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
亦喜亦悲,或許是張華萍19歲時最刻骨銘心的心境寫照。喜,是因為自幼酷愛畫畫的她,那年夏天如愿以償地考上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悲,是因為自己曾經再熟悉不過的爸爸,那年冬天仿佛換了一個人,因為突發(fā)腦溢血昏迷10天,醒來后的爸爸智商只與3歲的孩子相當。
爸爸出院回家,張華萍發(fā)現,舊時的幸福時光再也找不回來了。曾經那個無所不能的爸爸,一下子變成了稚氣的孩童。張華萍似乎一夜之間,完成了從青春到成年的嬗變。原來時時享受著被寵愛被呵護的滋味的她,要開始學著變換花樣讓爸爸安靜、高興。
短暫的寒假匆匆而過,張華萍拉著行李箱準備返校,她哄著爸爸說:“我要走了,放假之后再回來看你。”爸爸露出孩子一樣的悲傷,突然讓張華萍想起自己第一次上幼兒園時,拉著爸爸的衣角不肯松手的情景。
在那些不能與爸爸見面的日子里,張華萍每天都會給爸爸打電話,給他出一些考題。譬如,1+4等于幾?我叫什么名字?我是你什么人?前兩個問題,爸爸一開始都能對答自如,但是隨著大腦的慢慢退化,答對的幾率變得越來越小。只有最后一個問題,無論她什么時候問,爸爸都會精準地回答:“你是我閨女?!庇袝r候,張華萍會故意在電話里逗爸爸,唆使他唱歌,但是,他只會唱兩首。一首是《東方紅》,這首歌里烙印著他的青春年華;一首是《小燕子》,那是四五歲時,爸爸教她唱的歌。聽著爸爸越來越不在調的演唱,電話另一端的張華萍常常淚流滿面。
張華萍返校之后,有一次,媽媽帶著爸爸在街上散步,爸爸看見一輛公交車停下,就著急地拉著媽媽上車,嘴里語無倫次地喊著:“去北京,去北京,快點兒,要晚點了?!眿寢屵B哄帶騙,才把他勸回家。到家坐穩(wěn)之后,媽媽問他:“你去北京干嗎?”他說:“去找女兒?!痹俸髞?,他就不能走路了,然后是不能說話,最后是幾乎不能活動了。
雖然,已經沒有了那種你言我語的互動,張華萍依然每天都給爸爸打電話。她和媽媽聊完,就讓媽媽把話筒遞到爸爸的耳朵前,打開揚聲器,開始嘮叨自己在學校里發(fā)生的那些有意思的事兒。有時候,她還在講得津津有味,爸爸就已經睡著了。媽媽總是說,他現在也聽不懂,就不要浪費那個電話費和時間了,但是,張華萍不信,她覺著,爸爸肯定聽得懂,即使聽不懂,也能感應得到。
再后來的幾年,爸爸只能安靜地躺著,插著管子,醒來的時候,也只是眼睛吧嗒吧嗒地看。就在爸爸得病后的第11個年頭,他離開了人世。那天,張華萍沒在爸爸身邊。夜里,哥哥打電話給她,她頭一句就問:“他難受了嗎?”張華萍心里明白,這一天遲早會到來,她心底最溫柔的愿望就是,希望爸爸能安詳平靜,不再受人間的苦楚。
送走了爸爸,張華萍在家整理爸爸生前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是爸爸十七八歲時與朋友一起在海邊的合影,照片雖已泛黃,但是絲毫掩飾不住那股年輕的朝氣和神采。因為在張華萍出生時,爸爸就已經不再年輕了。也就在那個瞬間,張華萍猛然發(fā)覺,雖然與爸爸在一起30年,但是,自己對爸爸的人生知道得太少太少了。于是,她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要用自己的話和畫來紀念30年的父女緣分。她開始搜集材料,問媽媽,問爸爸的朋友,看爸爸看過的書,了解爸爸做過的工作,重游爸爸去過的地方……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張華萍一句話一句話地寫,一筆一筆地畫,終于一本洋溢著溫暖與感動的繪本著作《我想你了,爸爸》順利完成。
故事的主角叫平平,也就是作者張華萍。書中,張華萍讓“平平”用書信的形式,與天堂里的爸爸文字交流和情感互動。她還用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虛構了現實中的自己和天堂里的爸爸的生活場景。每個字眼,每個畫面,都浸潤著思念與愛的氣息。關于這部繪本的創(chuàng)作目的,張華萍在書中寫道:“有人說,世界上第一個想要畫畫的人是因為親人逝去。他非常想念,還想再見到他,所以就按照回憶,把他的模樣刻在巖壁上。今天,我也用這種方式,來記住你?!?/p>
在書中,陰陽相隔的爸爸和女兒,書信往返,情意濃濃,讓人感覺如同置身夢境。平平在信中對爸爸寫道:“為什么,為什么你不在我身邊陪伴我,如果你足夠愛我,不是能夠擁有戰(zhàn)勝一切的力量嗎?為什么你沒有?”“難道成長就是面對真實后,要去克制對美好的想象嗎?是不是只有克制后剩下的那些美好,才會像水晶般不僅僅可以發(fā)出柔美的光,內在也是強韌的?”父親在天堂給平平回信:“我今天剛把翅膀清洗完,還沒來得及吹干,就收到了你的來信……”在信中,爸爸表達自己對女兒不得不放手的無奈,對平平生活和感情上的困惑,都結合自身的經歷給出了溫暖的回應。
就這樣,張華萍借助了想象的翅膀和手中的畫筆,讓一段塵世中無法接續(xù)的父女緣分,得以在穿越時空的維度里蔓延。只要心中有愛,你愛的人就會永駐于你的心中,陪著你一起長大,就像從來沒有離開過一樣。
(編輯/張金余 平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