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暉
年 初,《歐洲拆船新法案》(《新法案》)或將先于《香港公約》生效的傳聞不絕于耳,但至今,《新法案》配套的實施指南與監(jiān)督程序等實質性文本仍未出臺,這意味著《新法案》對市場仍沒有強制約束力。
歐盟出臺《新法案》的目的明確,取代停滯期的《香港公約》,提出更高規(guī)格的船舶拆解要求,企圖改善拆船業(yè)格局。格林尼治海事研究所廖一帆認為:“這些想法都很天真?!睂τ跉W盟向中國拆船廠提出改善拆船設施的建議,廖一帆表示:“應謹慎對待?!?/p>
香港公約四面楚歌
2009年5月,國際海事組織(IMO)在香港舉行“國際安全與無害環(huán)境拆船公約外交大會”,并通過新的拆船國際公約,即《2009年香港國際安全與無害環(huán)境拆船公約》(《香港公約》)。《香港公約》對船舶設計和建造、經(jīng)營、拆解等全過程進行規(guī)范和約束,要求新舊船舶準備有害物質清單,目的在于確保船舶在退役后的拆解中不會對環(huán)境和人員產(chǎn)生危害,促進退役船舶科學循環(huán)利用。當時,IMO樂觀估計“2015年生效是很現(xiàn)實的”,對此廖一帆認為:“如果2015年生效,那么去年很多擬定條款應被批準,但直到現(xiàn)在通過審批的條款寥寥,2015年生效的可能性非常小。”
2012年,歐盟表示:“《香港公約》恐怕要到2020年才能生效?!比ツ?,有船東表示:“《香港公約》的生效時間猜都猜不透?!苯衲?月,IMO秘書長含蓄但又公開地質疑:“當年通過《香港公約》究竟是一場政治秀還是真心關注綠色拆船的發(fā)展?”廖一帆如此理解:“《香港公約》出臺時,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揚言為拆船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和綠色環(huán)保而生,在道義上很多人難以反駁,一些船東只能被動加入,但并非真心想執(zhí)行?!蹦壳?,只有挪威向IMO提交批準書,明確表示愿意簽署《香港公約》,比利時6月底表示可以考慮。
時隔5年,《香港公約》僅獲得兩個國家的支持,為何面臨如此尷尬的處境?廖一帆認為《香港公約》各種不討好:“兩個對立團體在《香港公約》上竟然意見一致,均對它猛烈抨擊。首先環(huán)保組織認為‘毫無疑問《香港公約》無法提供一個與《巴塞爾公約》等效的管理機制。另一方如印度拆船業(yè)者協(xié)會主席認為‘要是按照《香港公約》的章程辦事,拆船業(yè)就徹底完蛋?!?/p>
一方面,《香港公約》被認為與《巴塞爾公約》沖突?!栋腿麪柟s》有兩個目的:其一,盡可能減少危險廢物并盡可能在其產(chǎn)生地加以處理;其二,通過無害環(huán)境管理,盡可能保護人的健康和減少危險廢物的產(chǎn)生。而《香港公約》只關注第二個目的,對危險物的生產(chǎn)、上船使用等沒有限制,且沒有從根本上禁止沖灘擱淺拆船等簡易拆船方式。
另一方面,《香港公約》只字不提綠色船舶基金,沒有對高標準拆船進行補貼的條款,這就面臨一個現(xiàn)實問題——誰給拆船廠的技術支持埋單?
