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可移動式救生艙的結構特點,闡述了救生艙在煤礦井下的布置原則和在應急救援過程中,避險人員使用救生艙時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煤礦;可移動式救生艙;布置原則;應急救援
中圖分類號:TD7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4-0026-02
“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項目作為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遇險人員快速救護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的子項目之一,研究、解決礦山企業(yè)在面對重大災害時采用的一系列應急救援關鍵技術是其科研主旨。這一研究為礦工在災變環(huán)境下提供保障齊全、穩(wěn)定、可靠的維生空間,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為我國的煤炭生產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1 救生艙特點
可移動式救生艙是為在井下發(fā)生瓦斯煤塵爆炸、冒頂、塌方、煤與瓦斯突出等災變事故后無法及時撤退的人員提供一個安全的密閉空間而設計的,其外形如圖1所示。目前研制的救生艙主要由密閉艙、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通訊系統(tǒng)、生命保障系統(tǒng)三大部分構成。
密閉艙是救生艙的主體防護結構。根據礦井巷道結構復雜的特點,考慮到對各種巷道條件的適應性,密閉艙多采用分段組合式結構,分為過渡艙、生存艙和設備艙。艙體通常由鋼、合金等堅固材料制成,艙體內壁敷設保溫材料,艙門為兩道防護密閉門結構,兩道門之間為過渡艙,內應設有氣幕噴淋裝置,用于阻擋外界有害氣體進入生存艙。在艙壁的相應位置應設有內外聯通孔,并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此作為通訊線路、艙外環(huán)境監(jiān)測、壓風、泄壓的通道。
救生艙內應有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通訊設施。環(huán)境監(jiān)測主要采用帶有煤安標志的本安防爆型測定器監(jiān)測環(huán)境參數,一方面,監(jiān)測艙內環(huán)境參數,提醒艙內人員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相應決策;另一方面,在一定區(qū)域設置艙外環(huán)境參數監(jiān)測裝置,以便艙內人員實時了解外部環(huán)境。當外部環(huán)境安全時,利用艙內通訊設施與外部救援人員取得聯系,并配合救援。
救生艙內應具備必要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主要包括供氧、溫濕度調節(jié)、空氣處理、食品和水等。供氧主要采用井下壓風和艙內瓶裝壓縮氧兩種供氧方式為艙內人員提供可靠的氧氣供應;溫濕度調節(jié)主要是根據空調原理對艙內進行降溫和除濕,為艙內人員提供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空氣處理主要是利用相應的介質去除人員呼吸代謝產生的CO2氣體和微量的CO氣體;同時,艙內應配備一定量的食品和飲用水,保證艙內人員的基本能量供給。
2 救生艙在井下布置的原則
由煤礦災害事故的特點和人員的分布情況可知,可移動式救生艙應布置在采煤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內,為工作人員提供避難場所。根據國外的經驗和相關數據可知,礦工距離避難空間的最大距離不能超過1 000 m,這個距離是自救器正常使用50%時間段內人員正常行走的經驗數值。因此,不同區(qū)域的避險人員應該在自救器的正常使用時間范圍內就近進入避難空間。救生艙的數量取決于所部屬區(qū)域內的作業(yè)人數。救生艙的總容量必須能夠容納該區(qū)域所有的作業(yè)人員,并且應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數。
3 可移動式救生艙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
救生艙一般情況下處于待用狀態(tài),平時應對所有可能使用救生艙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在礦難發(fā)生后進入救生艙的人員可以正確使用艙內相關設備。同時,應做好救生艙艙體和艙內相關設備的檢修工作,確保事故發(fā)生后救生艙能夠立即投入使用,為避險人員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難空間。
當事故發(fā)生后,遇險人員應優(yōu)先考慮升井,在不具備升井條件時,沿避災路線就近進入避難空間。
避險人員到達救生艙后,應迅速打開艙門,如果艙門被堵無法打開時,可打開艙尾的應急救援門進入救生艙,隨后立即關閉艙門。
進入救生艙后,避險人員不可立即摘下自救器,應首先打開艙內的監(jiān)測儀表監(jiān)測艙內環(huán)境參數,同時打開壓風管路向艙內提供空氣。如果井下壓風管路被破壞,應立即打開艙內瓶裝壓縮氧氣進行供氧。當艙內儀表顯示氣體濃度正常后,避險人員才可以摘下自救器。
艙內人員應按培訓要求正確使用艙內設備,通過艙內通訊設備積極與井上取得聯系,引導救援。在艙內時,艙內人員應保持靜坐狀態(tài),減少身體消耗,降低水分和熱量失散。
4 結束語
可移動式救生艙的成功研制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煤礦應急救援系統(tǒng),使煤礦安全生產得到了保障。但是,礦方應高度重視可移動式救生艙的日常維護工作,確保在發(fā)生煤礦事故時救生艙可以正常發(fā)揮功用。
參考文獻
[1]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tǒng)建設管理暫行規(guī)定[N].中國煤炭報, 2011-02-16.
