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福金
夜游靈山
●儲福金
夜晚的蓮臺靜靜的,仿佛前一刻蓮花隨逝去之樂而合攏,我的心也仿佛受浴而清凈。佛心初浴凈若蓮,紅塵染盡回悟空。
燈光亮起的靈山,光色仿佛通透一座座佛教建筑,四周的樹與草,連同身下的車與路,都融成一體,宛如一片琉璃世界。
繞過有趙樸初題寫“湖光萬頃凈琉璃”的大照壁,五明橋,般若門……,靈山勝境在夜色朦朧中,神圣,并自有別一種的明慧。
菩提大道前頭是一座蓮花臺,我知道那是“九龍灌浴”的動態(tài)群雕。我來過靈山勝境三次,第一次就在“九龍灌浴”建成之后。記得那一次獨自在門樓廣場邊的紫竹間盤桓了一段時分,來到蓮花臺前,快到蓮花開時,蓮花臺下白色圓形大理石水池四周是一圈圈的游人。我退至圍廊邊,遠遠看銅蓮臺上含苞將開的蓮花。花下由一座獅子鼓和四大天王支撐,底部有九條飛龍和八位形態(tài)各異的供養(yǎng)仙女們環(huán)繞著巨大的水池。音樂《佛之誕》緩緩奏響,六片巨大的蓮瓣隨之徐徐綻開,一尊金身太子佛像從蓮蕊中升起。池圍的九條龍向上噴射出水柱,水柱在空中交匯,為太子佛像沐浴。供養(yǎng)仙女紛紛撒下花瓣,仙樂齊鳴。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太子佛像在蓮花上旋轉一周,沐浴過的水化作圣水,從八鳳口中吐出。
夜晚的蓮臺靜靜的,仿佛前一刻蓮花隨逝去之樂而合攏,我的心也仿佛受浴而清凈。佛心初浴凈若蓮,紅塵染盡回悟空。
靈山大佛就在眼前了,夜色中,大佛面朝太湖,背對靈山,越顯頂天立地。大佛雙耳垂肩、雙目垂視,莊嚴安詳,盡呈慈悲之本相。
一切都安靜了,無聲無息,恍如只有我與大佛相對。
佛說靜心,舊時名寺多建于深山中,求一片清靜地,方便僧侶禪修。如今,常有人議論,那般熱鬧的寺廟與提倡靜修的佛教,是否有悖?是否矛盾?其實,佛教八萬四千方便法門,各種法門方便各類眾生。對修行經年的佛弟子,佛說《金剛經》:你從形象上看不到佛,你從聲音上聽不到佛。就是要讓弟子打破一切教條,從禪修中見自性。但對廣大眾生,大乘佛教便是普渡眾生。對沒有精研過佛經,對佛教并無甚了解的眾生,香煙繚繞的寺廟是讓他們一時安妥靈魂的所在,慈眉善目的佛像是他們善心共鳴的緣起。佛從誕生到降魔成道后,一直講經說法,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便是以眾生為對象。
當然,作為真正的佛教徒,不應該逐世趨利,不能改變了提升佛修高度的目標才對。從靜修中悟了,再回向眾生。佛即眾生,眾生即佛。
靈山大佛引大眾來瞻仰禮拜,日均萬人,實具大功德。
白日的靈山大佛受萬眾贊頌。
夜晚的靈山大佛顯清靜根本。
佛在我心。
我心安靜。
來到梵宮。下起了微雨,雨絲在車與梵宮之間,映著彩光。繽紛雨如花,飄飄灑灑。
“億耳細聲于宵夜,提婆飏響于梵宮?!?/p>
我第二次來靈山勝境,便是靈山梵宮建成后。記得一進梵宮,便心生贊嘆,一步一贊,一步一嘆。
我也曾去過二十多個國家,我也曾參觀過國外如盧浮宮、冬宮、圣彼得大教堂等著名建筑,但梵宮的美于我仍頗具震撼力。
這是建筑的文化之美、藝術之美、宗教之美。
那高大的廊柱,那大跨度的懸梁,那高聳的穹頂,那大空間的殿堂,靈山梵宮突破了傳統(tǒng)佛教建筑的架構,特具現(xiàn)代感。
我們的人生已走在現(xiàn)代,我們的生活已廣融西方元素,先進的科技不斷普及,佛教有需要堅守的根本,也有需要變化的形式。
雖說形式是突破,依然表現(xiàn)的是佛教的本來。梵宮廊廳有以時間為序列,以佛教的傳播、交流和發(fā)展為主題的大型系列油畫,立意高遠,篇幅宏偉,內涵豐富。梵宮廊廳與塔廳,有浮凸恢弘的佛教吉祥圖案、佛教故事描述、佛菩薩形象刻畫的東陽木雕,大到近四米高的白木雕瓶、兩人高的貼金佛像,小到樓梯扶手的須彌座,無不精雕細刻。塔廳的每一層無處不雕花,特別是弧形天花板上密布飛天圖案。梵宮穹頂有以熾盛光佛、九曜星全圖、十二宮等為主要元素構成的《天象圖》,整幅作品呈現(xiàn)出高朗明麗的四方天宇,云氣縹緲的飛天騰躍,飄飄灑灑的天花旋轉,種種圖像突出了天象圖的動感意向,展現(xiàn)了佛教曼陀羅意味的天象幻境。
