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秀明
【摘要】 目的 分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及鹽酸氨溴索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比較。方法 9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45例,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 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對照組45例, 基礎治療加鹽酸氨溴索。結果 治療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 吸氧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能明顯提高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鹽酸氨溴索;療效比較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因多種, 是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生于早產兒的呼吸系統疾病, 主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引起[1], 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純涸诔錾?~12 h之內出現呼吸困難, 逐漸加重, 伴呻吟, 又稱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應用能直接彌補內源性表面活性物質, 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而鹽酸氨溴索的應用可刺激肺泡II型細胞合成及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在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2]?,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90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45例, 其中男30例, 女15例;26~27周4例, 27~30周10例, 30~35周24例, 35~37周7例;出生體重0.9~1.5 kg 10例, 1.5~2.0 kg 26例, >2.0 kg 9例。對照組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26~27周3例, 27~30周 12例, 30~35周 24例, 35~37周6例;出生體重0.9~1.5 kg 8例, 1.5~2.0 kg 32例, >2.0 kg 5例。
1. 2 臨床表現及胸片結果 90例患兒均在出生6~12 h之內出現呼吸困難, 發(fā)紺, 呻吟, 呼吸次數在60~100次/min, 呼吸困難呈進行性加重, 胸廓初始隆起, 后漸凹陷, 聽診雙肺呼吸音明顯減低, 胸片均呈毛玻璃樣, 出現支氣管充氣征。
1. 3 納入標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參照第3版《實用新生兒學》[3]。納入標準:胎齡<37周的早產兒;新生兒出生后12 h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發(fā)紺、呻吟、鼻翼煽動和三凹征;胸片主要表現為雙肺野透亮度減低, 呈毛玻璃樣改變, 可見支氣管充氣影。
1. 4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 加強護理、暖箱內保暖、持續(xù)氣道給氧(CPAP)、營養(yǎng)支持及抗感染治療, 維持血糖、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組45例, 在上述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 在生后2~24 h內, 應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氣管內給藥, 按40~100 mg/(kg·次), 用生理鹽水2~4 ml混合搖成混懸液, 室溫預熱充分溶解后應用, 按平臥位、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及半臥位4種體位分次給藥, 注入0.5~1 ml/次, 每次注入后用復蘇氣囊正壓通氣1~2 min, 直至藥液吸收為止,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應用后48 h內不吸痰。對照組45例,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推注, 按30 mg/(kg·d), 分4次, 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5 ml/次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 每6小時1次, 治療3~5 d, 呼吸困難、呻吟、發(fā)紺消失停用。
1. 5 療效評價標準 ①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 呼吸困難改善, 面色轉紅, 四肢末梢溫暖;②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 仍有輕度發(fā)紺, 呼吸頻率減慢, 四肢末梢轉紅;③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仍呼吸困難、發(fā)紺、呻吟、四肢末梢發(fā)紺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兒的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91.1%高于對照組68.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住院天數10~16 d明顯少于對照組14~25 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療效及住院時間比較(n, %)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住院時間(d)
治療組 45 18 23 4 91.1 10~16
對照組 45 13 18 14 68.9 14~25
注:兩組比較, P<0.05