[2]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煤礦安全規(guī)程[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阮娟娟(1985—),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畢業(yè)于太原理工大學,現主要從事機電一體化工作。
〔編輯:白潔〕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s are introduced, the layout principles of refuge chambers in the coal mine and In case of emergency rescue the problems that the hedge personnel using refuge chamb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re expatiated.
Key words: coal mine;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 layout principle; emergency rescue
摘 要:介紹了可移動式救生艙的結構特點,闡述了救生艙在煤礦井下的布置原則和在應急救援過程中,避險人員使用救生艙時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煤礦;可移動式救生艙;布置原則;應急救援
中圖分類號:TD7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4-0026-02
“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項目作為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遇險人員快速救護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的子項目之一,研究、解決礦山企業(yè)在面對重大災害時采用的一系列應急救援關鍵技術是其科研主旨。這一研究為礦工在災變環(huán)境下提供保障齊全、穩(wěn)定、可靠的維生空間,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為我國的煤炭生產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1 救生艙特點
可移動式救生艙是為在井下發(fā)生瓦斯煤塵爆炸、冒頂、塌方、煤與瓦斯突出等災變事故后無法及時撤退的人員提供一個安全的密閉空間而設計的,其外形如圖1所示。目前研制的救生艙主要由密閉艙、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通訊系統(tǒng)、生命保障系統(tǒng)三大部分構成。
密閉艙是救生艙的主體防護結構。根據礦井巷道結構復雜的特點,考慮到對各種巷道條件的適應性,密閉艙多采用分段組合式結構,分為過渡艙、生存艙和設備艙。艙體通常由鋼、合金等堅固材料制成,艙體內壁敷設保溫材料,艙門為兩道防護密閉門結構,兩道門之間為過渡艙,內應設有氣幕噴淋裝置,用于阻擋外界有害氣體進入生存艙。在艙壁的相應位置應設有內外聯通孔,并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此作為通訊線路、艙外環(huán)境監(jiān)測、壓風、泄壓的通道。
救生艙內應有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通訊設施。環(huán)境監(jiān)測主要采用帶有煤安標志的本安防爆型測定器監(jiān)測環(huán)境參數,一方面,監(jiān)測艙內環(huán)境參數,提醒艙內人員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相應決策;另一方面,在一定區(qū)域設置艙外環(huán)境參數監(jiān)測裝置,以便艙內人員實時了解外部環(huán)境。當外部環(huán)境安全時,利用艙內通訊設施與外部救援人員取得聯系,并配合救援。
救生艙內應具備必要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主要包括供氧、溫濕度調節(jié)、空氣處理、食品和水等。供氧主要采用井下壓風和艙內瓶裝壓縮氧兩種供氧方式為艙內人員提供可靠的氧氣供應;溫濕度調節(jié)主要是根據空調原理對艙內進行降溫和除濕,為艙內人員提供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空氣處理主要是利用相應的介質去除人員呼吸代謝產生的CO2氣體和微量的CO氣體;同時,艙內應配備一定量的食品和飲用水,保證艙內人員的基本能量供給。
2 救生艙在井下布置的原則
由煤礦災害事故的特點和人員的分布情況可知,可移動式救生艙應布置在采煤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內,為工作人員提供避難場所。根據國外的經驗和相關數據可知,礦工距離避難空間的最大距離不能超過1 000 m,這個距離是自救器正常使用50%時間段內人員正常行走的經驗數值。因此,不同區(qū)域的避險人員應該在自救器的正常使用時間范圍內就近進入避難空間。救生艙的數量取決于所部屬區(qū)域內的作業(yè)人數。救生艙的總容量必須能夠容納該區(qū)域所有的作業(yè)人員,并且應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數。
