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鐵
佇立在寒風中的德惠東正教堂破破舊舊,帶著幾分滄桑。早上六點半,太陽正突破烏云,天空明亮而清冷。
這里離德惠火車站不遠。1903年,沙俄在中國修建的中東鐵路全線開通,沿線左右各10~15公里,圈出一片狹長的“中東鐵路附屬地”,共建造了130多座教堂,沈陽、哈爾濱、滿洲里、橫道河子等地都有,1903年由中東鐵路局管理,1907年轉歸俄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教區(qū)管轄。
德惠教堂是按照中東鐵路當局的標準設計建造的,和其他車站教堂一樣,成為中東鐵路俄籍員工及東正教徒的重要生活場所,也成為中東鐵路沿途的風景之一。遙想1903年,火車“嗚嗚”地穿過東北大地,在冒著寒氣的冬夜,或是飄著晚霞的夏日黃昏,火車上的人透過車窗不時能看到一座端莊雅致的教堂,聽到做禮拜時的鐘聲……
受到俄羅斯及東歐建筑風格的影響,東正教堂有著不同于其他基督教教派的美感,顯得更為端莊,但不壓迫,多結構穹頂,活潑、明艷的色彩,馬賽克裝飾畫,神秘迷人。如今德惠東正教堂呈現出破敗滄桑之態(tài),但色彩仍十分艷麗,建筑主體為土黃色,門窗是深綠色,立柱和轉角連接處是淡玫紅,在鼎盛時期看起來一定光彩奪目。門窗和墻線的弧形線條非常細膩,是用長方形磚慢慢磨成的。
教堂內已經空無一人,它靜默地保留下許多歷史片段:俄羅斯、波蘭、烏克蘭平民搭乘中東鐵路而來,踏上尋夢之旅,他們旅途的終點很可能是哈爾濱;日本入侵東北,鐵路被日本軍隊包圍,教堂里閃過俄國教徒撤離時緊張的身影;文革“反帝反修”時教堂的銅尖頂被拉掉;后來它曾經先后充當過糧店和倉庫,聚集起一些人氣,但仍不免越來越冷落,最后成為蝙蝠們的家。
在多年的拍攝過程中,我遇到過許多像德惠教堂這樣空無人煙的教堂。去太原板寺山圣母堂的路上,夜宿一座空空蕩蕩的廢棄教堂,深夜,幽黑中傳來各種聲音,陰冷潮濕的空氣中飄蕩著悠悠的醋味,我在這座“上帝的居所”中感到恐懼,在睡袋中不停思考,為什么要來到這里?我做這些有什么意義?教堂是窺視清末民初歷史的一個切口,我想補上歷史記錄中缺失的一環(huán)?!耙粋€偉大的任務在你面前的時候,應該忘去自己的渺小。”我喜歡丁玲的這句話,它是我這么多年拍攝教堂心態(tài)的概括。
深秋到云南德欽的茨中村,可以吃到上好的葡萄,顆顆小而飽滿,口感酸甜,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玫瑰蜜。它的種子是當年法國傳教士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傳教士也教會了當地人如何釀造葡萄酒。
茨中天主教堂坐落在半山腰,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窖、花園、菜園和葡萄園等,整體成十字形,周圍樹木繁茂,灰白色的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
教堂挺拔的外觀線條、對稱聳立的塔樓(雙塔)、條石砌成的拱券式門廊,有著明顯的哥特式風格,但它并沒有哥特式建筑傳統的尖頂——早期傳教士想在教堂建筑中融入中國元素,大多喜歡模仿中國式屋頂,茨中教堂體現了這一偏好,門廊之上的三層鐘樓,通高20米,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是典型的中國風;正門處用磚石造出飛檐,飛檐下模仿中國傳統的斗拱結構。哥特風格的建筑“身子”搭上中式“帽子”,毫無違和感,東方的古典建筑風格中和了哥特式建筑的巍峨、神秘和壓迫感,讓這座教堂的面目柔和許多,教堂內外中西式建筑要素的加減、組合也帶來趣味感,比如用發(fā)灰的磚石砌成西式拱形柱,上部繪有藍色龍紋。
茨中曾是藏傳佛教盛行的地區(qū),兩種不同的宗教文化經歷了最初的激烈對抗,最終得以兼容。走在茨中村,可以看到教堂掩映在樹叢中,瑪尼堆、風馬旗佇立在藍天下,信奉不同宗教的人相處和諧,也可以通婚。
星期天是做禮拜的日子,身著傳統服飾的藏族信徒聚集在教堂,用藏語唱贊美詩。圣誕節(jié)時,人們會跳起當地民族舞蹈,神父笑瞇瞇地在一旁觀看。
云南大理天主教堂圣三堂也體現了這種文化的交融。圣三堂建于1927年,正面是莊嚴的塔式建筑,融合了宮殿的奢華感與白族廟宇建筑的特色。白族建筑以三滴水式建筑為主,三滴水是指古建筑中三層檐的屋頂形式,雨水要經過三次瓦片、滴三次水才落到地面。教堂內,一面墻繪有古老的西洋畫,另一面墻上卻是中國的水墨山水,西式浪漫與東方寫意共處一室。
