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偉 賈艷春 楊小茵
(唐山工人醫(yī)院呼吸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肺血栓栓塞癥(PTE)是一種高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臨床漏診率和低診斷符合率的肺血管疾病〔1〕。近年來,隨著檢測診斷水平的提高,PTE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尤其是急性期PTE(APTE),未經治療死亡率高達35%〔3〕,僅次于腫瘤和心肌梗死。研究認為〔4〕凝血纖溶功能與PTE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而PTE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溶栓和抗凝治療。本文擬探討這兩種治療方法對PTE患者凝血纖溶功能的影響和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河北省唐山市工人醫(yī)院收治的PTE患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60~75〔平均(64.09±7.67)〕歲。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經CT肺動脈造影確診且符合歐洲心臟病協會2008年制定的《PTE診斷及治療指南》中PTE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無溶栓和抗凝治療禁忌證,愿意接受溶栓和(或)抗凝治療;②年齡60~75歲;③病程14 d以內;④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有溶栓和抗凝治療禁忌證;②妊娠期婦女;③合并有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④年齡不滿60歲或>75歲患者;⑤合并其他出血性疾病如糖尿病出血性視網膜病變;⑥不愿意參加本次研究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等基線資料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對比(n=30)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經常規(guī)對癥處理和治療,例如避免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患者下床活動;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給予面罩吸氧或者輔助通氣糾正患者低氧血癥等。觀察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療,劑量為2萬單位/kg,溶于50 ml生理鹽水,以微量泵為媒介勻速輸注,2 h內完成。輸注完成后每2 h測定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或凝血酶時間(PT),降至正常水平2倍時采用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治療,LMWH采用皮下注射,每次95 IU/kg/次,2次/d。待LMWH注射完成1 d(24~72 h)后患者口服華法林,初始劑量3.0 mg/d。LMWH和華法林連續(xù)使用3~5 d,第3天測定國際標準比值(NR),當NR穩(wěn)定在2.5時,停止使用LMWH,單獨使用華法林,并根據NR值調整華法林用量。對照組只采用抗凝治療,常規(guī)對癥處理之后即注射LMWH、口服華法林,劑量和用法同觀察組。
1.3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觀察并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體征指標呼吸頻率(RR)、心率(HR)、動脈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平均動脈壓(MAP)〔MAP=(收縮壓+2×舒張壓)/3〕。檢測患者治療前后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Fib、D-D和AT-Ⅲ的檢測方法均為凝血儀法,儀器為日本希森美康CA1500。采集患者空腹、清晨靜息狀態(tài)下肘中靜脈血3~5 ml用于檢測。
1.4療效判定〔5〕治療14 d后對療效進行評定,治愈:無呼吸困難,胸痛消失,超聲心動圖顯示肺動脈收縮壓(PASP)<30 mmHg,缺損肺段≤1個;顯效:呼吸困難和胸痛均明顯緩解,PASP下降幅度超過30 mmHg,缺損肺段減少超過75%;有效:呼吸困難得到改善,胸痛有所緩解,PASP下降幅度10~30 mmHg,缺損肺段減少25%~75%;無效:呼吸困難和胸痛癥狀無變化或加重,PASP下降幅度<10 mmHg,缺損肺段減少<25%。
2.1兩組治療前后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的變化 兩組治療前Fib、D-D、AT-Ⅲ比較差異不明顯(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Fib、D-D較治療前顯著降低,AT-Ⅲ顯著升高(均P<0.05);對照組AT-Ⅲ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Fib、D-D無明顯變化(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AT-Ⅲ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兩組治療后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愈10例,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治愈2例,顯效4例,有效12例,無效12例,有效率為60.0%。觀察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χ2=9.317,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3例并發(fā)輕度出血,出血部位為穿刺部位2例和鼻出血1例;對照組2例并發(fā)輕度出血,出血部位為穿刺部位和牙齦出血各1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不明顯(χ2=0.218,P>0.05)。兩組無嚴重出血發(fā)生和其他并發(fā)癥出現。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ib、D-D和AT-Ⅲ的變化±s,n=30)
肺栓塞(PE)是右心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動脈和(或)其分支,導致患者呼吸功能和循環(huán)障礙的臨床綜合征〔1〕。PTE是最常見的PE,約占PE的99%。實踐證明,積極有效地治療可以顯著降低PTE病死率,目前PTE已經成為臨床醫(yī)生、學者廣泛關注的熱點。
呼吸功能和血流動力學是PTE的主要病理生理變化。血Fib是PTE栓子的主要基質〔6〕;AT-Ⅲ是凝血酶等含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7〕;D-D是一種特異性的降解產物,是纖溶過程中的特異性標志物〔3〕。正常人體凝血纖溶系統(tǒng)處在一種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PTE打破了這種平衡。
PTE最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溶栓和抗凝治療。溶栓治療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減少栓子來源,使肺動脈血流通暢,恢復肺組織再灌注,從而降低肺動脈阻力,減輕右心負荷。其主要機制是〔5〕:溶栓藥物將Fib轉變?yōu)槔w維蛋白溶酶,激活纖溶酶原;導致Fib降解,血塊溶解。研究表明〔5,8〕,溶栓治療能顯著提高PTE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以及有效降低PTE病死率。單純的抗凝治療不能直接快速地清除和溶解血栓,其病死率和復發(fā)率均較溶栓治療高。目前認為高危PTE患者溶栓治療效果顯著,普遍被接受;低危患者不用溶栓治療;中危患者因溶栓治療存在一定的出血風險,而單純抗凝治療又達不到有效清除栓塞的目的,其治療方案一直備受爭議〔5,9,10〕。指南建議:全面考慮中?;颊叱鲅L險后,可以考慮溶栓治療。由于本研究為一項回顧性分析,溶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4 參考文獻
1Kang MH,Park HM.Evaluation of autologous blood clot subsegmental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minimally invasive experimental canine model〔J〕.Int J Exp Pathol,2013;94(5):329-35.
2柳 毅,梅同華.老年內科住院患者肺血栓栓塞癥的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3):3180-2.
3Akpinar EE,Hosgun D,Doganay B,etal.Should the cut-off value of D-dimer be elevated to exclude pulmonary embolism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OPD〔J〕?J Thorac Dis,2013;5(4):430-4.
4Lin X,Liang XX,Tang JJ,etal.The effect of the fibrinolytic enzyme FⅡa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 on 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J〕.Acta Pharmacol Sin,2011;32(2):239-44.
5萬艷波.瑞替普酶溶栓治療中危急性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碩士論文,2012:22-9.
6Li JF,Lin Y,Yang YH,etal.Fibrinogen Aα Thr312Ala polymorphism specifically contributes to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by increasing fibrin resistance〔J〕.PLoS One,2013;8(7):e69635.
7Scandura S,Mangiafico S,Capodanno D,etal.Surgical thromboembolectomy for a 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several venous thromboembolic episodes caused by congenital antithrombin Ⅲ deficiency〔J〕.J Cardiovasc Surg (Torino),2011;52(6):899-900.
8Tapson VF.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Semin Thromb Hemost,2013;39(4):452-8.
9周曉明,任乃剛,馮學威,等.阿替普酶治療中高危肺栓塞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3;16(2):111-3.
10于明良.肺血栓栓塞癥不同危險組溶栓治療中凝血指標變化及治療效果之比較〔D〕.福建醫(y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