3 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于II型肺泡上皮細胞沒有發(fā)育成熟, 患兒在出生后72 h之內, 表面活性物質生成及釋放減少, 不能滿足正常呼吸的需要, 從而引起呼氣末肺泡萎縮[4], 導致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呻吟、發(fā)紺、SpO2下降、呼吸三凹征、四肢末梢發(fā)紺等表現。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是由磷脂和四種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構成的磷脂-蛋白復合物, 可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胎齡越小,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越少, PS不足會導致廣泛的肺泡萎縮、氧合功能降低、肺泡順應性下降、血氧含量下降、CO2潴留, 而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進一步加重肺部及其他器官的損傷, 從而加重其死亡。在基層醫(yī)院, 機械通氣尚未普遍推廣, 而且機械通氣可造成肺損傷。因此, 患兒出生后盡早補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或鹽酸氨溴索刺激促使肺泡合成及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非常重要, 也能明顯提高成活率。PS通過氣管滴入后能夠直接彌補內源性表面活性物質, 從而降低肺泡的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 維持肺泡壓力, 增加肺的順應性, 還能增加免疫功能, 從而保護肺泡上皮細胞。給予外源性PS能使肺泡均一擴張, 血流重新分布, 肺血管阻力下降而改善氧合、降低肺動脈壓[5], 從而改善肺功能。而鹽酸氨溴索是一種黏液溶解劑, 它可以分解糖蛋白中的多糖纖維成分, 并使其斷裂, 使痰液黏稠度降低, 并且可以使支氣管腺體分泌增加, 刺激II型肺泡上皮分泌表面活性物質, 有利于支氣管上皮的修復, 同時還能抗氧化、抑制炎性介質釋放, 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 松弛氣道平滑肌, 維持肺泡的穩(wěn)定性[6]。
綜上所述, 新生兒出生后一旦有呼吸窘迫綜合征, 如經濟條件許可, 應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 盡早應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如經濟條件及醫(yī)療條件不能使用, 就選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注射促使肺成熟。本組90例中, 治療組45例患兒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鹽酸氨溴索, 無論呼吸困難、發(fā)紺、各器管恢復情況、恢復時間、胸片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 治愈率也明顯提高, 同時住院天數明顯縮短, 避免了機械通氣的使用及持續(xù)低氧血癥造成的繼發(fā)性腦損傷, 兩組比較, 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后, 平均住院天數縮短, 而使用鹽酸氨溴索的患兒恢復慢, 有效率低, 住院天數延長, 相比之下,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雖價格高于氨溴索, 但并未增加總住院費用, 而且還明顯提高了成活率及生存質量, 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因此, 值得在基層醫(yī)院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徐發(fā)林,白瓊丹,莊方莉,等.早期晚期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比較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2, 27(1): 34-38.
[2] 朱科明,鄧小民.沐舒坦對呼吸系統的保護作用及機制.上海醫(yī)學, 2000,9(10):638.
[3]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3:421.
[4] 王海娟,楊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足月剖宮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07,22(5):304-305.
[5] 吳本清.新生兒危重癥監(jiān)護診療及護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9:104-106.
[6] 趙云平,蔣耀光.沐舒坦預防和治療ARDS研究進展.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 2001,3(2):145-147.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及鹽酸氨溴索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比較。方法 9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45例,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 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對照組45例, 基礎治療加鹽酸氨溴索。結果 治療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 吸氧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能明顯提高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鹽酸氨溴索;療效比較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因多種, 是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生于早產兒的呼吸系統疾病, 主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引起[1], 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純涸诔錾?~12 h之內出現呼吸困難, 逐漸加重, 伴呻吟, 又稱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應用能直接彌補內源性表面活性物質, 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而鹽酸氨溴索的應用可刺激肺泡II型細胞合成及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在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2]。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90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45例, 其中男30例, 女15例;26~27周4例, 27~30周10例, 30~35周24例, 35~37周7例;出生體重0.9~1.5 kg 10例, 1.5~2.0 kg 26例, >2.0 kg 9例。對照組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26~27周3例, 27~30周 12例, 30~35周 24例, 35~37周6例;出生體重0.9~1.5 kg 8例, 1.5~2.0 kg 32例, >2.0 kg 5例。
1. 2 臨床表現及胸片結果 90例患兒均在出生6~12 h之內出現呼吸困難, 發(fā)紺, 呻吟, 呼吸次數在60~100次/min, 呼吸困難呈進行性加重, 胸廓初始隆起, 后漸凹陷, 聽診雙肺呼吸音明顯減低, 胸片均呈毛玻璃樣, 出現支氣管充氣征。