這些教堂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記憶已遠遠超越宗教本身,同時也產生了一種碰撞中的和諧,這也是鄉(xiāng)間教堂的有趣之處。
清晨,霞光映在大箕古堡圣母玫瑰堂的哥特式尖頂上,整座教堂呈現磚石原色,像在雨里洗過。這座教堂建在一個長約100米、寬約40米的中式古堡之中,古堡位于山岡的一塊巨石上,周圍有6米余高的城墻,從側面看像是一艘破浪前行的大船,四周是青綠的蔬菜田、玉米地,拉拉雜雜地往山腳延伸著。
楊忠義神父在教堂門前等我。他是這艘古堡大船的“船長”,1928 年出生于晉城,精通拉丁文,是一位睿智的老人。天主教1840年傳入晉城城關,1914年這座圣母玫瑰堂建成,成為天主教在晉東南的三個傳播中心之一。電影《白銀帝國》曾經在這里拍攝,講述清末民初富可敵國的山西票號天成元的故事,其中有藍教母(教母與教父在中國也稱代父母,主要職責是幫助要去教堂領洗的成年人或嬰兒開始基督徒生活)自由進出票號大亨康家的情節(jié),有一個鏡頭是藍教母站在教堂門外,作為背景的教堂就是圣母玫瑰堂。
圣母玫瑰堂有著哥特式的西方面目——最典型的就是那座高18米的鐘樓,結構卻和所在的中式古堡渾然一體,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屋頂線條柔和流暢,外墻有8根高大立柱,內部12根漆成紅色的柱子,柱頭是歐式古典風格,柱底則是可愛的動物雕塑石礎。
教堂內部裝飾簡單,擺著淺綠的桌椅,邊角處立著一架簡陋的鋼琴。這座教堂并沒有自己的樂隊,但這架鋼琴讓我想起山東平陰縣胡莊天主堂的一支中西結合的教堂樂隊,組織者是75歲的張文可,他們穿著大紅唐裝,用笙、笛、管、鈸等地道的中國傳統樂器演奏著西方的宗教樂曲,教堂音樂由此帶入了東方意境,讓人在贊美詩和東方對天地神的感悟中穿梭,它們和建筑一樣,是恰到好處的文化融合。
楊忠義神父住的屋子很簡單,老人坐在炕上和我聊天,眼神清亮。當年有個姑娘一心想嫁給他,但神父要“全心全意奉獻天主”,不能結婚,教會就是他的家。那個姑娘去世時,他為她主持了葬禮。作為“牛鬼蛇神”中的“神”,他有過20年的勞改經歷,后來做過會計,幫大家記工分,現在他是村里受人敬重的文化人。
【CNT對話】
這些教堂散落在各個鄉(xiāng)村,數量龐大,最難的就是尋找原始資料,常常只有只言片語,再加上交通不便,非常耗時,花費也比較多,到最后可能看到的只是一個遺址。
目前我的主要途徑是看書,在各地不同時期的《建筑志》或者《宗教志》中或多或少會有記載?,F在網絡發(fā)達,可以通過網絡尋找有用的資訊,再把這些瑣碎的信息進行精選,建立一個自己的題材庫。還有一個更加直接的辦法就是詢問當地的神父和老人,他們經常能提供有趣和有用的信息。等到時機成熟,就開始計劃拍攝行程。
1999年,我開始對教堂這個專題產生興趣,2000年開始有計劃地拍攝,目前已走遍除西藏、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外的所有省份,拍攝了超過400座教堂。
我也會反復拍攝同一座教堂。廣州的石室圣心大教堂,我先后拍了14年。2001年在廣州美術學院讀書時,我為它拍下了第一張照片,是黑白的,之后一直拍到現在,見證了它這些年的變化,也和教堂的甘主教成了朋友。其實每一座教堂,不同時期去看,總有新的發(fā)現,比如之前疏忽的細節(jié)。
開封東郊羊尾鋪村,灰蒙蒙的土地上立著一座端重素雅的建筑,青瓦屋頂,上建封火墻,沒有尖頂,沒有高挑的立柱,唯有最高處的十字架映在冬日的陽光下。封火墻上雕刻著“河南總修院”幾個字,旁邊曾有開封著名書法家關百益手書的小字“北宋大花園”,現已不存。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開封新宋門外二里許有一座宜春院,是趙匡胤的弟弟,魏王趙廷美的花園。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趙匡胤死后,傳位于趙光義;趙光義死后,傳位于趙廷美,但趙光義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后來趙廷美遭到各種陷害,最終被貶為庶人,宜春院也就成了庶人園。
河南總修院始建于1930年,原占地面積57.22畝,主體建筑是一座呈環(huán)形的二層樓房,高近10米,圍繞著寬約3米的外廊,下層為水泥柱,上層為木柱,共有190個房間,中間有寬敞的庭院。細看其建筑構件,有龍紋、植物紋、蝙蝠紋等許多中國元素,而內部的環(huán)廊柱和門窗卻是西式風格。正樓有走廊通向一個小教堂,可容百人參加宗教儀式。此外還有葡萄園、花園、菜園及奶牛棚。