此外,雖然打著環(huán)保旗號,但《香港公約》僅規(guī)范有害物質清單,涉及面過窄。
《香港公約》生效條件有三方面:不少于15個成員國簽署;這15個國家的合計商船噸位不少于世界商船總噸位的40%;這15個國家在前10年的最大年度合計拆船噸位不少于世界商船總噸位的3%。這些條件非常苛刻,難以滿足,面對遙遙無期的生效期,歐盟試圖另辟蹊徑。
新法案意圖狡猾
2012年3月28日,歐盟委員會提交《新法案》的建議案,目的為解決《香港公約》批準進度緩慢問題。歐盟認為,《香港公約》遲遲無法生效,應抓緊制定新規(guī),先一步重整市場在拆船方面的問題。廖一帆認為:“這可能只是漂亮話?!?/p>
《新法案》比《香港公約》要求更高,更激進。兩者對比,《新法案》規(guī)定,沖灘拆船將被禁止,這一規(guī)定是《香港公約》所不具備的。在有害物質清單方面,與《香港公約》附錄1、附錄2所列兩類有害物質不同的是,《新法案》只列出附錄1,其所列有害物質比《香港公約》要求的范圍更加廣泛,增加全氟辛烷磺酸及其衍生物和溴化阻燃劑十二烷,且對每種有害物質提出更具體要求。在有害廢品數(shù)量方面,《新法案》規(guī)定拆解過程中有害廢品數(shù)量產(chǎn)生的上限,而在《香港公約》中對數(shù)量沒有強制規(guī)定。
《新法案》試圖通過更高的綠色環(huán)保理念來博得支持率,近兩個月歐盟屢次邀請中國拆船協(xié)會、拆船廠去參加相關會議,以此告訴中國,歐盟當前的拆船設備有多好,技術有多棒,希望中國可以積極響應《新法案》的相關規(guī)定,打造更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拆船廠。廖一帆對此認為:“歐盟或在給中國拆船廠設圈套。”
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50%的運力掌握在歐洲少數(shù)幾個發(fā)達國家手中,而全世界93%以上的船舶拆解量由中國以及南亞若干個國家完成,發(fā)達國家將繼續(xù)向發(fā)展中國家出口報廢船并依賴后者的拆船業(yè)務,歐盟尤其需要仰仗中國拆船市場來幫助其緩解運力過剩問題。從船舶拆解量來看,中國已然是世界上第二大拆船國家,但拆船統(tǒng)計中忽略中國廢鋼船拆解量,若加上這些,廖一帆認為有理由相信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大拆船國家。如果中國被歐盟說服積極改善拆船設施,屆時歐盟難以消耗的拆船量將積極轉移至中國,美其名曰給中國拆船廠帶來業(yè)務,其實有違歐盟在環(huán)保法規(guī)中“誰污染誰埋單”的基本原則,歐盟將自己處理有害廢品的成本轉嫁給中國,中國自掏腰包改善拆船設施與技術后,實則為處理歐盟的“污染品”埋單。
廖一帆犀利指出:“中國若配合《新法案》,花大價錢改善拆船設施的結果可能是無船可拆?!比绻袊鴮Σ鸫O施進行積極改善,那么歐盟將拿中國這一“好例子”向南亞國家施壓,刺激南亞國家自掏腰包改善拆船設施,屆時歐洲拆解運力的選擇將多元化,到時全球綠色拆船業(yè)可能從中國轉移,由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等瓜分。
新法案推行之困
《新法案》急于出臺有多種含義,除有精明算計,也為取代進入停滯期的《香港公約》,還有重振歐洲拆船業(yè)的雄心。廖一帆對此潑冷水:“歐盟要借《新法案》重振拆船業(yè),我認為是不現(xiàn)實的。”《新法案》要求拆船廠提高技術標準,這意味著要提高拆解效率,拆解效率提高就無需太多勞動力,成本就會減少,這樣便無法達到《新法案》所期望的效果,即解決就業(yè)問題。另一方面,如果拆船廠遍地開花,又會破壞歐洲環(huán)境,屆時環(huán)保組織會站出來極力反對。
全球各相關組織對《新法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國際航運協(xié)會認為《新法案》將對《香港公約》造成打擊,并一語中的表示“旨在給歐盟的拆船設施提供業(yè)務”。德國船級社認為這將對整個行業(yè)造成始料不及的沖擊,因為歐洲沒有幾家拆船廠可以正常營運,到時歐洲的船舶去哪拆會成為很大的問題。《勞氏日報》認為這是多此一舉的短視行為。孟加拉國拆船組織更直言不諱表示該做法愚不可及。
在一片反對聲中,《新法案》的推引確實面臨阻力。去年《新法案》提出要成立綠色拆船基金,在提交的建議案中,歐盟認為實施新規(guī),要求拆船廠改進拆船技術導致成本增加,可以考慮成立綠色拆船基金給予補助,但資金從何而來?為此歐盟提出對所有掛靠歐盟港口的船舶增收綠色船舶費用。這一提案在各方反對下于去年4月在歐洲議會被否決,因為一旦船東抱團不停靠歐洲港口,歐洲港口收入將一落千丈,“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歐洲綠色船舶基金因此流產(chǎn)。
之后歐盟開始修訂《新法案》,去年7月歐洲議會的說客及歐盟各成員國對修訂后的新規(guī)文本暫達成一致意見,并于今年1月1日生效,但其中一系列配套實施指南、監(jiān)督程序并未出臺,原定今年7、8月會有進展。但截至《航運交易公報》發(fā)稿,仍未獲得相關推進消息,這意味著目前《新法案》尚未形成約束力,或許只是形同虛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