3 可移動式救生艙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
救生艙一般情況下處于待用狀態(tài),平時應對所有可能使用救生艙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在礦難發(fā)生后進入救生艙的人員可以正確使用艙內相關設備。同時,應做好救生艙艙體和艙內相關設備的檢修工作,確保事故發(fā)生后救生艙能夠立即投入使用,為避險人員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難空間。
當事故發(fā)生后,遇險人員應優(yōu)先考慮升井,在不具備升井條件時,沿避災路線就近進入避難空間。
避險人員到達救生艙后,應迅速打開艙門,如果艙門被堵無法打開時,可打開艙尾的應急救援門進入救生艙,隨后立即關閉艙門。
進入救生艙后,避險人員不可立即摘下自救器,應首先打開艙內的監(jiān)測儀表監(jiān)測艙內環(huán)境參數,同時打開壓風管路向艙內提供空氣。如果井下壓風管路被破壞,應立即打開艙內瓶裝壓縮氧氣進行供氧。當艙內儀表顯示氣體濃度正常后,避險人員才可以摘下自救器。
艙內人員應按培訓要求正確使用艙內設備,通過艙內通訊設備積極與井上取得聯系,引導救援。在艙內時,艙內人員應保持靜坐狀態(tài),減少身體消耗,降低水分和熱量失散。
4 結束語
可移動式救生艙的成功研制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煤礦應急救援系統(tǒng),使煤礦安全生產得到了保障。但是,礦方應高度重視可移動式救生艙的日常維護工作,確保在發(fā)生煤礦事故時救生艙可以正常發(fā)揮功用。
參考文獻
[1]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tǒng)建設管理暫行規(guī)定[N].中國煤炭報, 2011-02-16.
[2]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煤礦安全規(guī)程[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阮娟娟(1985—),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畢業(yè)于太原理工大學,現主要從事機電一體化工作。
〔編輯:白潔〕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s are introduced, the layout principles of refuge chambers in the coal mine and In case of emergency rescue the problems that the hedge personnel using refuge chamb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re expatiated.
Key words: coal mine;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 layout principle; emergency rescue
摘 要:介紹了可移動式救生艙的結構特點,闡述了救生艙在煤礦井下的布置原則和在應急救援過程中,避險人員使用救生艙時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煤礦;可移動式救生艙;布置原則;應急救援
中圖分類號:TD7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14-0026-02
“礦用可移動式救生艙”項目作為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撐計劃“遇險人員快速救護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項目的子項目之一,研究、解決礦山企業(yè)在面對重大災害時采用的一系列應急救援關鍵技術是其科研主旨。這一研究為礦工在災變環(huán)境下提供保障齊全、穩(wěn)定、可靠的維生空間,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為我國的煤炭生產安全提供技術保障。
1 救生艙特點
可移動式救生艙是為在井下發(fā)生瓦斯煤塵爆炸、冒頂、塌方、煤與瓦斯突出等災變事故后無法及時撤退的人員提供一個安全的密閉空間而設計的,其外形如圖1所示。目前研制的救生艙主要由密閉艙、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通訊系統(tǒng)、生命保障系統(tǒng)三大部分構成。
密閉艙是救生艙的主體防護結構。根據礦井巷道結構復雜的特點,考慮到對各種巷道條件的適應性,密閉艙多采用分段組合式結構,分為過渡艙、生存艙和設備艙。艙體通常由鋼、合金等堅固材料制成,艙體內壁敷設保溫材料,艙門為兩道防護密閉門結構,兩道門之間為過渡艙,內應設有氣幕噴淋裝置,用于阻擋外界有害氣體進入生存艙。在艙壁的相應位置應設有內外聯通孔,并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此作為通訊線路、艙外環(huán)境監(jiān)測、壓風、泄壓的通道。
