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勇
鄭州市民王阿姨購買了幾袋牛肉丸,然而回家吃了一袋后卻發(fā)現(xiàn)牛肉丸中竟然含有雞肉和豬肉。對此,商家的解釋是沒有純牛肉的丸子,所謂牛肉丸都是各種肉類混合制成的。工商部門也表示,牛肉丸走的是混合肉標準,在目前的法律中不算違法。
這不由讓筆者想起一個段子:某飛禽館售賣的飛禽肉摻雜使假,被顧客質(zhì)問,你這是飛禽肉嗎?店家回答說,是啊。顧客說不止飛禽肉吧?店家竟回答說,是啊,摻了點馬肉。顧客又問,馬肉太多了吧?店家又回答說,不多,二者的比例是一只麻雀一匹馬。
不言而喻,牛肉丸不只用牛肉,還要混合添加雞肉、豬肉,與飛禽館的經(jīng)營如出一轍。其中道理很簡單,因為市場上的雞肉、豬肉,要遠比牛肉數(shù)量多,并且價格便宜。由此推及,雞肉丸、豬肉丸里,肯定不會添加牛肉。所以這種添加,跟“以次充好”,蒙騙消費者,實在沒有什么兩樣。
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和工商部門對牛肉丸的上述解釋,或許是依循著牛肉丸多年的生產(chǎn)慣性而言的,雖然在目前符合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原則,但卻未免牽強,因為這違背的是生活常識。
又或許,牛肉丸混合雞肉、豬肉不被追究的問題,主要在于消費者以往從沒有對所購牛肉丸的質(zhì)量這么較真,并能夠及時上升到權(quán)益保護的層次。那么現(xiàn)在,這一問題既然被提起,就該引起有關(guān)部門的重視,并要及早出臺法律法規(guī),給予準確、具體的界定,確保消費者購買時物有所值、貨真價實,不會產(chǎn)生被愚弄、被欺騙的感覺。
如果市場和法律法規(guī)確有允許混合標準存在的必要,即確有一部分消費者不喜歡肉類單一的肉丸,而特別需要牛肉、雞肉、豬肉混合,也該明確標注“混合肉丸”標簽,而不是其中哪種肉價高標注為哪種肉丸,同時還必須要標明各類肉量的具體比例。否則,這部分消費者仍會面臨被愚弄、被欺騙的風(fēng)險。
其實退一步說,生產(chǎn)銷售肉丸這么簡單的事,不該出現(xiàn)上述消息中的消費焦慮和困惑。問題在于,現(xiàn)在是商品大流通時代,在某一地約定成俗的食品加工方法,未必被其他地域的消費者所知曉,所以詳盡的說明更顯得重要。如果考慮到我們的食品還要走向國際市場,這套程序更省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