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儀
愛國,應該是最大的政治。熱愛文物,收藏古玩可以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了解了我們的前輩在歷史上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那么多的輝煌,我們作為一名炎黃子孫當是多么的自豪!
北京智化寺被偷賣的供器
可你們知道我國有多少美妙絕倫的文物卻陳列在外國的博物館中嗎?有人粗略地統(tǒng)計了一下,被世界各地200多個博物館或收藏組織收藏的中國文物大約有160余萬件。我國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發(fā)生在清末和民國時期,這個時期政治腐敗,國弱民窮。我舉一個元青花的例子。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陶瓷專家還在討論:元代到底有沒有青花瓷?到80年代中晚期,美國人約翰·波普早在20世紀50年代寫的一篇《明以前的青花瓷》的文章被翻譯了過來,還把一只青花云龍象耳瓶的照片也登了出來??梢哉f震驚了中國的文物界。這只青花象耳瓶上有明確的紀年,是“至正十一年”。至正是元代惠宗的年號,“至正十一年”即公元1351年。這只青花象耳瓶現(xiàn)藏于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
原來,在元代青花瓷燒造的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只不過燒造出來的器物大都用于出口,還有一部分是來料加工,主要集中在伊斯蘭國家,國內很少見。
研究陶瓷的專家們知道后,于2001年3月19日飛赴土耳其和伊朗。他們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博物館見到了大量的中國瓷器,其中就有40件精美的元青花。
接著,2005年在佳士德拍賣會上,“鬼谷子下山” 紋元青花大罐拍出了兩三個億。于是,元青花在國內大量出現(xiàn),經(jīng)專家鑒定,全是新仿。據(jù)專家披露,目前全世界的元青花不超過350件,且國內少于國外。因此,提醒諸位,在元青花問題上,不能聽忽悠,沒有那么多的元青花。
咱們回過頭來說說波普的那只“至正十一年”的云龍象耳大瓶的故事:1929年,有一個叫吳賚熙的華裔古玩商,他抱著這個云龍象耳元青花大瓶來到琉璃廠,要賣掉它。吳賚熙是從哪兒得到這個元青花的呢?是從北京的智化寺“買”的。當年作為供器的“至正十一年”的云龍象耳大瓶是一對兒,就擺在供桌上,被四處尋找獵物的英籍華裔古玩商吳賚熙瞄上了。
當時國弱民窮,民不聊生,寺廟里的和尚生活更是艱苦。按說,再艱苦你也不能賣寺里的供器?。】墒撬麄冑u了,就賣給了這個吳賚熙。智化寺的值守人員不單賣了元青花大瓶,還把彩繪頂棚給賣了。這彩繪頂棚專業(yè)術語叫“藻井”。這個精美絕倫的藻井現(xiàn)藏于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
再說吳賚熙把智化寺的元青花大瓶拿到琉璃廠去賣,可當時琉璃廠的人不認元青花。您想,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都沒人知道中國元代有元青花,早在1929年更沒人認識元青花了。沒人買。無奈,吳賚熙把它拿到了英國,賣給了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博物館。這才有美國人約翰·波普在20世紀50年代寫的那篇研究元青花的文章《明以前的青花瓷》。
在我們國弱的時候,國寶大量流失?,F(xiàn)在我們的國家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力加強了,有些流失海外的國寶開始踏上回歸之路。1995年故宮博物院斥資2000萬人民幣,回購了北宋張先的《十詠圖》;2002年財政部又斥資將近3000萬,買了米芾的《研山銘》以及圓明園海宴堂前噴水池中的牛首、虎首、猴首、豬首;今年6月,兔首和鼠首又回歸了祖國。
這是一段元青花發(fā)現(xiàn)的歷史,也是國弱民窮致使國寶外流的辛酸史。
北京歷史的物證
我們了解歷史一般通過兩個途徑:文獻及證物。有人說,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文獻的局限在于主導者的意志及執(zhí)筆者的主觀傾向,以及后來人的修飾,因此不能完全客觀真實地再現(xiàn)歷史。對文獻的修正與補充乃是證物的作用。證物雖然不能說話,卻能真實地反映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
今天我想說說我們祖國的偉大首都北京。在北京之前,冠以“偉大”二字,絕不是無聊的恭維。說出它已有3059年的建城歷史,足以令人肅然起敬。
