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沙龍已昏迷長達(dá)8年,沒有人知道靈魂何時離開他的軀體,所以何時死亡已無意義。
重要的是活著時的價值,很少人如此爭議——對以色列人,他是國家英雄;對阿拉伯人,他是殺人魔王、嗜血的屠夫。在西方國家看來,他是一位務(wù)實的政治家;但對更廣大的世界而言,他則是一個還未被審判的戰(zhàn)犯。
沙龍一生最大的爭議是入侵黎巴嫩,縱容盟友,黎巴嫩的長槍黨,對貝魯特難民營里頭的巴勒斯坦人大開殺戒。這就是為什么阿拉伯人對他的仇恨永遠(yuǎn)難以忘懷,當(dāng)沙龍的死訊傳出,整個阿拉伯世界會狂歡慶賀的原因所在。如果不是美、英、法三國全力回護(hù),沙龍絕對逃不掉國際戰(zhàn)犯法庭的審判。
如此殘酷的罪虐,這樣爭議的人物,卻在沉潛8年之后——2001年, 72歲的他不但重返政壇,而且當(dāng)上了以色列的總理。因為以色列人普遍覺得他并非為自己,而是為了以色列的生存而承擔(dān)罪惡。
或許在沙龍深心里頭,有過激烈的掙扎、沖突,或許甚至是非常強(qiáng)烈的懺悔,因此,2004年,沙龍帶給世人更大的驚奇——他不顧國人反對,宣布以色列撤出加薩走廊,把巴勒斯坦的家園,還給巴勒斯坦人。
剛強(qiáng)的沙龍,以色列的英雄,在晚年,開始領(lǐng)悟到柔軟的力量——上善若水,人類的文明,其實就是不斷趨近于天性里頭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