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明
今年年初以來,海城市緊緊圍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推出服務群眾新舉措,著力解決聯系群眾“最后一公里”和服務群眾“最后一步路”問題,全面推行村民事務全程代辦制度,建立起以市級行政服務中心為龍頭、鎮(zhèn)級便民服務中心為紐帶、村級為民服務代辦室為基礎的上下貫通、整體聯動的三級無縫化群眾服務體系。
一是事務全程代辦,真情服務群眾。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海城市黨員干部深入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達成了“從‘辦事難問題入手,重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的共識。針對農村群眾進市、鎮(zhèn)部門辦事不熟悉辦理程序,找不準人,找不著門,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辦事、急辦事不能及時有效解決的實際情況,海城市以無償代理的形式,在全市27個鎮(zhèn)(區(qū)、街道)的422個村(社區(qū))成立了為民服務代辦室,代辦室根據情況設置3-5名代辦員,代辦員一般由村“兩委”成員、大學生村官、市直機關掛職干部兼任。截至目前,全市1688名代辦員累計為群眾代辦各種事項2.86萬件,辦成率98.5%,通過調查回訪,群眾滿意率達100%。
二是明確工作職責,轉變工作作風。按照“群眾申請代辦、代辦員受理登記、代辦事項上報、鎮(zhèn)級便民服務中心擬定辦理意見、代辦員協調辦理、向群眾反饋、歸檔管理”的程序,海城市實行規(guī)范運作,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規(guī)范有序。村民需要辦理的事項屬于村級辦理范圍的,能即辦的馬上辦理,不能即辦的明確承諾辦理時限,一般3天內辦結。對確實不能辦理或不符合政策規(guī)定的,要向辦事人說明情況;村民需要辦理的事項不屬于村級辦理范圍,需要鎮(zhèn)、街道、市局辦理的,由代辦員為其代辦。全市代辦員對辦事群眾做到咨詢一紙寫清、表格一道發(fā)清、材料一遍收清、內容一次審清。受理代辦事項后,代辦員與鎮(zhèn)(區(qū)、街道)級便民服務中心或市級行政服務中心聯系,及時做好銜接工作。代辦事項辦結后,代辦員及時將相關的手續(xù)和憑證送交辦事人手中,并做好資料歸檔工作。
三是拓展服務領域,踐行群眾路線。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海城市不斷拓展和延伸服務群眾的范圍和領域。目前,代辦事務已經覆蓋了涉及村民農事生產類、公安類、民政類、人勞社保類、衛(wèi)生和計生類、土地建設類等十大類近百個事項,包括與村民息息相關的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就業(yè)失業(yè)登記證、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證、殘疾證、居住證、計生服務證、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及老年優(yōu)待證等證件的辦理,也包括為孩子接種疫苗、補辦身份證、辦理銀行卡、辦理寬帶、安裝電話等瑣碎的小事,可以說代辦事項已經涵蓋了村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村民只要帶著相關證件,找到代辦員就可以在短時間內辦理完畢。
近一年來,海城市將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放在首要位置,全面深入開展了以“雙創(chuàng)雙爭”“雙培雙帶”“雙派雙進”“雙促雙增”為重點的黨建品牌工程。通過創(chuàng)新村級經營體制,鼓勵參與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推動農用地集中流轉,盤活林、田、水等集體資源等方式,不斷增強村級發(fā)展活力,實現集體經濟可持續(xù)增收。特別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海城市以村民事務全程代辦制度為抓手,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群眾活動載體,架起了密切黨和群眾關系的“連心橋”。
由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由規(guī)避責任到破解難題,由分散管理到統籌協調,切實加快職能轉變、作風轉變,以新的思路開創(chuàng)社會工作和群眾工作的新局面,這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海城帶來的新風貌。村民事務全程代辦制度已成為海城市各級黨員干部轉變作風、服務群眾最有效的途徑,是海城市各級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踐行群眾路線最生動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