救生艙內應有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通訊設施。環(huán)境監(jiān)測主要采用帶有煤安標志的本安防爆型測定器監(jiān)測環(huán)境參數,一方面,監(jiān)測艙內環(huán)境參數,提醒艙內人員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相應決策;另一方面,在一定區(qū)域設置艙外環(huán)境參數監(jiān)測裝置,以便艙內人員實時了解外部環(huán)境。當外部環(huán)境安全時,利用艙內通訊設施與外部救援人員取得聯系,并配合救援。
救生艙內應具備必要的生命保障系統(tǒng),主要包括供氧、溫濕度調節(jié)、空氣處理、食品和水等。供氧主要采用井下壓風和艙內瓶裝壓縮氧兩種供氧方式為艙內人員提供可靠的氧氣供應;溫濕度調節(jié)主要是根據空調原理對艙內進行降溫和除濕,為艙內人員提供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空氣處理主要是利用相應的介質去除人員呼吸代謝產生的CO2氣體和微量的CO氣體;同時,艙內應配備一定量的食品和飲用水,保證艙內人員的基本能量供給。
2 救生艙在井下布置的原則
由煤礦災害事故的特點和人員的分布情況可知,可移動式救生艙應布置在采煤工作面和掘進工作面內,為工作人員提供避難場所。根據國外的經驗和相關數據可知,礦工距離避難空間的最大距離不能超過1 000 m,這個距離是自救器正常使用50%時間段內人員正常行走的經驗數值。因此,不同區(qū)域的避險人員應該在自救器的正常使用時間范圍內就近進入避難空間。救生艙的數量取決于所部屬區(qū)域內的作業(yè)人數。救生艙的總容量必須能夠容納該區(qū)域所有的作業(yè)人員,并且應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數。
3 可移動式救生艙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
救生艙一般情況下處于待用狀態(tài),平時應對所有可能使用救生艙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確保在礦難發(fā)生后進入救生艙的人員可以正確使用艙內相關設備。同時,應做好救生艙艙體和艙內相關設備的檢修工作,確保事故發(fā)生后救生艙能夠立即投入使用,為避險人員提供安全、可靠的避難空間。
當事故發(fā)生后,遇險人員應優(yōu)先考慮升井,在不具備升井條件時,沿避災路線就近進入避難空間。
避險人員到達救生艙后,應迅速打開艙門,如果艙門被堵無法打開時,可打開艙尾的應急救援門進入救生艙,隨后立即關閉艙門。
進入救生艙后,避險人員不可立即摘下自救器,應首先打開艙內的監(jiān)測儀表監(jiān)測艙內環(huán)境參數,同時打開壓風管路向艙內提供空氣。如果井下壓風管路被破壞,應立即打開艙內瓶裝壓縮氧氣進行供氧。當艙內儀表顯示氣體濃度正常后,避險人員才可以摘下自救器。
艙內人員應按培訓要求正確使用艙內設備,通過艙內通訊設備積極與井上取得聯系,引導救援。在艙內時,艙內人員應保持靜坐狀態(tài),減少身體消耗,降低水分和熱量失散。
4 結束語
可移動式救生艙的成功研制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煤礦應急救援系統(tǒng),使煤礦安全生產得到了保障。但是,礦方應高度重視可移動式救生艙的日常維護工作,確保在發(fā)生煤礦事故時救生艙可以正常發(fā)揮功用。
參考文獻
[1]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煤礦井下緊急避險系統(tǒng)建設管理暫行規(guī)定[N].中國煤炭報, 2011-02-16.
[2]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煤礦安全規(guī)程[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阮娟娟(1985—),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畢業(yè)于太原理工大學,現主要從事機電一體化工作。
〔編輯:白潔〕
Abstract: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s are introduced, the layout principles of refuge chambers in the coal mine and In case of emergency rescue the problems that the hedge personnel using refuge chamb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re expatiated.
Key words: coal mine; the removable refuge chamber; layout principle; emergency resc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