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棉花市場供求關系已經發(fā)生變化,特別是在受到國際大經濟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后,棉花產品的銷售受到明顯的影響,已出現銷售不暢局面,面對這種新的形勢,如何在保證棉田效益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合理改革棉田的耕作制度,在提高綜合經濟效益上做文章,積極穩(wěn)妥地穩(wěn)定棉花生產面積,改變過去抓棉花生產就棉花論棉花,長期以來大面積棉田基本就是棉麥、棉油兩熟,耕作制度單一,以致棉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都不高,尤其是在去年棉花大減產的情況下,勞動成本上升,產量下降,棉價回升無望,使棉農種棉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因此,今年的棉花生產應該考慮從棉花走向棉田,從單純地追求棉花產值過渡到追求棉田的整體效益和棉區(qū)的規(guī)模效益,加大棉田耕作制度的改革,提高植棉的整體效益,切實保護好棉農的經濟效益,在以棉為主的前提下,在優(yōu)化作物組合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套種間作作物,改一年兩熟為三熟、四熟,從而大幅度地提高棉田的綜合效益,提高棉農植棉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穩(wěn)定棉花生產面積,避免棉花生產大起大落。
一、實施優(yōu)質栽培
實施優(yōu)質栽培,就是在引進優(yōu)質品種的基礎上,通過促早栽培、株型調控、優(yōu)化成鈴等技術的應用,提高內外鈴比例,減少霜后花和爛鈴的比例,達到優(yōu)質高產的目的。
1. 加快優(yōu)質新品種的引進和選育推廣工作
一方面繼續(xù)充分利用相對優(yōu)良的現有品種,如目前推廣的一些常規(guī)優(yōu)質棉品種和雜交抗蟲棉品種;另一方面通過引進種質資源、生物技術、品種改良等多種途徑,選育出多樣化的適應不同栽培需求的品種。
2. 大力推廣應用優(yōu)質栽培技術
如推廣多年的雙膜育苗、移栽地膜棉、化學調控等高產栽培技術。在促進早發(fā)、早現蕾、早開花結鈴等方面,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的有效技術,使之符合優(yōu)質高產的栽培要求。株型調控技術、優(yōu)化成鈴技術、化學調控技術等,在提高優(yōu)質鈴比例、減少爛鈴率,提高棉花纖維長度和品質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實施簡化栽培
目前棉花栽培費工多、成本高,在當前植棉效益下降的情況下,應組織技術力量重點圍繞優(yōu)質栽培、節(jié)本省工技術,加強研究攻關。對于一些比較成熟的植棉新技術要加快推廣的步伐,使之與優(yōu)質高產高效盡快配套,如在目前棉區(qū)這幾年大力開展的棉田套種間作、優(yōu)化立體種植等技術措施。
過去棉麥兩熟、棉油兩熟單一平面種植的窄廂、窄行已不適應多元立體種植的要求。因此,一些取得成功經驗的棉區(qū),已將過去1.33~1.5米(包溝)的棉田窄廂改為1.67~2米的寬廂,推廣寬窄行密株種植方式,不但可以使大多數棉株變邊行,發(fā)揮邊際效應,有利于通風透光,減少蕾鈴脫落,促進三桃齊結,桃多桃大桃好,而且?guī)鎸捫懈欣陂g套矮稈菜、豆、瓜等高效作物。如此做到高矮間套,優(yōu)勢互補,提高主間套作物的產量水平,達到增加單位面積實物總產量,從而提高棉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目的,使棉農從中受益,從而提高了植棉的積極性,對穩(wěn)定棉花生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大力推廣立體栽培
