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多 祥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81)
在水電工程施工測量中,衛(wèi)星定位測量技術與全站儀三角測量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日益融合。如何解決全站儀使用UTM坐標?基于高斯投影的加密三角網起算數據如何獲???如何實現倉號測量數據快速處理以及如何使用GPS RTK進行水電工程大體積復雜結構開挖放樣?筆者通過在蘇丹上阿特巴拉綜合樞紐工程中的具體實踐,對其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蘇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樞紐工程距蘇丹首都公路里程460 km,工程所在地地勢平緩,6至9月為雨季,其他月份干旱少雨。該項目主要為灌溉,兼顧發(fā)電,總裝機容量為135 MW。
本工程坐標系統(tǒng)采用通用橫軸墨卡托投影(簡稱UTM投影)。UTM投影中央子午線長度比為0.999 6,對稱于中央子午線±1°40′(約180 km)處的兩條割線,無長度變形。施工區(qū)首級GPS控制網以及GPS RTK測量采用UTM投影,而使用全站儀放樣時,發(fā)現對任意兩UTM坐標點測量的實際距離和坐標反算距離并不相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確定測區(qū)的比例因子,在全站儀中輸入比例縮放因子進行距離縮放后,全站儀將會計算出正確的UTM坐標。
確定測區(qū)比例因子(長度比)的方法有公式法和現場測定法兩種。
(1)公式法是根據當地的經緯度計算其長度比u:
cos4B(5-4tg2B)]
式中m0為中央子午線處的長度比,為0.999 6;L為經度,以弧度為單位,化為秒;B為緯度;ρ″=206 264.81″,η2=e′2cos2B,e′為第二偏心率。
(2)現場測定法。通過選取測區(qū)中的幾組控制點,用高精度全站儀如TS30精確測定控制點之間的平距與控制點UTM坐標反算距離之間的比值。在上阿特巴拉工程中,通過多組數據求均值后,確定的比例因子為1.000 75。
為保證混凝土澆筑區(qū)域有足夠的高精度控制點,要求在廠房布設加密三角控制網。首級網為UTM投影,加密網采用高斯投影并投影到廠房平均高程面500 m。
考慮到將UTM坐標轉換成高斯坐標,其計算較為復雜。在本工程中采用了一種簡單確定加密三角網起算數據的方法。
高斯投影、UTM投影均屬于等角投影,即投影后形狀保持不變。基于這種保角投影思想,我們選取廠房區(qū)域中心點O,其設計坐標為(Y 814 889.2147,X 1 576 374.2208),取首級網CA13、CA15兩點作為廠房加密網的起算點。以O點為起點,分別計算CA15、CA13的方位角和平距,將平距縮小到1.000 75后再按原方位角計算對應點的坐標,其結果見表1。
表1 起算點在UTM投影下的坐標值和高斯投影下的坐標值表
廠房加密三角網以改算后的CA13、CA15作為起算數據,組網觀測、平差后用于廠房混凝土澆筑階段的施工放樣。
為了驗證兩種坐標系統(tǒng)下的坐標和高程偏差,在廠房區(qū)邊緣處地面上任選一點P,分別用一臺流動GPS接收機和一臺TCR802型全站儀以兩套坐標系統(tǒng)測量其三維坐標。從表2結果看,兩套坐標系統(tǒng)測量結果具有顯著的一致性。
表2 幾種測量方法下同一實測點的坐標和高程表
在蘇丹上阿特巴拉工程為代表的非洲地區(qū)從事水電工程項目,涉及測量驗收程序復雜、精度要求高,所有驗收測量均為現場采集數據,內業(yè)計算成果偏差。由于驗倉測量成果是開倉前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在外業(yè)完成后,內業(yè)處理測量數據要求盡可能快速 。
為了快速完成測量成果處理并及時將其報送給相關單位,除了事先必要的準備外,還需要使用專用測量程序。針對該工程相關檢查項目偏差要求,基于VB.NET開發(fā)了自動處理倉號驗收測量數據的程序,筆者將其計算思想和基本算法作以下具體分析。
外業(yè)數據文件包括日志文件和坐標文件,程序要求能自動對日志文件中的信息進行必要的添加和刪除、對日志文件使用控制點信息進行檢查以及測量成果粗差探測。坐標文件含有模板點、鋼筋點、止水點和埋管點等三維坐標,在通過野外編碼或內業(yè)對各點類型屬性進行編輯后,每個點對應不同類型(圖1)。
在程序自動處理模塊中包括模板偏差計算、鋼筋偏差計算、止水偏差計算、埋管偏差計算等各功能小模塊,在其自動處理完畢將偏差成果輸出到EXCEL表格文件中或打印輸出。在Auto CAD設計倉面圖中,將各功能小模塊的設計線設為不同的圖層。其中設計線分為直線LINE和多個轉折點(轉折點為大于或等于2)的多義線POLYLINE,設計面為斜面以直線LINE表示,并將設計線底部高程和坡比輸入到直線起點Z值和端點Z值中。在需要考慮設計線偏距的情況下(如鋼筋保護層),將其偏距輸入到多義線的標高值中。
