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小時候?qū)υ里w故事的理解其實特別簡單。岳飛所向披靡,秦檜大奸大惡,宋高宗趙構昏庸無能。就這么簡單啊。后來稍微大一點之后就發(fā)現(xiàn)不是這么回事,秦檜其實不重要,別看他跪在岳王墳前是千古罪人,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高宗趙構。
為什么呢?讀史書讀得深一點的人可能是這樣的一個印象,因為高宗怕岳飛直搗黃龍府,迎二圣還朝。那倆皇帝回來了,他怎樣辦???他就自毀長城把岳飛殺掉,以保住自己的皇位。但是隨著我讀這段史料讀得越深,我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岳飛為什么必須死?其實是理解傳統(tǒng)權力社會的一把鑰匙,今天我們就試著解一解。
兩個疑點
“岳飛必須死”這個說法其實特別蹊蹺。宋太祖當年在太廟里立下一塊石碑,上面寫得非常清楚: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不殺。子孫當皇帝的只要殺這種人,天必譴之。這叫祖制。
在宋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中,殺大臣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是一種在道德上非常站不住腳的行為。于是問題就來了,高宗為什么要殺岳飛?岳飛功勛如此卓著,在任何具體的錯處上又讓人逮不著把柄。最后不也是以“莫須有”定的罪嗎?那為什么還要殺?這是一個疑點。
第二個疑點就更有意思了,大家都在說高宗趙構就怕迎“二圣”還朝,你越讀史書你就越覺得這個說法扯淡。因為迎“二圣”還朝這個說法不是別人提的,是高宗趙構自己提的。
岳飛也不是愣頭青,真的想把“二圣”迎回來把高宗給替了,他沒那么傻。岳飛在有一次出兵的時候,給高宗趙構上的奏表里面就特地寫了這么一筆叫“迎天眷還朝”,什么意思???就是我只是把皇上的親戚給接回來,原來都說迎“二圣”,他特地改了一個詞叫天眷,這說明岳飛是有這個政治腦筋的。
就算欽宗回來了,對高宗趙構是不是就構成了地位上的威脅呢?如果你手里沒有軍隊和朝臣的人事任免權的話,是威脅不到趙構的。難道宋高宗趙構不明白嗎?那為什么他還是要堅持殺掉岳飛呢?
岳飛真有那么神嗎
我們對岳飛的印象都是他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金營里甚至喊出一句口號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說他是軍神一般的人物。你看岳飛在中國古代是跟三國關羽關王爺一起貢在廟里的,叫關岳廟。
但岳飛真的有這么神嗎?你真的仔細去爬梳史料會發(fā)現(xiàn),描寫朱仙鎮(zhèn)大捷寫得最天花亂墜的一本書叫《金陀萃編》,這本書誰寫的?岳飛的孫子岳珂。其實在當時的官修史書里根本就沒有把這個勝利看得多重要,甚至在官修史書當中都沒有提到朱仙鎮(zhèn)這幾個字。
當然官修史書也不一定對,因為秦檜和兒子秦熺兩人天天跑到宮里去改寫官修史料,所以也不可信。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再深入敵后,不在中州自己的主場作戰(zhàn),真的直搗黃龍府和會寧府,步兵怎么打得過人家騎兵,這是一個問題。要知道會寧府在今天的黑龍江省阿城市啊。
第二,當時宋朝的國力已經(jīng)不支持這一場戰(zhàn)爭了。北宋是很富強的,最富的時候是宋神宗時代,一年收入大概是6000多萬貫,可是到兩宋交替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央政府的稅收已經(jīng)只有1000萬貫。一直到12世紀的中期南宋政府歲入才恢復到6000萬貫的水平。可是你知道當時岳飛一年的軍費要多少?光這一支軍隊一年就要700萬貫,所以皇帝基本上是在家里掃倉庫給他。
宋高宗是一個非常勤儉的皇帝,營造宮室沒有想象的那么壯麗豪華,據(jù)說他那個宮殿的主殿經(jīng)常換牌子,干什么就換一個名字,因為沒有那么多宮殿。
所以在當時財政那么艱困的情況下,能不能支持岳飛直搗黃龍府,也是一個問題。
最可怕的是猜忌
既然知道打不贏,那高宗趙構最主要的敵人是誰呢?恰恰不是徽欽二帝,也不是金兀術,而就是他岳飛本人。因為你那么能打仗,你掌握了全國幾乎七分之五的兵馬,最后你要是還打贏了,你不當皇帝,誰當皇帝???