走在梵宮中,我不由總要近壁,看一看那精細入微的每一處浮雕;我不由總要抬頭,看一看那匠心獨具的每一幅圖案。
在光燦奪目的琉璃巨制《華藏世界》前,我流連許久。作為佛教藝術品的傳世之作和靈山梵宮的鎮(zhèn)館之寶,可謂美輪美奐,意蘊無限。材質主體為琉璃:《佛說阿彌陀佛》經中,所描繪的佛國七寶池,琉璃為七寶之冠。琉璃吸納華彩卻又純凈透明,美艷驚世卻又來去無蹤,化身萬象卻又亙古寧靜,琉璃澄明的特質契合佛教的“明心見性”,幾乎在所有經典中,“形神如琉璃”都被視為佛家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名稱為“華藏世界”:“華”指蓮花,“藏”有含藏之意,“華藏世界”意即從蓮花中生出功德無量、廣大無邊的世界。華藏世界由無數(shù)世界組成,大世界含藏小世界,重重疊疊,依次布列,人類所居住的只是其中一個世界,成為娑婆世界。華藏世界光明燦爛,娑婆世界里的人類人人皆有佛性,因此,人人皆可成佛。畫面的內容:以主佛毗盧遮那佛及四方佛為中心,四周是火焰、佛殿、植物、祥云、蓮花、群山、動物、海洋等,萬物眾生圍繞著佛、菩薩所組成的世界。
“華藏世界”之上有匾書:妙應無窮。
妙應是什么?那是佛菩薩的境界,能隨眾生的意思,隨眾生的心想,同時同處能隨各個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心愿,這便是妙應無窮。
而作為現(xiàn)代人,我想到,現(xiàn)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變化繁雜紛亂,如說心中生魔,那魔當然也是光怪陸離、炫人耳目的。佛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這七苦依然,只求不得一苦于現(xiàn)代社會中,眾生越發(fā)求之繁復而往往得之微薄,求不得苦深之彌深,更盼佛菩薩的無窮妙應了。
靈山圣壇,是“世界佛教論壇”主會場,圣壇坐席有2000個鼓形蓮花座。圣壇穹頂有1500盞蓮花燈,開啟之瞬間,恍如萬千星斗閃耀的天穹,燈光可變幻出1100多種妙境,使人有置身浩瀚宇宙之感。
走在梵宮中,一個個天女舞姿,一尊尊金剛造型,眾多藝術珍品美到極致。是真實的,卻又如夢如幻。
我心歡喜。
五印壇城置身于香水海之中,這座“小布達拉宮”夜燈閃爍,形兩重連體光色之城,一座在空間,一座在水中。雨打皺著水中的那一座,具有了動態(tài),光彩在搖曳,在浮游,仿佛要帶動著兩重宮城飛升起來,越顯奇特與神秘。
下午,也就是幾個小時前,我第三次來靈山勝境,參觀了這座五印壇城。
五印壇城是藏傳佛教風格的建筑,壇城中所置彩繪、壁畫、木雕、壁飾等盡顯藏族色彩,特別是我所看到的唐卡與歡喜佛像,表現(xiàn)著藏傳佛教的獨特。
“五印”是指佛的五種手印,即無畏印、與愿印、說法印、觸地印和禪定印,也稱“釋迦五印”。手印指的是佛像顯現(xiàn)的手的姿勢?!拔逵 痹⒁夥鹫f法度眾生的五種方法。
無畏印,象征使一切眾生安樂無畏之印相。
觸地印,象征佛成道時之印相。
與愿印,象征順應眾生的祈求之印相。
說法印,象征佛說法時之印相。
禪定印,象征佛禪定時之印相。
我在跏呋坐姿執(zhí)觸地印的佛像前站了好一會兒,佛像右手垂于膝前,掌心向內,此手印也稱為降魔印。成道與降魔是相連的,魔由心生,成道必須降魔,降了魔便成了佛。人往往心有所染,各順心魔而行,便形成大千世界種種之悲、之苦、之不幸。
真正的文學即是表現(xiàn)人生悲、苦與不幸,以針砭根本之魔源。文學與佛學是相通的。
壇城中,一面經幡,一個經筒,都傳達著藏傳佛教的宗教語言。藏傳佛教是密宗,中原佛教是顯宗。密宗有格魯派黃教、寧瑪派紅教等,便如顯宗有法華宗、律宗、凈土宗等。其實各宗各派都只是不同的方便法門,根本處是相通的,最高境界便是圓融。
靈山勝境中各種不同的佛教建筑與表現(xiàn),達到了一種圓融。圓融成一體。
其實,世界萬物自然地生成,俱圓融一體。
我心澄明。
車往精舍,入睡前,有一堂禪修課,講解坐禪的規(guī)儀與靜心。開始的念頭自然是雜亂的,繁雜的塵世生活牽著無數(shù)紛亂的念頭,放下,放下,連放下都放下……。
南無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