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度過的最后一天
1987年11月1日,這是梁實秋在家中度過的最后一天,然而事先卻毫無征兆。晚上11點,梁實秋突感心臟不適,妻子韓菁清有事不在家,實秋急忙拿起電話,撥通了剛從大陸來臺北居住的兒子梁文騏:“快來,我心臟不舒服。”待梁文騏匆匆趕到,梁實秋已無法說話,梁文騏來臺北時間不長,對這里的情況很生疏,不知該送哪兒搶救,慌亂中寫了一字條問父親:“哪兒可找到醫(yī)院?”幸好這時韓菁清趕回家來,立即撥通了急救電話,用救護車把梁實秋送進了臺北中心診所,由一位姓黃的醫(yī)師負責治療。根據(jù)醫(yī)生當時診斷的情況來看,危險性不是很大,住院大約一、兩周便可回家療養(yǎng)了,家人這才松了一口氣。
翌日,梁實秋的忘年交、臺灣《聯(lián)合文學》總編輯丘彥明到梁府探望,見實秋家的木門依舊像往常一樣開著,卻不見了梁實秋的蹤影。丘彥明正納悶,韓菁清出來告訴她梁實秋已被送往醫(yī)院搶救,隨即兩人便一起去了診所。
請求會診遭拒
一見面,梁實秋就流下了眼淚:“彥明,我要寫給你的文章已經(jīng)想好了,全在腦子里了,可是來不及寫了?!边@是指10月30日晚上他們在一起吃飯時,梁實秋答應給即將到比利時去的邱彥明寫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送丘彥明往比利時去》。丘彥明忙勸他不要胡思亂想,韓菁清為了調(diào)節(jié)當時的氣氛,還拿出當天的報紙告訴梁實秋,丘彥明獲得了當年的“金鼎獎”。但韓菁清的手段并沒有奏效,實秋苦笑著說:“彥明得了金鼎獎,我得心臟獎。”隨即他拉著韓菁清的手凄涼地說:“菁清,我對不起你,怕是不能陪你了。”梁實秋與韓菁清相差近30歲,1974年11月27日兩人在臺北一見傾心,一場真誠而浪漫的忘年之戀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念及于此,韓菁清已是滿臉淚水。
看到這種情況,丘彥明連忙打電話找來幾位可以信賴的好友和在臺大醫(yī)院工作的弟弟,他們聽完情況后,立即要求值班醫(yī)生找另一位同診所的醫(yī)師就梁先生的病情再會個診,但值班醫(yī)生拒絕了他們的請求,這使梁實秋失去了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搶救機會。
絕筆是求生的呼號
11月3日凌晨,梁實秋開始出汗睡眠不安,醫(yī)生診斷后認為是缺氧所致,就給了他一個小型氧氣面罩,大概是供氧不足,梁實秋依然很難受,又換了一個大型面罩才稍有好轉。6點50分,護士來量脈搏血壓,梁實秋睜開眼睛,看看丘彥明,指了指氧氣罩,舉了舉大拇指又睡了過去。7點20分,梁實秋突然痛苦地扭動起來,他打了個手勢,丘彥明忙拿過紙和筆讓梁實秋寫字,但丘和身邊的幾個人怎么也認不出他寫的是什么,最后他窒息得受不了,雙手掀開面罩大叫起來,聲音凄厲。