作為當時河南天主教的最高學府,這座總修院專門培養(yǎng)神職人員,招生范圍是河南全省9個教區(qū)和陜西漢中教區(qū),院長由各教區(qū)主教提名推薦,由羅馬教廷批準。修院所授課程分哲學和神學,哲學班為期2年,課程包括圣經、經院哲學、邏輯學、宇宙論、心理學、拉丁文等,另有語文、自然科學作為普通文化課,總修院還聘請了清朝舉人、教友陶少蘭等人講授國文,很注重中西結合;神學班是哲學班的進階,教授基礎神學、倫理神學、天主教禮儀等,均用拉丁文授課。課業(yè)修滿后,經院長推薦,一般即可授予神品,并由主教祝圣為神父。河南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大多是從這里畢業(yè)的。
這也是一座很有生活氣息的建筑,顧長衛(wèi)導演的電影《孔雀》曾經在這里拍攝,回想電影中的場景,在滿院林木的襯托下,一家人正圍桌吃飯,有姑娘在水池邊洗衣裳,有人騎著自行車丁零零地穿過院子,和熟人打一聲招呼……滿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氣韻。
開封還有一座耶穌圣心主教座堂,位于理事廳街41號,是河南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917年,1919年建成,將1000年前意大利教堂的藝術形象帶到了20世紀初的黃河岸邊,時空錯落,文化交融,產生了獨特的美感。高聳的方錐形鐘樓上有一口巨型銅鐘,鐘聲可傳出十余里,據說在河南總修院也可以聽到。
教堂建筑是中國近代多元文化的見證之一。
1844年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1858年的《天津條約》,允許外國傳教士自由進入中國內地傳教、建立教堂。在這些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19世紀下半葉,基督教在中國迅速發(fā)展。
這些傳教士有著不同的國籍和教派,也建造出了不同風格的教堂,包括拜占庭式、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折衷主義風格等。這些“洋風”建筑忠實刻錄了歷史的遺痕,或繁復,或簡約,或古典,或現代,或移植、嫁接,或合璧、折衷,均與其產生的時代同步。同時,為了在民間扎根,許多鄉(xiāng)村教堂融入了中國特色,尋找和當地文化的契合點,比如在禮拜堂的屋頂裝飾中國式的小白塔,以緩與佛教、道教信徒的關系。
天主教教堂:
多為哥特式風格。哥特式建筑強調高度和垂直感,廣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是近代最典型、建造最精細的哥特式教堂之一,可以看到哥特式尖券、尖形肋骨拱頂、宏偉的雙尖塔(高58.5米)和坡度很大的兩坡屋頂。
相對于其他宗教,天主教教堂在中國的建筑規(guī)模和影響都是最大的,目前開放教堂近5000座。
東正教教堂:
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風格。拜占庭式建筑多用圓穹頂,圍繞穹頂布置協調的小構件,色彩艷麗奪目,注意變化,也強調統一。哈爾濱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墨綠的穹頂造型飽滿。
中國的東正教教堂都是由俄羅斯人設計、建造的,約有250座。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后,來華俄僑約有50萬人,在他們的集聚地建起了大量東正教教堂。
新教教堂:
建筑規(guī)模比較小,呈現多樣化。走進一座教堂,如果只有十字架而沒有發(fā)現圣母和耶穌的雕像,基本可以判斷這是一座新教教堂。天主教教堂和東正教教堂的建筑平面一般是十字或拉丁十字形,而新教教堂更加靈活,愿意接受新的樣式,比如上海清心堂和海南基督教儋州市那大教堂的建筑平面就呈L形。
新教教堂偏向簡單、實用?,F開放教堂超過1.2萬座。
許多傳教士對多樣的中國建筑深為嘆服,因此在建造教堂時常會融入中國元素及當地建筑風格,如青海大通縣天主堂采用歇山式宮殿大屋頂,蘇州楊家橋教堂借鑒了蘇州園林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