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福
在某市人大代表建議交辦會上,一位領導指出,要把建議辦理的解決率作為衡量辦理質(zhì)量的標尺,作為人大督促辦理落實的目標追求,100%的“滿意”或“基本滿意”,表面看很光鮮、很有成效,其實并不能代表“滿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滿意”。一席話,可以說是一矢中的,道出了目前建議辦理工作的尷尬與無奈。
多年來,滿意率一直是地方人大衡量代表建議辦理質(zhì)量的唯一標尺??陀^而言,代表對建議辦理滿意了,意味著代表所提出的建議意見得到了較好地辦理、所提出的問題得到了較好地解決。這也是代表建議辦理制度的目的和意義所在。然而,近年來隨著辦理滿意率的不斷提高,人大代表對建議辦理反而越“不滿意”了。原因何在?因為這種滿意并非發(fā)自代表內(nèi)心,是一種虛假的滿意,是一種被“滿意”。
也許你會質(zhì)疑,建議辦理滿意不滿意,決定權在代表,怎么會有辦理滿意之后,卻對結果不滿意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是一些承辦單位片面追求滿意率,為了贏得代表的滿意,不是在如何解決落實上下工夫,而是另辟蹊徑,在辦理態(tài)度上花心思、想辦法,千方百計拉關系、套近乎,打溫情牌、友情牌、關系牌,一些代表抹不開面子、放不下私心,無奈地在建議意見辦理的反饋表上簽下“滿意”或“基本滿意”。表面上看,代表對辦理是滿意了,但事實上,建議還是那個建議,問題還是那些問題,沒有實質(zhì)性的進展,代表怎么會真心滿意呢?
解決這一問題,衡量的標準很重要。由于法律沒有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地方人大也沒有出臺有關辦理質(zhì)量量化的具體細則,代表對建議辦理答復的“滿意率”或“基本滿意率”也就成為地方各級人大衡量辦理質(zhì)量好壞“約定俗成”的標準。應該肯定,這一標準為推進建議辦理、提高辦理質(zhì)量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發(fā)展,以“滿意率”來衡量建議辦理質(zhì)量的弊端已經(jīng)越來越突出,從一定程度上挫傷了代表提建議的積極性。
無疑,把解決率作為衡量建議辦理的標尺更能真實地反映出建議辦理質(zhì)量。滿意率取決于代表的態(tài)度,難免不受感情因素的影響。而解決率針對的卻是建議辦理的客觀事實,解決率高,說明建議辦理就越好,解決的問題就多;解決率低,說明辦理質(zhì)量就越差。這樣,一方面,可以客觀實在地反映出建議辦理的狀況,有利于提高辦理實效;另一方面,從制度層面規(guī)避了因個人情感引起對辦理質(zhì)量的誤斷,還原辦理的本來面貌,激勵代表履職。
當然,要真正發(fā)揮解決率在建議辦理中的作用,還需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思想上需高度統(tǒng)一。把解決率作為衡量建議辦理的標尺,顯然會給辦理工作帶來困難、增加難度,這就需要承辦單位進一步提高認識重新調(diào)整辦理思路,增強主動性和責任擔當,用求真務實、鍥而不舍的精神把建議辦實辦好辦出成效,這樣才能過得了關,贏得代表的真心滿意。二是制度上需完善規(guī)范。進一步厘清解決率的概念和范疇,增強可操作性和制度約束力。比如對辦理條件不允許的建議,承辦單位答復后,算不算解決率范疇?如果不算,又用何方法回應承辦單位的工作?又比如,一些違背政策法律的建議,承辦單位解釋說明后,代表仍不滿意是否應視為解決?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厘清和規(guī)范,只有制度的公平,才能有效地推進辦理的公正。三是實踐中需大膽探索。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既然把“解決率”作為衡量辦理質(zhì)量的標準,那么在實踐中就要大膽運用,勇于實踐,大膽探索,使之真正成為提高辦理質(zhì)量的“催化劑”和“孵化器”。同時還必須建立相應的追責機制,對解決率低下、辦理不力者,依法啟動質(zhì)詢、特定問題調(diào)查、撤職等剛性監(jiān)督機制追究承辦單位相關人員的責任。這樣,才能真正彰顯制度的力量,從根本層面推進建議辦理工作,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