丘彥明在《今我往矣,雨雪霏霏——記梁實秋教授最后的醫(yī)院生涯》中記述了這令人難過的一幕:“7時20分,梁先生突然不安地動起來,文騏大哥和我立即趨前,他比了個手勢,我們馬上遞上紙筆,他寫了字,我們怎么也看不懂,梁大哥說,好像是‘救我,可實在不懂他的意思,問他又說不出來,終于他扭動得受不了,雙手把氧氣罩提高大叫:‘大量的氧氣,我要大量的氧氣!忙呼了醫(yī)生、護士來,他們說氧氣已是最大極限,可是梁先生仍狂喊:‘我要死了!‘給我大量的氧!聲音凄慘,聞之不忍。梁大哥大嚷:‘你們沒更大的氧氣設備嗎?醫(yī)生一看情形不對,立刻開始搬來急救的設備和更大的氧氣筒,并忙著準備調(diào)換床位(從A床換到B床)才能使用更大的氧氣設備。一切在急亂之中,護士四五個,醫(yī)生兩三個,忙進忙出,這邊小氧氣管摘掉,立刻推到另一床位置要接大氧氣筒,就在這時,梁先生心臟停跳了,時間是7時30分,立刻電擊,又恢復心律,并做了人工呼吸,這時梁太太接到電話趕來,40分再次電擊,45分第三次電擊,任什么也挽救不回來了。梁先生永遠離開了?!绷簩嵡镉着何乃N在談及這段往事時說:“爸爸的手一生中寫了不知幾萬萬字,沒想到,留在人間最后字跡竟是求生的呼號,每念及此,肝腸寸斷。”
一代宗師乘鶴遠去,留給后人的只有雅致的文字和淡泊的人生。當先生的靈魂浮游太空的時候,最眷戀的一定是海峽對岸他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是他筆下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的蜀中那座名叫“雅舍”的風雨茅廬和青島匯泉灣畔如歌如訴的波濤聲。(據(jù)《法治周末》)編輯/吳雨
endprint
家中度過的最后一天
1987年11月1日,這是梁實秋在家中度過的最后一天,然而事先卻毫無征兆。晚上11點,梁實秋突感心臟不適,妻子韓菁清有事不在家,實秋急忙拿起電話,撥通了剛從大陸來臺北居住的兒子梁文騏:“快來,我心臟不舒服?!贝何尿U匆匆趕到,梁實秋已無法說話,梁文騏來臺北時間不長,對這里的情況很生疏,不知該送哪兒搶救,慌亂中寫了一字條問父親:“哪兒可找到醫(yī)院?”幸好這時韓菁清趕回家來,立即撥通了急救電話,用救護車把梁實秋送進了臺北中心診所,由一位姓黃的醫(yī)師負責治療。根據(jù)醫(yī)生當時診斷的情況來看,危險性不是很大,住院大約一、兩周便可回家療養(yǎng)了,家人這才松了一口氣。
翌日,梁實秋的忘年交、臺灣《聯(lián)合文學》總編輯丘彥明到梁府探望,見實秋家的木門依舊像往常一樣開著,卻不見了梁實秋的蹤影。丘彥明正納悶,韓菁清出來告訴她梁實秋已被送往醫(yī)院搶救,隨即兩人便一起去了診所。
請求會診遭拒
一見面,梁實秋就流下了眼淚:“彥明,我要寫給你的文章已經(jīng)想好了,全在腦子里了,可是來不及寫了?!边@是指10月30日晚上他們在一起吃飯時,梁實秋答應給即將到比利時去的邱彥明寫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送丘彥明往比利時去》。丘彥明忙勸他不要胡思亂想,韓菁清為了調(diào)節(jié)當時的氣氛,還拿出當天的報紙告訴梁實秋,丘彥明獲得了當年的“金鼎獎”。但韓菁清的手段并沒有奏效,實秋苦笑著說:“彥明得了金鼎獎,我得心臟獎。”隨即他拉著韓菁清的手凄涼地說:“菁清,我對不起你,怕是不能陪你了?!绷簩嵡锱c韓菁清相差近30歲,1974年11月27日兩人在臺北一見傾心,一場真誠而浪漫的忘年之戀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念及于此,韓菁清已是滿臉淚水。
看到這種情況,丘彥明連忙打電話找來幾位可以信賴的好友和在臺大醫(yī)院工作的弟弟,他們聽完情況后,立即要求值班醫(yī)生找另一位同診所的醫(yī)師就梁先生的病情再會個診,但值班醫(yī)生拒絕了他們的請求,這使梁實秋失去了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搶救機會。
