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岳
20多年前,捷克的哈維爾等人,寫了簡單的《對話守則》,在布拉格四處張貼,內容是:一、對話的目的是尋求真理,不是為了斗爭。二、不做人身攻擊。三、保持主題。四、辯論時要用證據。五、不要堅持錯誤不改。六、要分清對話與只準自己講話的區(qū)別。七、對話要有記錄。八、盡量理解對方。
而反觀網絡里的辯論及新聞跟帖,似乎全是《對話守則》的反面:斗爭、人身與地域攻擊、人格抹黑。在這種現實中,“不搞人身攻擊”與“盡量理解對方”的善意就很難產生。所以,網絡這樣的公共空間,一時淪為“公地悲劇”,看起來一片荒涼,充滿了暴戾仇恨,因為沒有耐心聽別人的陳述。
不過,公地再不堪,根據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斯特羅姆的研究結論,只要參與者充分發(fā)表觀點,溝通順暢,那么,公眾治理公地的效率將高過政府管制與公司擁有。在對話中,如果對方不守規(guī)則爆粗口呢?那就不回嘴,斬斷一個不好的開始。
在對話與辯論中,開口罵人的那方,其實是等于變相承認失敗。不還口,不僅是風度,還是勝利者的標記。
(摘自《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