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風采
張屹博士簡介
張屹,1972年出生,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校聘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校青年基金重點項目獲得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河北省藥用分子化學實驗室“生物信息學”研究室負責人,河北科技大學工程數學研究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議員,國際期刊FrontiersinStatisticalGeneticsandMethodology的評論編輯。
張屹博士1994年畢業(yè)于內蒙古民族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4~2003年在內蒙古通遼市從事計算機和英語教育工作;2003~2007年在大連理工大學碩博連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7年調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2009~2012年在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張屹博士熱愛教學工作,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主講《高等數學》、《隨機過程》、《生物信息學》等本科生課程和研究生課程。指導研究生參加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得國家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指導本科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國家二等獎3項;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3名,其中1名研究生考取了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博士。
張屹博士主要從事生物信息學算法的研究,包括非編碼RNA分類與預測、RNA二級結構預測與聚類、生物序列相似性分析、氨基酸進化理論、藥物設計、蛋白質結構預測等。2008年解決了丹麥科學家Fulsang在BBRC上提出的“密碼子效率數”問題,推翻了Fulsang在Gene上發(fā)表的“某些氨基酸的最優(yōu)密碼子比其他氨基酸的最優(yōu)密碼子更優(yōu)”的論斷,論證和支持了Ikemura原來的理論;2009年解決了天津大學張春霆院士在PhysicalReviewE中提出的問題,研究了人類染色體MHC序列編碼與非編碼區(qū)的功能分段,同時提出了新的生物序列相似性度量指數;2011年在Bioinformatics(IF=5.468)上發(fā)表論文,實現了對最大一類ncRNA即piRNA的高精度預測,精度達到90%以上,優(yōu)于哈佛大學Betel Doron的精度為61%的算法,為全世界科學家提供了piRNA預測的在線服務器和開源代碼,目前該軟件是世界上唯一預測piRNA的軟件,已被塞浦路斯大學和倫敦大學用于鴉片吸食者轉錄組的piRNA預測;2014年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合作,在NatureCommunication(IF=10)上發(fā)表論文,利用昆蟲糖基轉移酶基因序列,對飛蝗和其他昆蟲進行系統發(fā)育分析,發(fā)現了飛蝗糖基轉移酶家族的巨大擴張。
2008年至今,張屹博士在國外權威專業(yè)期刊發(fā)表SCI論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主持或參加研究課題12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教育部重點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1項,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主研中科院創(chuàng)新項目1項。
(學報編輯部,學科建設辦公室,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