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焦 洋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電針聯合消瘀膏治療中風后肢體腫脹30例臨床觀察
李 娜 焦 洋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級碩士研究生,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水腫;中風后遺癥;電針;膏劑;中藥療法
中風后肢體腫脹是腦血管意外常見的并發(fā)癥,輕者可自行恢復,重者日久不消,嚴重影響肢體功能的恢復。中風后急性期及恢復期都會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如引發(fā)靜脈血栓、藥物性脈管炎等。2011-03—2012-06,我們應用電針聯合消瘀膏治療中風后肢體腫脹30例,并與單純消瘀膏治療3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60例均為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針灸二病房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14~56歲,平均(38.0±0.5)歲;病程1~10個月,平均(3.16±1.45)個月。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16~54歲,平均(36.0±0.6)歲;病程1~9個月,平均(3.06±1.02)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納入標準 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納入標準:患者經頭顱CT或MRI診斷為腦血管病變并有肢體的腫脹;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嚴重的合并癥;病程為急性期及恢復期患者。
1.3 治療方法 2組均予基礎治療,包括改善血液循環(huán),常規(guī)針刺及康復治療。
1.3.1 對照組 予消瘀膏。藥物組成:木瓜20 g,梔子15 g,大黃40 g,蒲公英15 g,姜黃25 g。將上藥加水浸泡,煎煮1.5 h,濾過;藥渣加水煎煮1 h,濾過。合并濾液,加等量乙醇攪勻,靜置24 h,濾過,回收乙醇,濃縮至300 mL備用。另將硬脂酸、石蠟、液狀石蠟放于適當容器中。兩液分別加熱溶解,濾過,保溫至75 ℃左右,攪拌下將油相緩緩加入到水相中,以同一方向攪拌至45 ℃左右,加入尼泊金乙酯醇溶液,繼續(xù)攪拌至凝,分裝即得。應用時用棉簽均勻涂抹于腫脹部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電針治療?;具x穴:水分、水道、太淵、太溪、太白。氣滯血瘀型[2]加陰陵泉、地機;氣虛血瘀型[2]加氣海、百會。操作方法:應用電麻儀[上海華誼醫(yī)用儀器廠,滬藥管械(準)字2001第2270142號]在接毫針針柄后給予電針刺激。上肢腫脹加曲池、合谷穴;腕關節(jié)以下腫脹嚴重,尺側水腫為重加中渚、外關穴,橈側水腫為重加合谷、外關穴;下肢腫脹加足三里、解溪穴;踝關節(jié)以下腫脹嚴重加內庭、解溪穴。連電針30 min,選擇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
1.3.3 療程 2組均1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1 d,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痊愈:患肢腫脹完全消失,神經系統(tǒng)體征得以改善,2個月內肢體水腫未出現;顯效:患肢腫脹完全消失,神經系統(tǒng)體征得以改善,2個月內偶有肢體水腫,但很快消退;有效:患肢腫脹減輕,神經系統(tǒng)體征有所改善;無效:患肢腫脹無好轉[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1.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現代醫(yī)學認為,中風后肢體腫脹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液循環(huán)障礙,靜脈回心血量明顯減少。骨骼肌的擠壓作用正是影響靜脈回心血量的因素之一。另外,當肢體偏癱后,自主神經中樞受累,偏癱側肢體可繼發(fā)營養(yǎng)代謝障礙,削弱了對血管舒縮功能的調節(jié)作用,使收縮及舒張反應遲緩,也可致靜脈血回流障礙。針刺作用于腫脹肢體,刺激肌肉收縮,加上電針來帶動肢體的局部運動,加速血液循環(huán)以及刺激神經對血管舒縮功能的調節(jié),減輕腫脹。
中醫(yī)學認為,中風后肢體腫脹是中風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中風的發(fā)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復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濁、瘀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時,則發(fā)為中風。中風后肢體腫脹屬中醫(yī)學水腫范疇,水不自行賴氣以動,水腫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中風后手足腫痛多出現于中風急性期過后,進入恢復期的階段,病機多為實邪漸去而正氣已虛[3]。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膀胱氣化無權,三焦水道失暢,水液停聚,泛濫肌膚而成水腫。中風后,瘀阻經脈,氣不布津,水濕停聚于肢體是形成肢體腫脹的主要病機。因此,治療上應以健脾利濕、宣肺肅降、通調水道、理氣化瘀為主。中風后肢體腫脹可分為氣滯血瘀型和氣虛血瘀型。氣滯血瘀型以理氣活血、健脾利濕為主,故加取陰陵泉、地機;氣虛血瘀型以補氣活血、健脾利濕為主,故加取氣海、百會。消瘀膏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電針聯合消瘀膏治療中風后肢體腫脹,電針加強肌肉的收縮,壓迫血管,促進靜脈血回流。治療中逐漸調大電流,以患者能耐受為度,以患者感痠、麻、脹或局部肌肉作節(jié)律性收縮為基準。電針選取疏密波,促進代謝,促進氣血循環(huán),改善組織營養(yǎng),消除水腫。通過電針可明顯提高中風后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減少由于肢體腫脹而加重靜脈血栓的形成,減輕中風后長期靜脈滴注所導致的藥物性脈管炎的發(fā)生,療效顯著,痛苦小,無毒副作用,患者易接受。
[1] 潘少雄,吳蓮娣.中藥熏洗治療中風后肢體腫脹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4,19(17):40-41.
[2]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王福榮.淺述中風病后手脹病機與治療[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2,9(3):41.
(本文編輯:習 沙)
李娜(1985—),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學士。研究方向:中醫(yī)婦科學復發(fā)性流產研究。
R244.9;R255.205.31;R442.5
A
1002-2619(2014)01-0044-02
201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