當然我們現(xiàn)在都覺得岳飛是忠臣啊,那背上刺了字的喲。高宗也寫了四個字“精忠岳飛”賜給他嘛。臨死的時候有人勸他反他都不反。他怎么會是高宗最大的敵人?高宗也這么想過,有一次高宗說,這個岳飛還是個忠臣啊。秦檜就在旁邊說,對,岳飛是忠臣,我們太祖皇帝趙匡胤當年不也是后周的忠臣嗎?
換句話講,就算你岳飛不反,你掌握了全國七分之五的兵馬,將來如果你又拿下了故地,甚至迎回來了徽欽二帝的尸骨,如果你是這么一個聲名赫赫的人,你不反,你的弟兄都會讓你反。
大家又要說,岳飛不愛財,不近女色,深得名望,還能寫點詞,形象很好,士大夫階層也喜歡他。如果皇帝不信任,還可以奪兵權,何必要殺他呢?
很多當代的歷史學家在分析岳飛為什么必須死的時候往往在強調(diào)岳飛的性格。岳飛這個人性格確實有點不好——特別倔。這種倔在皇上看來那就叫跋扈。下面具體講幾個例子。
要知道,原來岳飛跟高宗趙構之間那也是有蜜月期的。剛開始趙構覺得這小伙子太能干了,親自把岳飛從很低級的武官提拔上來,提拔成節(jié)度使的時候,岳飛還不到30歲。岳飛還逢人就講,整個宋朝就兩個人30歲不到封節(jié)度使的,一個人是太祖,一個是我。這話哪能講呢,對不對?他就私下瞎講。
岳飛跟宋高宗第一次翻臉是在紹興七年。那年發(fā)生了一個什么事?就是南宋四大名將之一的劉光世實在不愿意打仗了,想把他的那支軍隊交給朝廷回家養(yǎng)老。當時高宗趙構說這個軍隊就交給岳飛。這樣的話岳飛就擁有了天下七分之五的兵力。趙構跟岳飛剛說完這個話,回去一想,不對啊,這么多兵全交給他了,他哪天造反,我一點轍都沒有。所以高宗很快就反悔了。而岳飛這邊高興啊,天天在那兒謀劃我擁有了這么多軍隊,我應該怎么收復故土,還我河山。
趙構反悔之后就跟他說:劉光世的軍隊不給你了,直屬中央了。岳飛就不高興了,要來要去要不到,于是一甩手不干了。干嘛去?直接回廬山,因為他老母親葬在廬山。到廬山閑住,管你朝廷怎么喊我都不回去。趙構就給他寫了無數(shù)封激情四溢的信,一封一封飄向廬山,岳飛死活不搭理。后來趙構沒招了,就叫來了岳飛兩個老部下,一個叫李若虛,一個叫王貴,說你們倆到廬山去請他,請不下來,殺你們倆。這倆老部將就跑到廬山去見岳飛。岳飛剛開始還很強硬,李若虛最后跟他說了一句話:你真的以為能跟朝廷翻臉嗎?這一句話說完,岳飛大汗淋漓,立刻下山了。endprint
下山之后向高宗承認錯誤,寫認錯書啊,說皇上您別生氣了。高宗說我沒生氣,我生啥氣,我要真生氣我就動你了。你知道我怎么動你嗎?太祖皇帝有一句話叫“亂吾法者,唯有劍爾”。我不生氣,我要真生你氣就弄死你。這是兩個人第一次翻臉。
岳飛操心立太子
另外一次翻臉也是岳飛的性格問題。他老替皇上操心立太子的事情。趙構在揚州逃跑躲避金兵的時候,據(jù)說受到驚嚇,落下了類似于陽痿這樣的毛病,所以沒有后代。后來他在宮里養(yǎng)了宋太祖的兩個七世孫,一個叫趙伯琮,一個叫趙伯玖,作為備選的接班人,但很長時間也沒有冊立太子。
而岳飛就說你應該立那個趙伯琮為太子。岳飛還有點腦筋,不讓別人參與這個立太子的事。自己躲在船艙寫好了奏章,然后跑到那兒跟皇帝念。結果念的時候高宗就冷冷地看著他,突然一陣冷風刮來把那個奏章刮到地上,岳飛哆哆嗦嗦大汗淋漓。他也覺得這事做得太過分了。最后高宗就跟他說了,這種事哪是你這種掌兵權在外的武將該管的啊。如果你是文臣可能還是愛護國家,你一員武將說這話啥意思?
