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中石油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自2005年以來,大慶油田先后在9個聚表劑驅礦場試驗,部分區(qū)塊取得了較好的開發(fā)效果。但現(xiàn)場動態(tài)反映其特征與聚合物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從溶液特性角度解釋其產(chǎn)生原因[1-4]。聚表劑屬于多功能單體復合型聚合物,也是一種高分子表面活性劑,兼具聚丙烯酰胺和表面活性劑性能的特點[5-7]。聚表劑是一種新型單一組份化學驅油劑,通過分子間相互作用,以柔性聚丙烯酰胺碳氫鏈為骨架,根據(jù)功能基團在分子內(nèi)及分子間的非鍵合作用規(guī)律,用特定功能基團在碳氫鏈上接枝共聚而形成多元接枝共聚物[8,9]。由于目前對聚表劑溶液的增黏性能的研究較少,筆者對AⅢ型和BⅢ型聚表劑與普通中分聚合物 (簡稱聚合物)的溶液的增黏性能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詳細分析,以便為聚表劑產(chǎn)品在大慶油田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1)試驗藥品 AⅢ型、BⅢ型聚表劑 (上海海博公司);聚合物 (分子量1600萬,大慶煉化公司);去離子水 (實驗室自制);重烷基苯磺酸鹽 (東昊公司);氯化鈉 (天津晶山化工公司)。
2)試驗儀器 黏度計Brookfield-Ⅱ (美國BROOKFIELD公司);RS600旋轉流變儀 (德國HAAKE公司)。
1)黏度測量 在45℃條件下,用Brookfield-Ⅱ黏度計測量待測液黏度 (使用零號轉子,轉速6r/min)。
2)流變性測量 在45℃條件下,用RS600旋轉流變儀測試待測液流變性。
AⅢ型、BⅢ型聚表劑及聚合物的濃度與黏度關系圖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聚表劑和聚合物均隨質量濃度增加而升高,當質量濃度大于1000mg/L時,AⅢ型聚表劑的黏度升高明顯大于其余2種,BⅢ型聚表劑的黏度大于聚合物的。在質量濃度為2000mg/L時,AⅢ型聚表劑的黏度為聚合物的5倍以上,BⅢ型聚表劑的黏度為聚合物的1.5倍以上。因此,AⅢ型聚表劑的增黏性能顯著,明顯好于BⅢ型聚表劑和聚合物的。這是由于聚表劑以聚丙烯酰胺骨架為基礎,引入不同的功能單體,這些單體引入使得聚合物分子能通過增加分子間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結構的形式,大幅度增加聚表劑溶液的黏度性質。此外,AⅢ型、BⅢ型聚表劑黏度差別主要是由于引入的功能單體及數(shù)量不同導致的[10]。
流變性是指在外力場作用下,流體發(fā)生流動或形變的一種特性。AⅢ型、BⅢ型聚表劑及聚合物的流變曲線圖如圖2所示 (聚表劑和聚合物的質量濃度均為1000mg/L)。由圖2可知,在足夠小的剪切速率下,AⅢ型和BⅢ型聚表劑黏度略有升高,而后隨剪切速率增加,AⅢ型和BⅢ型聚表劑的黏度逐漸降低;當剪切速率非常高時,AⅢ型和BⅢ型聚表劑黏度較低,且變化趨于平穩(wěn);聚合物的黏度隨剪切速率增加呈緩慢下降的趨勢??傮w而言,AⅢ型和BⅢ型聚表劑的流變性強于聚合物,這是由于聚表劑分子中引入不同功能單體,使得分子間相互作用增強所致。AⅢ型和BⅢ型聚表劑的流變性差別主要是引入的功能單體結構和數(shù)量不同,AⅢ型聚表劑的剛性單體和帶電荷單體的數(shù)量相對BⅢ型較多,使得分子相互作用較強,具有較好的抗剪切作用,因而AⅢ型聚表劑的流變性最強。
圖1 聚表劑、聚合物濃度與黏度關系圖
圖2 聚表劑、聚合物流變曲線圖
