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猶”有相似、尚且、仍然等意,“豫”是歡喜、安閑、舒適的意思,它們與“猶豫”的遲疑、不果斷等意,完全不同,那“猶豫”之詞是怎么來的呢?
這還要從“猶”“豫”二字的本義說起。原來“猶”“豫”在古代是兩種動物。
“猶”是一種生性多疑的猴科獸類。它一旦發(fā)現(xiàn)“敵情”,便迅速爬到樹上,躲在樹葉之后偷偷查看,等平安無事了,才跳下樹來,下來后還會東張西望一番再生懷疑,又爬到樹上。如此反復(fù)。
“猶,愑屬”,這就是《說文解字》對“猶”的解釋?!端?jīng)注》:“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睆倪@些古代經(jīng)典中我們已經(jīng)完全看出“猶”的古義了。
《說文解字》曰:“豫,象之大者也?!薄霸ァ笔菑那爸性粠У拇笙?,“豫”雖身大力不虧,但它伸長鼻子嘗試取物時,總是搖搖晃晃難以確定。所以古人就把這兩種疑心大、不果斷的動物連在一起,比喻那些優(yōu)柔寡斷,沒有主心骨的人。
早在《楚辭·離騷》就有“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漢書·高后紀(jì)》:“計猶豫,未有所決?!边€有曹植《洛神賦》“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等,都已是“拿不定主意”之意,與它們的動物本義,一點也沾不上邊了。
若子摘自《北京晨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