要知道立太子這件事情,在封建王朝的時候是天大的事情。說白了這叫炒期貨啊,你這個時候說立趙伯琮當太子,他當上皇帝之后,你就有擁立之功。所以過去在誰當太子這個問題上是宮禁當中最嚴肅、最碰不得的一個話題。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說康熙和雍正兩人建立的秘密建儲制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fā)明。皇帝不是沒有立太子,但立的是誰大臣們都不知道,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頭。我死的時候你們才知道。提前誰都別攀附哪個皇子,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創(chuàng)新。但是宋代的時候沒有。高宗為這個事情非常不高興,但是不高興的可不是高宗趙構一個人。當時的主戰(zhàn)派,對岳飛也很好那個宰相叫趙鼎,他就把岳飛的參謀官薛弼叫來說:他糊涂!這種事是他干的嗎?只能有一次,絕不能有第二次。
所以你看岳飛性格確實有問題,可是岳飛的性格問題真的又能導致他被殺嗎?我覺得還不至于。因為宋代畢竟是一個對士大夫很好的一個政權,為什么還是要殺呢,把軍權剝奪不就可以了嗎?這就又得說到宋代的政治。
失去彈性的宋代政治
宋代政治在北宋仁宗時就完成了士大夫階層的覺醒。剛開始的時候,宋太宗也像唐太宗一樣,一看這么多舉子來應試,他就感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都為我所用。可是再往后,就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叫“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這個時候士大夫的力量就開始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但同時又暴露出了中國人的一個缺陷,就是士大夫凡事基于意氣,認死理,搞黨爭。最典型的就是王安石變法,兩派士大夫那真是有你沒我。咱倆不談是非,咱倆就談派系,你只要不是我這邊的你干什么都錯。王安石變法失敗后,司馬光上臺第一天就把所有的新法盡廢。當時王安石在南京說有些法明顯是有功效的,為什么也要廢掉呢?這已經(jīng)不是什么具體的政策之爭了。
王安石變法之后,宋朝翻過來掉過去就是搞黨爭,這派上臺,那一派就徹底踩下,那一派上臺,這一派就徹底踩倒。所以整個宋代的政治就是一個失去了彈性的政治。
那么到了高宗趙構和岳飛的那個時候,這個彈性變得非常脆弱。當時朝廷上只有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zhàn)。主和派一定是漢奸嗎?不一定,就是圍繞在秦檜路線周圍的那一群士大夫。至于主戰(zhàn)派是不是一定全是抗金名將,全是謀國的板蕩之臣呢?也不一定。
在中國古代政治當中,真正敢跳出來說我主和的人,不僅要有政治智慧,而且要有道德?lián)?。這個擔當往往皇帝本人都沒有。你像明代的崇禎皇帝,其實到最后也想跟后金談判,剛派人私下去談,結果風聲就漏掉了,他就只好把這個人殺掉?;实垡膊桓耶斨骱团?。
回到岳飛。既然國家的大計已定,我們要跟金國談和,沒有第三條道路可走,那就要讓主戰(zhàn)派閉嘴。只有殺岳飛,其他人就都老實了。當時韓世忠已經(jīng)開始閉門思過了,殺他沒有用。主和還是不能成為國家的大政方針?!盃巼恰背蔀楫敃r宋代政治缺乏彈性的一個最終結果。所以岳飛必須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