絕筆是求生的呼號
11月3日凌晨,梁實秋開始出汗睡眠不安,醫(yī)生診斷后認為是缺氧所致,就給了他一個小型氧氣面罩,大概是供氧不足,梁實秋依然很難受,又換了一個大型面罩才稍有好轉。6點50分,護士來量脈搏血壓,梁實秋睜開眼睛,看看丘彥明,指了指氧氣罩,舉了舉大拇指又睡了過去。7點20分,梁實秋突然痛苦地扭動起來,他打了個手勢,丘彥明忙拿過紙和筆讓梁實秋寫字,但丘和身邊的幾個人怎么也認不出他寫的是什么,最后他窒息得受不了,雙手掀開面罩大叫起來,聲音凄厲。
丘彥明在《今我往矣,雨雪霏霏——記梁實秋教授最后的醫(yī)院生涯》中記述了這令人難過的一幕:“7時20分,梁先生突然不安地動起來,文騏大哥和我立即趨前,他比了個手勢,我們馬上遞上紙筆,他寫了字,我們怎么也看不懂,梁大哥說,好像是‘救我,可實在不懂他的意思,問他又說不出來,終于他扭動得受不了,雙手把氧氣罩提高大叫:‘大量的氧氣,我要大量的氧氣!忙呼了醫(yī)生、護士來,他們說氧氣已是最大極限,可是梁先生仍狂喊:‘我要死了!‘給我大量的氧!聲音凄慘,聞之不忍。梁大哥大嚷:‘你們沒更大的氧氣設備嗎?醫(yī)生一看情形不對,立刻開始搬來急救的設備和更大的氧氣筒,并忙著準備調(diào)換床位(從A床換到B床)才能使用更大的氧氣設備。一切在急亂之中,護士四五個,醫(yī)生兩三個,忙進忙出,這邊小氧氣管摘掉,立刻推到另一床位置要接大氧氣筒,就在這時,梁先生心臟停跳了,時間是7時30分,立刻電擊,又恢復心律,并做了人工呼吸,這時梁太太接到電話趕來,40分再次電擊,45分第三次電擊,任什么也挽救不回來了。梁先生永遠離開了?!绷簩嵡镉着何乃N在談及這段往事時說:“爸爸的手一生中寫了不知幾萬萬字,沒想到,留在人間最后字跡竟是求生的呼號,每念及此,肝腸寸斷?!?/p>
一代宗師乘鶴遠去,留給后人的只有雅致的文字和淡泊的人生。當先生的靈魂浮游太空的時候,最眷戀的一定是海峽對岸他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是他筆下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的蜀中那座名叫“雅舍”的風雨茅廬和青島匯泉灣畔如歌如訴的波濤聲。(據(jù)《法治周末》)編輯/吳雨
endprint
家中度過的最后一天
1987年11月1日,這是梁實秋在家中度過的最后一天,然而事先卻毫無征兆。晚上11點,梁實秋突感心臟不適,妻子韓菁清有事不在家,實秋急忙拿起電話,撥通了剛從大陸來臺北居住的兒子梁文騏:“快來,我心臟不舒服?!贝何尿U匆匆趕到,梁實秋已無法說話,梁文騏來臺北時間不長,對這里的情況很生疏,不知該送哪兒搶救,慌亂中寫了一字條問父親:“哪兒可找到醫(yī)院?”幸好這時韓菁清趕回家來,立即撥通了急救電話,用救護車把梁實秋送進了臺北中心診所,由一位姓黃的醫(yī)師負責治療。根據(jù)醫(yī)生當時診斷的情況來看,危險性不是很大,住院大約一、兩周便可回家療養(yǎng)了,家人這才松了一口氣。
翌日,梁實秋的忘年交、臺灣《聯(lián)合文學》總編輯丘彥明到梁府探望,見實秋家的木門依舊像往常一樣開著,卻不見了梁實秋的蹤影。丘彥明正納悶,韓菁清出來告訴她梁實秋已被送往醫(yī)院搶救,隨即兩人便一起去了診所。
請求會診遭拒