有證據(jù)嗎?當然有。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克盉和克罍就是物證。它們是1986年在北京琉璃河黃土坡墓出土的器物,上面刻有大致相同的銘文。收藏界有句行話:“青銅有銘,價值連城。”銘文中有“令克侯于燕”的字樣?!翱恕笔钦俟珚]的嫡長子。周武王十一年二月乙丑日在商都國社舉行克殷即位的大典之后,同年四月庚戌日,周武王在鎬京周室太廟舉行隆重的燎祭儀式。在這個儀式上封召公奭到燕做燕侯。由于種種原因召公奭沒有能夠實際到任,而是由召公奭的嫡長子“克”代就燕侯。這事發(fā)生在公元前1045年。因此,北京市政府把召公封燕之年,暫定為北京建城之年。
我為什么要把年代說得這么清楚?是因為我講這段歷史的時候,對我們的祖先充滿了敬意,對這兩只器物——克盉、克罍充滿了敬畏。
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說,他站在楚國曾侯乙的編鐘面前,感到的是一種強大的震懾力。
收藏活動中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容,譬如文物及藏品中反映出的古代宇宙觀,天圓地方說、陰陽五行說等。古人認為宇宙之初是混沌世界,老子稱之為道;《周易》稱之為太極;后來有個叫盤古的把混沌的宇宙一劈為二,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這就是《易經(jīng)》中說的“太極生兩儀”。
這些思想對中國的好多事情有著深刻的影響。譬如說天壇是圓的,地壇就是方的。在家具中,宋代出現(xiàn)了交椅,到了明代演變成了圈椅。廳堂中擺放圈椅是有講究的,就是兩把圈椅之間放個方形的茶幾。這叫作天圓地方。而北京的建筑嚴格遵循了這個理念。1911年,當時的洋務派學習西方,要在北京搞個冶鐵公司。當時有好幾個侯選的地方,有房山、琉璃河、石景山等。最后選中了石景山,為什么?有人說是因為石景山離原料產(chǎn)地近。非也,當時的原料產(chǎn)地在河北,離石景山較遠。那為什么呢?根據(jù)陰陽五行之說,北京的西方屬金,所以把鋼鐵廠放那里最合適。
近如國家體育場“鳥巢”與“水立方”。先建的鳥巢是圓形的,那么水立方應該建成什么形狀?當時出了許多方案,其中被大家看好的設計方案是個“波浪形”。但是最后還是建成了方形。為什么?鳥巢是圓的,水立方是方的,符合“天圓地方”。
天上的使者:隹
收藏中有文化,而且很深。我再舉個例子,說說“隹”字,就是后來的“惟”字。在夏商周出土的青銅器的銘文中,如果有這個字,它一定是第一個字,“惟什么什么”。這個惟是什么意思呢?有的書上就注釋成“發(fā)語詞”。有人提出疑問,在青銅器上鑄銘文是要惜字如金的,王的每篇詔書第一個字有必要都鑄上這個沒用的“發(fā)語詞”嗎?顯然是解釋不通的。在《新華詞典》是這樣注釋“隹”(惟),“古書中是指短尾巴的鳥”。于是有個學者考證出,“隹”是廟號、族徽或是圖騰,因此在王的詔書中,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上。我認為此說值得商榷。下面是我的觀點,寫出來就教于諸位——
在上古,中國人認為世界分為三極或稱三界,即上有天界,天界里有神仙;下有地,地有地獄;中間是人世。中國的皇帝,在秦始皇之前稱王,稱天子。他們說自己是天之驕子,是代表上天在統(tǒng)治人民。上天的旨意是怎么傳達給天子的呢?是通過“巫”。那么“巫”是用什么溝通天地的呢?大家去過三星堆,見到過那棵“青銅神樹”吧?這棵青銅神樹高384厘米,樹上9枝,每個枝上都有立鳥,枝下有成組的碩果和象征太陽光焰狀的圓環(huán),樹旁有龍攀援而下。這是一棵什么樹?我說是棵“通天樹”。那九只鳥就是“隹”。每只鳥都是天上的使者。
巫師是靠“隹”與上天聯(lián)系的。因此在天子或皇上的詔書中,第一個字鑄上“隹”(惟)意思是說,以下的話或事情是報告給上天的,或者是下面所要說的話或事情,上天已經(jīng)批準了。有點像我們今天首長在文件上畫圈,叫圈閱。
后來就不寫“隹”或“惟”了,干脆寫“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個“奉天”就是原來的“隹”的翻譯。這是上天的意志在青銅器上的反映。而大多數(shù)的上天旨意不可能都鑄在器物上。最簡單的辦法是用烏龜殼和獸骨。這才有我們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
順帶說一下,當時先民們溝通地界靠什么?靠一種叫“琮”的禮器。這個東西內圓外方,呈筒狀。楊振寧先生認為這東西是古代的望遠鏡。《周禮》上說“黃琮禮地”。所以,在商周貴族的墓室中陪葬用這個東西。
我的一個朋友,她唯一的愛女被送到國外去讀大學,畢業(yè)后又留在了國外工作生活,看來一切都很完美。但是,在這位母親與愛女的一次無意交談中,女兒對祖國的一些不屑的言談讓母親很擔心,她擔心女兒對祖國了解的缺乏和對祖國文明失去了敬畏之情。
我給這位母親開了藥方:你的女兒不是喜歡旅游嗎?下次回國休假,不如讓她去看看祖國的文物。果然,女兒與其戀人游覽了云崗石窟、莫高窟和西安碑林?;貋砗螅畠后@嘆地說:“我一進云崗石窟,簡直被驚呆了,簡直不愿意離開。我們的祖先太偉大了!”我相信這個可愛的姑娘對祖國的崇敬和自信,很快會找回來的。
(編輯·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