]。因此咀嚼能力改變致使腦血流量亦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化,或許是牙齒缺失與腦血管疾病關系的又一解釋。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建修復后大腦中動脈血流速指標收縮期峰流速、舒張期峰流速及平均峰血液流速均有所增加,表明腦部供血量有所增加,從而證實咀嚼功能與腦功能活動關系密切。
3.4實驗因素的選擇及對結果的影響
大腦中動脈是供應大腦咀嚼功能區(qū)血液的動脈,大腦半球血液的80%來自此動脈。本研究選擇以大腦中動脈的收縮期峰流速、舒張期峰流速及平均峰血液流速值為檢測結果更為可靠。實驗所選的受試對象均要求無心腦血管疾病,排除了心腦血管疾病對大腦中動脈腦血流的影響。實驗對象為60~70歲老年患者,進行腦血流值的自身前后對照研究排除個體差異的影響,減小實驗誤差,提高了實驗結果的客觀性、可靠性。
平均峰流速是所檢血管內的一個完整心動周期的平均最高血流速,其對血流量指標代表性較可靠。實驗組在咬合重建修復后1個月后,每個受試者已能夠正確使用義齒行使咬合功能后探測大腦中動脈的收縮期峰流速、舒張期峰流速和平均峰流速,測量結果表明腦血管充盈度高,血流量增多。選擇1個月的時間進行檢測是為了避免恢復咬合后血流速會發(fā)生一過性變化,這種變化是否能夠穩(wěn)定是需要長時間的檢驗。本實驗將對于3個月和1年以后血流速的變化數(shù)據(jù)進行深入的觀察和分析。
3.5實驗儀器和實驗技術的考慮
腦血管的超聲檢查法是一種無創(chuàng)檢查,可提供生理和病理狀態(tài)下顱內血管血液動力學的特點。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即利用低頻超聲波的多普勒效應,探測顱內及顱底血管血液動力學狀態(tài)及血流生理學參數(shù)。本研究應用該技術進行修復后咀嚼運動前后腦血管血液流速的改變,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咀嚼運動對腦血管血液動力學的影響。該項技術具有無創(chuàng)性,操作簡便,可以反復檢查或動態(tài)觀察顱內血管動力學的改變。
3.6正常關系喪失對腦功能的影響
老年牙齒缺失可能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老年癡呆,記憶喪失等存在相關性,其機制可能是長時間牙齒缺失未修復導致咀嚼功能降低,從而影響了腦血管的供血。Sasaguri等[11]利用fMRI研究發(fā)現(xiàn)咀嚼能夠明顯增加老年受試者在圖片記憶編碼時海馬區(qū)的活動,并且促進了記憶的精確性。本文作者等[12]對關系喪失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進行咬合重建修復,針對口腔功能與腦功能進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討。
總之,在本課題的研究中,對正常關系喪失患者重建修復前后腦血流變化取得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初步認為正常關系喪失患者修復重建恢復口腔的咀嚼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腦部供血量,對老年人腦血流量增加具有促進作用。因此,牙列缺損或缺失應積極行義齒修復治療,腦功能研究是揭示人類認知和行為控制的最重要的方面,尚有許多未知的領域有待探索,需要近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第二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463-505.
[2] 王新德. 我國老年人腦血管疾病研究概況[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1999,1(1):8-9.
[3] 劉洪臣. 口腔功能與腦功能研究[J].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2,3(4): 137-139.
[4] 李亮,馬晟利,姜輝,李慧. 老年人可摘局部義齒基牙就位道方向控制與檢測的研究[J].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11,9(4):205-206.
[5] 李亮. 牙體預備就位道方向控制與檢測裝置[P]. 中國專利:201642372U,2010-11-24.
[6] 劉洪臣. 咀嚼運動前后腦血流變化的研究[J].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3,4(2):69-70.
[7] 郭亞娟,劉洪臣,寧江海,等. 游離端缺牙對老年人腦血流的影響[J]. 中華老年口腔醫(yī)學雜志,2006,4(3):133-135.
[8] Yoko Hasegawa,Takahiro Ono,Joe Sakagami. Influence of voluntary control of masticatory side and rhythm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J]. Clin Oral Investig,2009,5(8):27.
[9] Abnet CC,Qiao YL,Dawsey SM,et al. Tooth los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total death and death from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heart disease,and strok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based cohort[J]. Int J Epidemiol,2005, 34(2):475-476.
[10] Choe H,Kim YH,et al. Tooth loss,hypertension and risk for stroke in a Korean population[J]. Atherosclerosis,2009,203(2):550-556.
[11] Sasaguri K,Sato S,Hirano Y,et al. Involvement of chewing in memory processes in humans:an approach using fM RI[J].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4,1270:111-116.
[12] 李亮,姜輝,李兵.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咬合重建修復臨床分析[J]. 醫(yī)藥前沿,2011,1(13):62-63.
(收稿日期:201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