圖1 混凝土倉號偏差自動處理程序界面圖
各種偏差計算功能模塊程序計算方法如下:
(1)模板點偏差計算:分別計算任意一點距離各設計邊線的距離D,距離最短的設計邊為正確的設計邊。計算點到直線的距離一般采用施工坐標轉換公式:
D= -1 × (實測點X值 -設計線起點X值)×sin(設計線方位角) + (實測點Y值 -設計線起點Y值)× cos(設計線方位角)
如果設計面為斜面,需根據設計面底部高程和坡比,計算出實測高程點對應設計距離D設與實測點至設計線距離D測之差ΔD,并將ΔD轉化為垂直于斜面的偏差ΔD垂,其公式為:
ΔD垂=ΔD×cosATAN(坡比)
(2)鋼筋點偏差計算:如果鋼筋保護層厚度只有一種,則只需在程序配置項中預置好即可;如果有多種,則需分別在鋼筋層的設計線中輸入對應保護層厚度。鋼筋點偏差計算方法同模板點。
(3)止水點偏差計算:止水需要計算各止水點高程偏差,直接用實測高程減去配置項中的止水設計高程即可。如果倉面中存在多種止水高程,需在配置項中預置多個高程設計值,程序將自動查找合適的設計高程。
(4)埋管點偏差計算:埋管分為直管和斜管。首先將埋管的設計底部坐標和頂部坐標保存在埋管設計坐標文件中,然后對實測坐標文件中每個實測點查找相對應的設計點。每一個實測坐標點遍歷所有設計坐標點,計算實測點高程對應的設計坐標,并將其與實測坐標進行比較。如果偏差在閥值允許范圍內,認為其就是該實測點對應的設計點。偏差計算完畢,將該設計點進行標記,下次遍歷時,不再對該設計點進行比較。
該程序需要在計算前將倉面設計線和相關配置參數設置好,當外業(yè)數據獲取后,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所需的測量結果,從而提高了測量的外業(yè)數據處理工作效率。
由于測區(qū)地處平原,地勢平緩,采用GPS測量作為施工測量的主要手段,對于提高工作效率、減 少人力資源投入具有重要意義。靜態(tài)GPS用于高精度首級施工控制網布設,而動態(tài)GPS則應用于除廠房和溢流壩區(qū)混凝土填筑放樣之外的其他各種測量過程中。筆者以在該工程中使用的徠卡Leica 1230GG型GPS為例,介紹了GPS RTK在大體積開挖中的放樣方法。
從電腦中將CAD設計文件中的相關坐標點(例如開口點、坡腳點、圓心點、設計線轉折點等特征點)采集后存入GPS內存卡中。如果是設計面為變坡或其他不規(guī)則的過渡段斜面,需要按一定密度沿設計面的高程線進行坐標采集。常用的采集方法一般采用專業(yè)測量軟件(如南方CASS系統(tǒng))進行。
架設基站的控制點一般應選在離測區(qū)較近、地勢較高的位置。電臺有低頻信號輸出口和高頻信號輸出口,正常狀態(tài)應選擇低頻信號開關。但如果處于高差較大、GPS衛(wèi)星信號較弱或沒有衛(wèi)星信號的小范圍區(qū)域,則以高頻信號輸出。需要注意的是應盡量少使用高頻信號,因為長時間使用高頻信號可能會燒毀電臺。
Leica 1230GG動態(tài)標稱精度:水平精度為10 mm+1 ppm ,垂直精度為20 mm+1 ppm。水電工程開挖輪廓點點位限差要求(精度要求較高的基礎輪廓點和預裂孔位):平面50 mm,高程50 mm,參見《水利水電測量規(guī)范》 DL/T 2003,儀器精度完全可以滿足工程需要。
流動站放樣方法常采用參考線放樣和極坐標放樣。對于直線型邊坡,直接采用參考線放樣,輸入參考線兩端點,GPS控制器顯示任意點相對于參考線縱橫兩方向的偏距;對于圓弧段,需輸入圓心坐標點號,根據距圓心距離和實測高程進行放樣;對于漸變段等不規(guī)則的過渡區(qū),只需逐點放樣事先在設計圖上采集的各點坐標,并用放樣后的實際高程與設計高程計算高程方向的超欠挖。從用全站儀對建基面進行驗收的結果看,采用GPS RTK對于大體積復雜結構開挖,其質量是能夠得到保證的。
在水電工程高邊坡開挖過程中,如果基站與流動站垂角過大,GPS接收機可能會沒有信號或信號微弱而導致獲得錯誤的結果。對于存在可能出現的情況,一般采取的辦法是將基站架設到所測區(qū)域對岸或采用全站儀進行測量。
由于GPS測量、全站儀測量在水電工程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因此,在運用新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筆者對蘇丹上阿特巴拉水電工程施工測量中存在的技術難點、重點問題給出了解決方法。通過采用這些方法,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簡介:
文多祥(1975-),男,四川射洪人,工程師,從事水電工程施工測量及技術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