在湘北洞庭湖區(qū)和沅江市棉區(qū),棉田高效立體種植技術經過多年的實踐開發(fā)和推廣,應用面積不斷擴大,尤其是在去年棉花減產的情況下,一些普遍推廣了立體種植的棉農,取得了棉花損失間套作物補的明顯效益,對穩(wěn)定棉花面積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全市涌現了大量的高產典型,總結出了很多科學間套作的好形式,這些經驗非常值得總結和推廣。他們的體會是:
1. 堅持四個原則
①以市場為導向。
無論是主體作物還是間套作物,都應是市場總量大的適銷對路產品。
②以科學為依托。
照顧作物特性,合理組合,科學管理,以實現主體作物棉花與間套作物間的優(yōu)勢互補。
③以增效為目標。
棉田立體種植的最終目標是提高農田的綜合效益,只追求立體種植面積的形式主義做法是不可取的,更是沒有效益的。
④科學用藥,防止污染。
棉田間套作物在使用化學農藥時,要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殺蟲劑、殺菌劑品種,防止對間套的瓜、豆、菜等產品產生污染,選擇除草劑時更要嚴格。
2. 選對多熟高產間套模式
在沅江市,這種間套模式多達二十多種,其中推廣面積較大、效益較好的有:棉套油菜—棉套春菜、麥(棉)套冬菜—棉套豆類、油(麥)套冬菜—棉套瓜類、冬菜—棉套瓜類(甜瓜、西瓜)、冬菜—棉套早椒、冬菜—棉套豆類(黃豆、綠豆)和冬菜—棉套花生等。
在南方棉區(qū),幾個成功的間套復種模式有:
①棉田推廣應用油菜/春玉米/棉花復種制。
在棉花中產或略有減產的情況下,一般畝產油菜籽110~120千克,春玉米畝產150~200千克或鮮食糯玉米300~350千克,畝產籽棉250~300千克;如套種糯高粱,畝產籽粒180~220千克。
②蔬菜/西甜瓜(早熟辣椒)/棉花復種制。
壟寬2米、下旬移栽冬季蔬菜(榨菜或芥菜),在廂中套種3行,株距20~25厘米,每畝4500~5000株。3月中下旬收獲榨菜(芥菜)后在廂中栽種1行西甜瓜,每畝300~350株,如栽種早熟辣椒,在廂中種植3行,行距60厘米,株距45厘米,每畝2000株。5月上中旬移栽棉花,棉花種植兩行,分別種植廂的旁邊,距離廂溝25~30厘米,每畝種植1600~1800株。
③油菜/春玉米(糯高粱)/棉花復種制。
按210厘米分廂(包一條溝)。廂寬180厘米,溝寬30厘米。油菜于10月中下旬移栽,每廂在廂兩旁和棉行中間共套種3行油菜,行距6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畝5000株左右。春玉米3月中下旬育苗,4月20日以后移栽,每廂栽2行,每畝定植1200~1500株,行距60厘米,株距25~37厘米,與棉花間距30厘米;棉花4月上旬開始營養(yǎng)缽育苗,5月上中旬油菜收獲后移栽,每廂栽2行,每畝定植1600~1800株。
以上幾種棉田間套復種模式,均收到了較好的避旱減災增產效果,值得大力推廣。
3. 抓好幾項關鍵技術
①品種優(yōu)化搭配。
棉田在冬春空茬期內可套種的作物較多,但所選用的高稈作物必須在6月上旬收獲結束。棉花從苗期至初花期以及吐絮后期,生長并不太茂盛,田間可以套種矮稈、早熟、淺根作物,但必須在7月底基本停止生長,處于生長衰退、果實完熟和采收期,不能與棉花爭肥、爭水、爭空間。9月份棉田又可以套種,10月初棉花葉片凋落,基本適合多種作物苗期生長。
②合理安排茬口。
間套種棉田要放寬畦面,擴大棉花行距,選用雜交抗蟲棉稀植。一般按1.2米等行距栽植,每畝1500~1800株。
③采取保護性生產措施。
采取地膜覆蓋、搭建小拱棚、異地育苗移栽、提前采鮮上市等措施,最大限度地縮短各種作物與棉花的共生期。
④重視苗期管理。
間套種棉田中的幼苗一般都屬“弱勢群體”,應在培育大壯苗的基礎上,加強苗期肥水管理和病蟲草害防治,提高幼苗素質,增強其抗逆能力,防止形成弱小僵苗。
⑤加強病蟲害防治。
間套種棉田病蟲害往往較重,尤其是盲椿象、紅蜘蛛和夜蛾類害蟲發(fā)生較重,應加強防治。同時要加強枯萎病、病毒病和白粉病等容易交叉感染的病害,注意調換套種品種,避免重茬。
⑥合理利用棉稈。
棉稈是越冬作物擋風御寒的天然屏障,也是有些作物牽蔓的好支架,應酌情加以利用。
作者簡介:曹滌環(huán),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和農業(yè)廣播學校的培訓工作,多次被評為省農技推廣工作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