一見面,梁實秋就流下了眼淚:“彥明,我要寫給你的文章已經(jīng)想好了,全在腦子里了,可是來不及寫了?!边@是指10月30日晚上他們在一起吃飯時,梁實秋答應給即將到比利時去的邱彥明寫一篇文章,題目就叫《送丘彥明往比利時去》。丘彥明忙勸他不要胡思亂想,韓菁清為了調(diào)節(jié)當時的氣氛,還拿出當天的報紙告訴梁實秋,丘彥明獲得了當年的“金鼎獎”。但韓菁清的手段并沒有奏效,實秋苦笑著說:“彥明得了金鼎獎,我得心臟獎?!彪S即他拉著韓菁清的手凄涼地說:“菁清,我對不起你,怕是不能陪你了?!绷簩嵡锱c韓菁清相差近30歲,1974年11月27日兩人在臺北一見傾心,一場真誠而浪漫的忘年之戀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念及于此,韓菁清已是滿臉淚水。
看到這種情況,丘彥明連忙打電話找來幾位可以信賴的好友和在臺大醫(yī)院工作的弟弟,他們聽完情況后,立即要求值班醫(yī)生找另一位同診所的醫(yī)師就梁先生的病情再會個診,但值班醫(yī)生拒絕了他們的請求,這使梁實秋失去了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搶救機會。
絕筆是求生的呼號
11月3日凌晨,梁實秋開始出汗睡眠不安,醫(yī)生診斷后認為是缺氧所致,就給了他一個小型氧氣面罩,大概是供氧不足,梁實秋依然很難受,又換了一個大型面罩才稍有好轉。6點50分,護士來量脈搏血壓,梁實秋睜開眼睛,看看丘彥明,指了指氧氣罩,舉了舉大拇指又睡了過去。7點20分,梁實秋突然痛苦地扭動起來,他打了個手勢,丘彥明忙拿過紙和筆讓梁實秋寫字,但丘和身邊的幾個人怎么也認不出他寫的是什么,最后他窒息得受不了,雙手掀開面罩大叫起來,聲音凄厲。
丘彥明在《今我往矣,雨雪霏霏——記梁實秋教授最后的醫(yī)院生涯》中記述了這令人難過的一幕:“7時20分,梁先生突然不安地動起來,文騏大哥和我立即趨前,他比了個手勢,我們馬上遞上紙筆,他寫了字,我們怎么也看不懂,梁大哥說,好像是‘救我,可實在不懂他的意思,問他又說不出來,終于他扭動得受不了,雙手把氧氣罩提高大叫:‘大量的氧氣,我要大量的氧氣!忙呼了醫(yī)生、護士來,他們說氧氣已是最大極限,可是梁先生仍狂喊:‘我要死了!‘給我大量的氧!聲音凄慘,聞之不忍。梁大哥大嚷:‘你們沒更大的氧氣設備嗎?醫(yī)生一看情形不對,立刻開始搬來急救的設備和更大的氧氣筒,并忙著準備調(diào)換床位(從A床換到B床)才能使用更大的氧氣設備。一切在急亂之中,護士四五個,醫(yī)生兩三個,忙進忙出,這邊小氧氣管摘掉,立刻推到另一床位置要接大氧氣筒,就在這時,梁先生心臟停跳了,時間是7時30分,立刻電擊,又恢復心律,并做了人工呼吸,這時梁太太接到電話趕來,40分再次電擊,45分第三次電擊,任什么也挽救不回來了。梁先生永遠離開了?!绷簩嵡镉着何乃N在談及這段往事時說:“爸爸的手一生中寫了不知幾萬萬字,沒想到,留在人間最后字跡竟是求生的呼號,每念及此,肝腸寸斷?!?/p>
一代宗師乘鶴遠去,留給后人的只有雅致的文字和淡泊的人生。當先生的靈魂浮游太空的時候,最眷戀的一定是海峽對岸他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是他筆下出現(xiàn)過無數(shù)次的蜀中那座名叫“雅舍”的風雨茅廬和青島匯泉灣畔如歌如訴的波濤聲。(據(jù)《法治周末》)編輯/吳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