1. 3 納入標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參照第3版《實用新生兒學》[3]。納入標準:胎齡<37周的早產兒;新生兒出生后12 h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發(fā)紺、呻吟、鼻翼煽動和三凹征;胸片主要表現為雙肺野透亮度減低, 呈毛玻璃樣改變, 可見支氣管充氣影。
1. 4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 加強護理、暖箱內保暖、持續(xù)氣道給氧(CPAP)、營養(yǎng)支持及抗感染治療, 維持血糖、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組45例, 在上述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 在生后2~24 h內, 應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氣管內給藥, 按40~100 mg/(kg·次), 用生理鹽水2~4 ml混合搖成混懸液, 室溫預熱充分溶解后應用, 按平臥位、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及半臥位4種體位分次給藥, 注入0.5~1 ml/次, 每次注入后用復蘇氣囊正壓通氣1~2 min, 直至藥液吸收為止,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應用后48 h內不吸痰。對照組45例,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推注, 按30 mg/(kg·d), 分4次, 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5 ml/次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 每6小時1次, 治療3~5 d, 呼吸困難、呻吟、發(fā)紺消失停用。
1. 5 療效評價標準 ①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 呼吸困難改善, 面色轉紅, 四肢末梢溫暖;②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 仍有輕度發(fā)紺, 呼吸頻率減慢, 四肢末梢轉紅;③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仍呼吸困難、發(fā)紺、呻吟、四肢末梢發(fā)紺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兒的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91.1%高于對照組68.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住院天數10~16 d明顯少于對照組14~25 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療效及住院時間比較(n, %)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住院時間(d)
治療組 45 18 23 4 91.1 10~16
對照組 45 13 18 14 68.9 14~25
注:兩組比較, P<0.05
3 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于II型肺泡上皮細胞沒有發(fā)育成熟, 患兒在出生后72 h之內, 表面活性物質生成及釋放減少, 不能滿足正常呼吸的需要, 從而引起呼氣末肺泡萎縮[4], 導致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呻吟、發(fā)紺、SpO2下降、呼吸三凹征、四肢末梢發(fā)紺等表現。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是由磷脂和四種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構成的磷脂-蛋白復合物, 可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胎齡越小,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越少, PS不足會導致廣泛的肺泡萎縮、氧合功能降低、肺泡順應性下降、血氧含量下降、CO2潴留, 而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進一步加重肺部及其他器官的損傷, 從而加重其死亡。在基層醫(yī)院, 機械通氣尚未普遍推廣, 而且機械通氣可造成肺損傷。因此, 患兒出生后盡早補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或鹽酸氨溴索刺激促使肺泡合成及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非常重要, 也能明顯提高成活率。PS通過氣管滴入后能夠直接彌補內源性表面活性物質, 從而降低肺泡的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 維持肺泡壓力, 增加肺的順應性, 還能增加免疫功能, 從而保護肺泡上皮細胞。給予外源性PS能使肺泡均一擴張, 血流重新分布, 肺血管阻力下降而改善氧合、降低肺動脈壓[5], 從而改善肺功能。而鹽酸氨溴索是一種黏液溶解劑, 它可以分解糖蛋白中的多糖纖維成分, 并使其斷裂, 使痰液黏稠度降低, 并且可以使支氣管腺體分泌增加, 刺激II型肺泡上皮分泌表面活性物質, 有利于支氣管上皮的修復, 同時還能抗氧化、抑制炎性介質釋放, 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 松弛氣道平滑肌, 維持肺泡的穩(wěn)定性[6]。
綜上所述, 新生兒出生后一旦有呼吸窘迫綜合征, 如經濟條件許可, 應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 盡早應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如經濟條件及醫(yī)療條件不能使用, 就選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注射促使肺成熟。本組90例中, 治療組45例患兒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鹽酸氨溴索, 無論呼吸困難、發(fā)紺、各器管恢復情況、恢復時間、胸片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 治愈率也明顯提高, 同時住院天數明顯縮短, 避免了機械通氣的使用及持續(xù)低氧血癥造成的繼發(fā)性腦損傷, 兩組比較, 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后, 平均住院天數縮短, 而使用鹽酸氨溴索的患兒恢復慢, 有效率低, 住院天數延長, 相比之下,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雖價格高于氨溴索, 但并未增加總住院費用, 而且還明顯提高了成活率及生存質量, 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因此, 值得在基層醫(yī)院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徐發(fā)林,白瓊丹,莊方莉,等.早期晚期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比較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2, 27(1): 34-38.
