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權 張敏超 徐鋒 張 嵐
(海寧市新世紀水務檢定檢測有限公司,浙江 海寧 31440)
1 7β-雌二醇(E2)普遍存在于各類環(huán)境,特別是水環(huán)境中,具有污染危害大、分布范圍廣等特點,即使在極低的濃度下(1ng/L)也會對生物體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E2化學性質穩(wěn)定,生物降解比較困難,易于在生物體內富集。近年來,關于17β-雌二醇對健康和生殖的影響以及其在環(huán)境中的降解等問題的研究與日俱增。
次氯酸鈉是一種真正高效、廣譜、安全的強氧化劑,它同水的親和性很好,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次氯酸根離子被還原時,極易得到電子而具有很強的氧化性。而且次氯酸再進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態(tài)[O],新生態(tài)氧的極強氧化性使蛋白質變性。本實驗采用NaClO處理E2,考察了次氯酸鈉濃度、pH和陰陽離子強度對次氯酸鈉去除E2的影響,以期為控制水中雌激素提供參考。
試劑
實驗所用E2為色譜純,其儲備溶液用乙腈配置,濃度為1 mg/L;次氯酸鈉溶液為商用品,有效氯濃度采用碘量法滴定,為8%。實驗用水(EPED超純水機制備),NaOH、HCl、NaCl、硫代硫酸鈉等均為分析純。
試驗方法
次氯酸鈉氧化去除E2在室溫下進行,用200ml超純水稀釋E2儲備溶液為實驗所需濃度于燒杯中,用磁力攪拌器進行攪拌,將一定量的次氯酸鈉投加入燒杯中,用HCl和NaOH控制溶液pH,NaCl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控制離子強度來考查對E2去除的影響,于不同時刻取樣,用硫代硫酸鈉中和余氯,溶液過0.45μm濾膜,測定E2濃度。
分析方法
E2濃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儀[Shimadzu LC-2010HT, shim-pack VPODS色 譜 柱(4.6250mm,5um) 測 定。色譜條件為:流動相體積配比乙腈/水=60/40,流速0.8ml/min,檢測波長為280nm。pH采用梅特勒S20測定。
2.1 次氯酸鈉濃度對E2去除的影響
實驗用初始余氯濃度來表征次氯酸鈉的投加量。隨著初始余氯濃度的上升,E2的去除率也隨之增加。當反應進行到5min時,E2基本都能得到去除。結果表明,初始余氯的增加使E2溶液中的次氯酸根和新生態(tài)[O]濃度也獲得了增加,從而加強了氧化去除E2的作用,提升E2的去除率。
2.2 pH對E2去除的影響
在初始余氯濃度2.18mg/L,室溫下反應時間為3min條件下,考察溶液初始pH對E2去除率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E2的去除率隨著pH的上升出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當pH為2.77和3.48時,去除效果最佳,在pH=8.71去除率出現(xiàn)最低點。這主要與NaClO反應機理有關,NaClO氧化性主要是由于其水解產(chǎn)生HClO,HCl又進一步分解產(chǎn)生活性氧和氯氣來實現(xiàn)的。在pH為6.00時,次氯酸約有95%是非解離的;pH為7.25時,約有60%次氯酸是非解離的;在酸性條件下,次氯酸根與氫離子可形成次氯酸,酸性越強,則形成的次氯酸濃度越大,而次氯酸的氧化活性是次氯酸根的近80倍。
2.3 離子強度對E2去除的影響
分別投加0.0025、0.005、0.01、0.03、0.05、0.07mol/L的NaCl(陽離子)和10、20、30、40、50mg/L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陰離子)于E2溶液中,初始余氯濃度為2.27mg/L,反應2.5min后取樣。
當NaCl濃度在0.01~0.07mol/L之間時,E2的去除率和濃度是正相關關系。而濃度在0.0025mol/L和0.005mol/L時,E2的去除率與濃度為負相關。結果可解釋為當?shù)蜐舛鹊腘aCl加入E2溶液時,可能由于隨著Cl-濃度的增加,消耗溶液中的活性氧,導致氧化E2作用減弱,降低去除率。當NaCl濃度不斷增加,反應中分子碰撞機會增加,使布朗運動加劇,E2得到更有效的去除。
當E2溶液中加入SDBS,E2的去除率出現(xiàn)先減小后增加的現(xiàn)象,濃度為30mg/L時處于最低點。SDBS為表面活性劑,當濃度小于30mg/L可能由于SDBS和E2是競爭關系,從而干擾了E2的去除,使去除率隨著SDBS不斷地加入而降低。當大于30mg/L時,由于SDBS有穩(wěn)定氣泡和捕集作用[6],可能使得親水基(NaCl)和E2之間相互吸引,形成復合體,被帶至水溶液表面,從而有利于E2的去除。
3.1 次氯酸鈉在短時間內能有效氧化去除E2。
3.2 pH對于E2和HOCl的反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pH的上升,去除率出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的現(xiàn)象,最適宜條件為 pH=2.77、3.48。
3.3 在一定NaCl濃度范圍內,E2去除率與其為正相關;SDBS投加量的增加,E2去除率呈現(xiàn)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
[1]齊普榮,王光輝. 光降解偶氮染料的研究進展[J]. 染料與染色, 2007, 44(2):1-4.
[2]呂艷菲. Fenton氧化技術處理印染廢水[J]. 環(huán)境科學,2009,22(2): 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