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最近遇到一位患者,是由兒子帶著來看病的。兒子說:“最近老覺得我爸怪怪的,總是站著或躲在一個地方發(fā)呆,時常嘴里嘟噥著什么。有時候喊他,他也沒反應,吃飯的時候還會吃著吃著就走出去站著,喊他進來吃飯,他嘴上答應但很久都沒進來。以前他愛看的電視也不看了,也好像沒了時間觀念,還總會忘了剛說過和做過的事。這是怎么回事呢?”
好在這位兒子警醒,因為這名父親的怪表現(xiàn)是因為患上了早期癡呆。有些老年人或家屬認為,這些奇怪的行為只是人老了以后記憶退化的正常表現(xiàn),常常會忽略而沒有去看醫(yī)生。等到癥狀明顯時,已到晚期,治療效果就比較差了。
常見癡呆分兩種
癡呆,是指在智能已獲得相當發(fā)展之后,由于腦部病損引起的繼發(fā)性智能減退,可由各種器質性因素所致。年齡不滿18歲不診斷癡呆。
最為常見的癡呆有兩種: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病。前者的特點是呈現(xiàn)一種階梯型智能下降模式,并且有較多的心腦血管病證據(jù);后者則呈現(xiàn)一種隱匿性緩慢發(fā)展型智能下降模式,少有心腦血管病的證據(jù)。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中國60歲以上人群中,癡呆的總發(fā)病率在10%左右,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指數(shù)級增加,到80歲以上人群可高達20%~30%。
許多人覺得這個數(shù)據(jù)太高,有炒作的嫌疑,其實不然。產生這種錯覺的原因是我們對老年人智能的要求不高,重視得不夠,僅僅因為智能問題到醫(yī)院去看病者寥寥無幾,真的去看病的往往已經是中晚期患者。
早期表現(xiàn)不典型
癡呆進程分3個階段,即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階段,患者會出現(xiàn)健忘,剛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轉眼就忘記,會反復地向身邊的人問同一個問題,對本來感興趣的事情變得提不起興趣,對每天使用的東西也叫不出名字了。
癥狀不典型,但癡呆的早期診斷極為重要,做好了,可以最大限度控制或延緩癡呆進程。家人如發(fā)現(xiàn)老人出現(xiàn)以下征象應積極找神經科醫(yī)生咨詢——
記憶減退 它是老年性癡呆早期最常見的表現(xiàn),突出特點是近記憶力減退,記不清近期發(fā)生的事,如前講后忘、丟三拉四、對幾小時前剛吃過菜的已不能回憶、同一問題反復提問、上街買菜卻拿了籃子忘了錢,記不住熟人的姓名、電話號碼,反復說同樣的話或問同樣問題。
情感變化 早期最突出臨床表現(xiàn)是高級情感活動的變化,即親情減弱,對親人不像以前那樣關心、體貼,進一步發(fā)展會變得情感平淡,不關心任何人。亦有患者表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感情脆弱易流淚,遇事抑郁愁悶,為小事焦躁不安,害怕恐懼等。
能力下降 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如上街買菜、計算水電費等簡單賬目很費力,甚至不會算;語言能力下降:想講話,卻找不到恰當?shù)脑~匯來表達,說話東拉西扯、喋喋不休,聽話者卻不知其所云;工作能力下降:自己以前很熟悉的工作、技術突然不會做等。
興趣減退 常會變得比原來懶惰,不愿參與任何活動,甚至是原來喜歡的活動。有時獨自呆坐在家中,不愿與老朋友聚會,喪失主動性。
性情變化 容易發(fā)怒、多疑猜忌或害怕,與原來的性格大不一樣,過去很慷慨、大方的人一反常態(tài)變得過分節(jié)儉、自私、小氣、甚至吝嗇,有東西東掖西藏,多疑猜忌,自己東西找不到就懷疑別人。
判斷不清 搞不清楚目前的年份月份,可能會在住家附近迷路,或忘記是怎樣從家里出來的,也不知道如何回家。
上述征象可能一時不太明顯,家屬應多加觀察并與之比較:與他自己以前比較,與他的同齡人比較,如果這種比較一旦出現(xiàn)不同尋常的差異,那么就應該高度警惕了。
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會出現(xiàn)上述癥狀,尤其是那些以前智商很高的人。最經典的例子是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他被懷疑患有老年性癡呆的時候還是在職總統(tǒng),當他在國會做最后一次國情咨文演講后,因為不記得從哪個門出去而猶豫了,正是這個小動作被他的私人醫(yī)生捕捉到……最后在他退休后4年不到,才對外宣布得了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咱們老百姓常說的老年性癡呆。
絕大部分老年性癡呆是被家屬首先發(fā)現(xiàn),然后被有經驗的??漆t(yī)生診斷出來的,可惜的是,在中國,這部分患者還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