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蘭
活血化瘀法治療慢性肝病的臨床體會
丁秀蘭
活血化瘀;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是指因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致肝臟長期受損、遷延不愈的肝臟系統(tǒng)疾病, 在臨床診療中因患者病程長、體質差、并發(fā)癥多、治療效果不佳, 作者通過多年實踐認為慢性肝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肝失疏泄、肝絡瘀阻造成的。因肝病日久、濕熱搏結或熱邪久羈、耗津傷血或肝氣瘀滯、氣行不暢或寒濕困脾、脾陽不振, 臨床可見肝區(qū)刺痛、肝脾腫大或縮小, 面色晦暗或黧黑, 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 脈弦細、蜘蛛痣、皮下瘀斑甚或肌膚甲錯、肝掌、大便黑、月經不調或閉經, 入暮發(fā)熱等, 治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氣、軟堅散結為主, 兼以滋陰、助陽、解毒、利水、理氣等。方選復元活血湯、鱉甲煎丸等, 益氣加人參、黃芪,滋陰加生地、枸杞, 助陽加桂枝、附子, 解毒加白芪蛇舌草、板蘭根、龍膽草, 理氣加枳實、陳皮, 利水加腹毛、茯苓、白茅根。在臨床診療中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結合, 適當予以保肝解毒, 藥用甘利欣、聯(lián)苯雙脂、維生素C等效果頗佳。
1.1 活血益氣法 本法適用于瘀血見癥兼有精神不振、倦怠乏力、動則氣短、食少便溏、脈弱者, 治以活血化瘀益氣補中, 方以復元活血湯加參芪四君子湯加減。
1.2 活血滋陰法 本法適用瘀血見癥兼有口燥咽干、煩渴欲飲、頭暈少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沉弦細, 治以活血化瘀滋補肝陰, 方用復元活血湯與一貫煎加減。
1.3 活血溫陽法 本法適用于瘀血見癥兼胸悶、納少、神倦煩怠、下肢浮腫、或腹大脹滿, 形如蛙腹, 面色蒼黃, 納呆便溏, 畏寒肢冷, 舌淡脈沉者, 治以活血化瘀溫補脾腎, 方選復元活血湯與附中理氣湯或腎氣湯加減。
1.4 活血軟堅法 本法適用于瘀血見癥兼肋下瘀塊明顯,腹部腫塊, 腹脹消瘦, 肝區(qū)疼劇, 向背肩放射等, 治以活血化瘀散結調營, 方用鱉甲煎余八珍湯加減。
1.5 活血利水法 本法適用于瘀血見癥兼有面色黧黑、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腹脹痛、口渴欲飲不能下、膨脹、舌質紫紅有紫斑、脈細澀者, 治以活血化瘀溫陽利水, 方用復元活血湯與調營湯加減。
2.1 患者男, 43歲, 2007年初診, 脅肋疼痛, 手足心熱, 頭暈耳鳴, 腰膝酸軟, 舌紅少苔, 脈弦細, 肝功異常:麝香草酚濁度(TTT)31u,麝香草酚絮狀試驗(TFT)(+++),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36 U/L, 乙型肝類病毒表面抗原(HBsAg)陽性, 本院診斷:慢性乙型肝炎, 證屬陰重血瘀, 治宜滋陰活血, 方藥:柴胡、 當歸、川芎、瓜蔞根、紅花、丹參、桃仁、穿山甲、甘草、麥冬、生地、沙參、枸杞子、川棟子、內金、白術、白花蛇草。服藥3個月復查, 臨床癥狀消失, 去川棟、穿山甲,加白術、白芍, 續(xù)服3個月, 諸癥痊愈, 肝功正常, HBsAg(-)。
2.2 患者女, 57歲, 2009年初診, 癥見面色晦暗, 腹脹納少,脅肋疼痛, 舌紫暗有瘀斑, 脈沉細澀, 便溏溲黃, 查體:脾大,肝硬化(重度), 肝功異常, 診為慢性肝炎晚期肝硬化, 證屬癥瘕痞塊, 治以活血破瘀軟堅散結, 方用鱉甲煎丸與四物湯加減, 藥用當歸、川芎、桃紅、紅花、烏藥、元胡、鱉甲、山甲、牡蠣、香附、內金, 經治半年, 諸癥減輕, 活動如常,囑其改服丸藥, 1年后隨訪病情穩(wěn)定。
慢性肝病在臨床中非常多見, 病程較長, 多數(shù)遷延難愈,主要是肝、脾、腎三藏功能失調, 氣、血、水互結停于腹中,本虛標實, 虛實錯雜。久成鼓脹, 甚至癌變, 治療棘手, 但中醫(yī)藥在治療中有獨到之處, 本著急者治標、緩者治本,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 宜辨證施治, 切忌功伐太過, 防止出血傾向, 兼顧滋陰補氣、溫陽利水, 注意休息, 定期復查。加以生活調養(yǎng), 戒煙酒多休息, 舒暢情志,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臨床效果較好。作者在臨床中靈活運用活血化瘀法在治療慢性肝病中取得了較滿意療效, 僅供同道參考。
2014-04-01]
465313 河南省商城縣上石橋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