聚表劑在油田三次采油中應用,需要與油藏流體具有很好的配伍性,因此考察聚表劑的抗鹽性能是非常必要的。不同氯化鈉質量分數(shù)下AⅢ型、BⅢ型聚表劑及聚合物的黏度曲線圖如圖3所示 (聚表劑及聚合物的質量濃度均為1000mg/L)。由圖3可知,AⅢ型聚表劑的抗鹽性能明顯好于BⅢ型聚表劑和聚合物的,且AⅢ型聚表劑的黏度隨氯化鈉質量分數(shù)增加而升高,這表明AⅢ型聚表劑抗鹽能力較強。BⅢ型聚表劑和聚合物的黏度隨氯化鈉質量分數(shù)增加而降低,但BⅢ型聚表劑的黏度略大于聚合物。具體解釋原因如下:聚合物在去離子水中,由于分子內(nèi)羧酸基的靜電排斥作用,使聚合物分子呈伸展狀態(tài),溶液黏度很強。當氯化鈉質量分數(shù)增加時,分子內(nèi)羧鈉基的電性被屏蔽,聚合物分子呈卷曲狀態(tài),導致其黏度降低。聚表劑分子中的功能單體具有正、負電荷基團和剛性疏水型單體,因此聚表劑具有非常好的抗鹽性能。而AⅢ型、BⅢ型聚表劑溶液黏度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其功能單體的結構和數(shù)量不同所致。AⅢ型聚表劑含有相對較多剛性疏水型單體,且其陰、陽離子數(shù)量相近。當氯化鈉質量分數(shù)增加時,AⅢ型聚表劑的靜電引力被屏蔽,分子鏈舒展,流體力學體積增大,因此,AⅢ型聚表劑抗鹽性能最好。BⅢ型聚表劑的剛性疏水型單體相對AⅢ型的較少,同時功能單體引入的陰、陽離子數(shù)量相差較大,隨著氯化鈉質量分數(shù)增加,電解質屏蔽了靜電斥力,分子鏈蜷縮,流體力學體積減小,導致其黏度降低,因此BⅢ型聚表劑的抗鹽性較差,但由于其具有剛性疏水型單體,其抗鹽性能仍好于聚合物。
聚表劑在三次采油應用中,根據(jù)不同需求,需要在體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劑來改善溶液的界面性能,因而考察聚表劑與表面活性劑的配伍性是非常必要的。AⅢ型、BⅢ型聚表劑及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不同質量分數(shù)的烷基苯磺酸鹽,其二元體系的黏度曲線圖如圖4所示 (聚表劑及聚合物的質量濃度為1000mg/L,氯化鈉質量分數(shù)為0.4%)。由圖4可知,聚合物的黏度不受烷基苯磺酸鹽的影響,這是由于其與烷基苯磺酸鹽分子間以范德華力相互作用,這對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的聚集狀態(tài)影響較小,因此,聚合物的黏度基本保持恒定。隨著烷基苯磺酸鹽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AⅢ型、BⅢ型聚表劑的黏度明顯降低,而后趨于平穩(wěn),且AⅢ型比BⅢ型聚表劑的黏度變化更加顯著。這是因為在聚表劑的疏水基團周圍,烷基苯磺酸鹽與聚表劑分子自組裝形成混合膠束,這種混合聚劑可以交聯(lián)多個聚表劑分子鏈的疏水基形成物理網(wǎng)架結構,同時烷基苯磺酸鹽改變了聚表劑功能單體的正負電荷分布。由于改變了聚表劑分子鏈的形態(tài)及流體力學體積,從而使聚表劑溶液宏觀黏性發(fā)生變化。
圖3 鹽對聚表劑、聚合物黏度影響曲線圖
圖4 表面活性劑對聚表劑、聚合物黏度的影響曲線圖
圖5 老化時間對聚表劑黏度的影響
聚表劑在注入地下油層中需要具有長時間的穩(wěn)定性,這是聚表劑性能評價的一項重要指標。不同老化時間下,AⅢ型、BⅢ型聚表劑及聚合物的黏度曲線如圖5所示(聚表劑及聚合物的質量濃度為1000mg/L,氯化鈉質量分數(shù)為0.4%)。由圖5可知,隨老化時間增加,AⅢ型聚表劑的黏度先快速增加,在3d時達到極大值,然后緩慢降低,而BⅢ型聚表劑和聚合物的黏度隨老化時間增加快速降低,而后趨于平穩(wěn)。其原因如下:隨著老化時間延長,由于AⅢ型聚表劑的水解度不斷增大,使得陰離子數(shù)量增加,分子鏈上正負電荷基團數(shù)目出現(xiàn)不相等,分子內(nèi)相互作用減弱,分子間相互作用加強,形成區(qū)域性網(wǎng)狀分子結構。在老化一定時間后,這種結構發(fā)育達到最佳,導致Ⅲ型聚表劑黏度最大。當老化時間超過3d,AⅢ型聚表劑發(fā)生降解,黏度開始降低。同時,隨著老化時間延長,由于BⅢ型聚表劑的水解作用,使得鏈上正負電荷基團數(shù)目接近,分子內(nèi)相互作用增強,但分子間相互作用減弱,主要以局部性網(wǎng)狀結構為主,導致BⅢ型聚表劑的黏度降低。