[2] 朱科明,鄧小民.沐舒坦對呼吸系統的保護作用及機制.上海醫(yī)學, 2000,9(10):638.
[3]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3:421.
[4] 王海娟,楊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足月剖宮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07,22(5):304-305.
[5] 吳本清.新生兒危重癥監(jiān)護診療及護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9:104-106.
[6] 趙云平,蔣耀光.沐舒坦預防和治療ARDS研究進展.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 2001,3(2):145-147.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
【摘要】 目的 分析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及鹽酸氨溴索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比較。方法 90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45例,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 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對照組45例, 基礎治療加鹽酸氨溴索。結果 治療組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 吸氧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能明顯提高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 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鹽酸氨溴索;療效比較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因多種, 是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生于早產兒的呼吸系統疾病, 主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所引起[1], 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患兒在出生后6~12 h之內出現呼吸困難, 逐漸加重, 伴呻吟, 又稱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肺泡表面活性物質(PS)應用能直接彌補內源性表面活性物質, 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而鹽酸氨溴索的應用可刺激肺泡II型細胞合成及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在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也發(fā)揮重要作用[2]?,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的90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隨機分成兩組, 治療組45例, 其中男30例, 女15例;26~27周4例, 27~30周10例, 30~35周24例, 35~37周7例;出生體重0.9~1.5 kg 10例, 1.5~2.0 kg 26例, >2.0 kg 9例。對照組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26~27周3例, 27~30周 12例, 30~35周 24例, 35~37周6例;出生體重0.9~1.5 kg 8例, 1.5~2.0 kg 32例, >2.0 kg 5例。
1. 2 臨床表現及胸片結果 90例患兒均在出生6~12 h之內出現呼吸困難, 發(fā)紺, 呻吟, 呼吸次數在60~100次/min, 呼吸困難呈進行性加重, 胸廓初始隆起, 后漸凹陷, 聽診雙肺呼吸音明顯減低, 胸片均呈毛玻璃樣, 出現支氣管充氣征。
1. 3 納入標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參照第3版《實用新生兒學》[3]。納入標準:胎齡<37周的早產兒;新生兒出生后12 h內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發(fā)紺、呻吟、鼻翼煽動和三凹征;胸片主要表現為雙肺野透亮度減低, 呈毛玻璃樣改變, 可見支氣管充氣影。
1. 4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 加強護理、暖箱內保暖、持續(xù)氣道給氧(CPAP)、營養(yǎng)支持及抗感染治療, 維持血糖、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組45例, 在上述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 在生后2~24 h內, 應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氣管內給藥, 按40~100 mg/(kg·次), 用生理鹽水2~4 ml混合搖成混懸液, 室溫預熱充分溶解后應用, 按平臥位、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及半臥位4種體位分次給藥, 注入0.5~1 ml/次, 每次注入后用復蘇氣囊正壓通氣1~2 min, 直至藥液吸收為止,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應用后48 h內不吸痰。對照組45例,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推注, 按30 mg/(kg·d), 分4次, 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5 ml/次稀釋后緩慢靜脈注射, 每6小時1次, 治療3~5 d, 呼吸困難、呻吟、發(fā)紺消失停用。
