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城
北宋方勺的《泊宅編》里曾記載這樣一件事:狄青原本是士兵,因在征西與平南戰(zhàn)爭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來當上了樞密使。在其富貴以后,有人勸他除去臉上所刺的字,他總是笑而不答。宋仁宗也下旨要求。他說:“臣不是不能除去刺青,暫且留下它是為了勸勉天下的士卒?!被噬弦虼讼矏鄣仪嗔?。
南宋朱弁在《曲洧舊聞》說:“藝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贝擞涊d說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為記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士兵逃跑。狄青臉上的字就是當初入伍時被刺上的。刺字所用材料,一般用“松煙墨”入管針畫字于身,直刺肌膚,涂以藥酒即成。也有不刺字于面的,如范仲淹任“環(huán)慶路拒西夏招討使”主陜邊務(wù),所招募的兵勇只刺字于手背或手臂上。所刺文字最初是軍隊編號,后亦刺吉語、警策語。宋朝罪犯被發(fā)配時也必須刺字,《水滸傳》中對這方面有很詳細的描寫,宋江、林沖和武松等人被發(fā)配時臉都被刺過字。榮膺軍功的將士,手臂上都會刺上“赤心報國”字樣;而被判刺配的人犯,臉上刺著“刺配有周”的黑字。我們可以想象,若是人犯獲功,“刺配有周”與“赤心報國”形成一對組合,這真是極具黑色幽默。
事實上,在宋以前,刺青已有悠久的歷史。最早要追溯至夏朝,“蠻夷”將紋身視為社會地位以及精神價值的象征,所以“蠻夷”素有紋身風俗。時到今日,海南省黎族仍有刺青的風俗,現(xiàn)這種風俗已被海南省列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受到保護。當時中原漢人多歧視東南沿海的“蠻夷”,因此紋身被認為是不入流的象征。秦以后的“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以標示犯罪符號,給刺青蒙上了恥辱色彩。據(jù)《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手下的猛將英布就受過這種刑罰,所以又叫他黥布。漢文帝除黥刑,“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即應(yīng)當受到黥刑的改為剃去頭發(fā)戴上刑具去當城頭上一早起來撞鐘的。用徒刑來代替黥刑,文明了許多。在漢文帝廢除黥刑之后,朝代雖然更迭,但刺青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并沒有真正被廢棄,仍然作為刑罰之一。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二年修訂《大清律例》時才被徹底廢除。
雖然刺青帶有濃厚的罪犯色彩,社會上對于刺青者多有抗拒,但行之既久,民間亦漸接受。自唐朝開始,刺青便逐漸淡化了一些負面的色彩。唐人好詩,故刺字于身。段成式《酉陽雜俎》載:荊州街子葛清,“自頸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詩”,而且他還刺圖與詩意相配。但刺青仍不脫其“非主流”的尷尬地位?!稏|京夢華錄》載:“有三五文身惡少年控馬,謂之‘花腿馬。用短韁促馬頭,刺地而行,謂之‘鞅韁。呵喝馳驟,競逞駿逸?!边@里把“文身”者稱為“惡少年”,由是看來,宋時的街頭爛仔習氣之一便是刺青,無形之中,刺青又成了市井流氓的標志。
到了近現(xiàn)代,從影視作品中看到扮演黑社會、惡勢力的這些人,身上多有刺青;而社會上一些不良少年又以刺青為榮,顯示與常人有別,于是刺青便成為一種叛逆的象征。
當下,有的影視明星也喜歡刺青,于是,刺青又似乎有了些時尚符號的色彩。
從圖騰、刑罰到叛逆、時尚的“華麗轉(zhuǎn)身”,刺青實際上也是我們這個古老國度對傳統(tǒng)的凈化、吸收和傳承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