1)AⅢ型聚表劑的增黏性能顯著,明顯好于BⅢ型聚表劑和聚合物的;AⅢ型聚表劑的流變性強,BAⅢ型聚表劑的流變性較強,聚合物的流變性較弱。
2)AⅢ型聚表劑的抗鹽性能明顯好于BⅢ型聚表劑和聚合物;隨著表面活性劑質量分數(shù)的增加,AⅢ型、BⅢ型聚表劑的黏度明顯降低,而后趨于平穩(wěn)。隨老化時間增加,AⅢ型聚表劑的黏度先快速增加,而后緩慢降低。BⅢ型聚表劑和聚合物的黏度隨老化時間增加快速降低,而后趨于平穩(wěn)。
[1]唐曉旭,王闖,盧祥國,等 .聚表劑溶液性能及其驅油機理 [J].大慶石油與地質開發(fā),2011,30(3):144-149.
[2]王克亮,趙利,邵金祥,等 .聚表劑溶液的性能和驅油效果實驗研究 [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0,29(2):105-109.
[3]張啟江 .聚驅后注入聚表劑提高采收率研究 [J].長江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1,8(5):74-75.
[4]劉平德,張松,楊寧,等 .新型表面活性聚合物驅油劑 [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2,39(5):580-584.
[5]王磊,鄭紅梅,孫海濤,等 .聚表劑理化性能評價及流動特征研究 [J].吐哈油氣,2012,17(1):33-35.
[6]張慶權 .功能型聚合物室內(nèi)評價研究 [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9,28(4):107-111.
[7]李偉,劉平德,王洪關,等 .驅油用表面活性聚合物研制及其性能評價 [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2,31(2):152-156.
[8]賴南君,徐輝葉,仲斌,等 .新型結構型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評價 [J].大慶石油與地質開發(fā),2010,29(5):136-139.
[9]梁偉,趙修太,韓有祥,等 .驅油用耐溫抗鹽聚合物研究進展 [J].特種油氣藏,2010,17(2):11-14.
[10]葉鵬,盧祥國,李強,等 .色譜分離對聚表劑溶液性能和采出液濃度檢測結果的影響 [J]油田化學,2011,28(2):158-162.
[11]戴玉華,吳飛鵬,李妙貞,等 .新型疏水締合聚合物P(AM/POEA)與表面活性劑的相互作用 [J].化學學報,2005,63(14):1329-1334.
[12]肖娜,林梅欽 .疏水締合型聚合物濃度對SZ36-1油田油水界面性質影響研究 [J].石油天然氣學報 (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9,31 (5):140-142.
[13]羅建輝,卜若穎,朱懷江,等 .梳型聚丙烯酰胺的特性及應用 [J].石油學報,2004,25(2):65-68.
[14]陳才,盧祥國,楊玉梅,等 .“復配聚合物”分子線團尺寸分布及滲流特性 [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2,27(3):63-67.
[15]陶磊 .高溫油藏AMPS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先導性試驗研究 [J].石油天然氣學報 (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11,33(9):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