1. 5 療效評價標準 ①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 呼吸困難改善, 面色轉紅, 四肢末梢溫暖;②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 仍有輕度發(fā)紺, 呼吸頻率減慢, 四肢末梢轉紅;③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仍呼吸困難、發(fā)紺、呻吟、四肢末梢發(fā)紺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兒的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91.1%高于對照組68.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住院天數10~16 d明顯少于對照組14~25 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療效及住院時間比較(n, %)
組別 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住院時間(d)
治療組 45 18 23 4 91.1 10~16
對照組 45 13 18 14 68.9 14~25
注:兩組比較, P<0.05
3 討論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于II型肺泡上皮細胞沒有發(fā)育成熟, 患兒在出生后72 h之內, 表面活性物質生成及釋放減少, 不能滿足正常呼吸的需要, 從而引起呼氣末肺泡萎縮[4], 導致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呻吟、發(fā)紺、SpO2下降、呼吸三凹征、四肢末梢發(fā)紺等表現。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是由磷脂和四種肺表面活性物質蛋白構成的磷脂-蛋白復合物, 可降低肺泡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胎齡越小,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越少, PS不足會導致廣泛的肺泡萎縮、氧合功能降低、肺泡順應性下降、血氧含量下降、CO2潴留, 而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進一步加重肺部及其他器官的損傷, 從而加重其死亡。在基層醫(yī)院, 機械通氣尚未普遍推廣, 而且機械通氣可造成肺損傷。因此, 患兒出生后盡早補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或鹽酸氨溴索刺激促使肺泡合成及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非常重要, 也能明顯提高成活率。PS通過氣管滴入后能夠直接彌補內源性表面活性物質, 從而降低肺泡的表面張力, 防止肺泡萎縮, 維持肺泡壓力, 增加肺的順應性, 還能增加免疫功能, 從而保護肺泡上皮細胞。給予外源性PS能使肺泡均一擴張, 血流重新分布, 肺血管阻力下降而改善氧合、降低肺動脈壓[5], 從而改善肺功能。而鹽酸氨溴索是一種黏液溶解劑, 它可以分解糖蛋白中的多糖纖維成分, 并使其斷裂, 使痰液黏稠度降低, 并且可以使支氣管腺體分泌增加, 刺激II型肺泡上皮分泌表面活性物質, 有利于支氣管上皮的修復, 同時還能抗氧化、抑制炎性介質釋放, 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 松弛氣道平滑肌, 維持肺泡的穩(wěn)定性[6]。
綜上所述, 新生兒出生后一旦有呼吸窘迫綜合征, 如經濟條件許可, 應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 盡早應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如經濟條件及醫(yī)療條件不能使用, 就選用鹽酸氨溴索靜脈注射促使肺成熟。本組90例中, 治療組45例患兒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鹽酸氨溴索, 無論呼吸困難、發(fā)紺、各器管恢復情況、恢復時間、胸片結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 治愈率也明顯提高, 同時住院天數明顯縮短, 避免了機械通氣的使用及持續(xù)低氧血癥造成的繼發(fā)性腦損傷, 兩組比較, 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后, 平均住院天數縮短, 而使用鹽酸氨溴索的患兒恢復慢, 有效率低, 住院天數延長, 相比之下, 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雖價格高于氨溴索, 但并未增加總住院費用, 而且還明顯提高了成活率及生存質量, 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因此, 值得在基層醫(yī)院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徐發(fā)林,白瓊丹,莊方莉,等.早期晚期早產兒與足月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比較分析.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2, 27(1): 34-38.
[2] 朱科明,鄧小民.沐舒坦對呼吸系統的保護作用及機制.上海醫(yī)學, 2000,9(10):638.
[3]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3:421.
[4] 王海娟,楊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足月剖宮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07,22(5):304-305.
[5] 吳本清.新生兒危重癥監(jiān)護診療及護理.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9:104-106.
[6] 趙云平,蔣耀光.沐舒坦預防和治療ARDS研究進展.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 2001,3(2):145-147.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