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后勤服務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特點,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國有多樣的飲食文化,西方國家同樣有各種各樣飲食文化。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飲食都是人們生存的關鍵。在人類的發(fā)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在跨文化交流當中,飲食文化占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學習和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不僅僅能夠了解西方飲食文化特點,通過飲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點。同時,也能夠推廣我國飲食文化特點,以及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傳播。在跨文化交流當中往往會存在很多的文化差異,造成交流苦難,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通過飲食文化的溝通和培養(yǎng)能夠有效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適應能力。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yǎng)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最具中國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國的八大菜系:徽菜、粵菜、湘菜、川菜、蘇菜、閩菜、魯菜以及浙菜。每一種菜系都有其獨特的烹飪方法和味覺感受。其中,川菜主要以麻辣為主,其味覺變化多樣,美味無窮;魯菜主要走清香路線,菜品味道較純;閩菜色調美觀多樣,味道清新,烹飪主要以炒、溜、煎為主;粵菜口感鮮嫩爽滑;浙菜口感清香、鮮嫩、脆爽,烹飪方法多樣化,炒、炸、燴、燒、溜、蒸多種方法并用。湘菜則是以辣椒、熏臘為主要原料,用油較多、色調較濃;蘇菜更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味濃但不膩、咸中帶甜;徽菜則是以擅長烹飪山野海味著稱,對于火攻要求較高,講究火功,重色重油,要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同時,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jié)特點,不同的季節(jié)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yī)食結合,將有一定藥用價值的食材做成美味,對于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西方飲食主要以肉食為主,素食為輔。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當中逐漸形成著名的幾大西方國家飲食特點,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每個國家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特點不同擁有不同的飲食文化特點,其中法國菜最為出色,特別講究味、形、色、香之間的巧妙搭配,常用酒進行調味,取材十分廣泛。意大利菜則常用橄欖油和西紅柿進行調味,烹飪過程注重保留食材本來味道。俄羅斯也是一個非常講究飲食的國家,菜的品種多樣,較為喜歡甜、酸、辣、咸等味道。烹飪過程用油較多,口味比較重,對菜色要求較高。德國菜在食材選取方面比較偏好于生鮮,一般用啤酒進行調味,口感以酸咸為主。因此,可以看出西方飲食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且菜系以比較復雜,擁有自身文化傳統(tǒng)。
首先,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yǎng)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tǒng)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yǎng)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yǎng)流失。這樣的烹飪方法會造就中國傳統(tǒng)美食豐富的口感、多樣的色澤、已經變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視的是營養(yǎng)的流失。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食材營養(yǎng)搭配,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yǎng)。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yǎng)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yǎng)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飲食文化對于菜的色、香、味等考慮較少,口感變化單一。總的來說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飲食營養(yǎng),但輕口感、色澤等。
其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請客吃放時,菜的數量越多、質量越好、食材越珍貴,才能體現主人的慷慨與熱情,至于客人能夠吃完這些飯菜確不會考慮。相反,如果飯菜恰好夠吃,主人將被視作為小氣。因此,在傳統(tǒng)中國飯桌上普遍存在鋪張浪費情況。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的民俗民情,我們在飲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進的,特別是中國人的愛面子、講排場這種不好的習慣,但這種不好的習慣似乎是很難改變的。然而,在西方飲食文化當中則十分重視節(jié)儉,在盛大的宴會當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則是陪襯。在平時請客吃飯更是講究夠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飲食文化十分重視節(jié)儉,不講排場。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再有,中西方飲食文化上別一個大區(qū)別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坐在一起吃飯,這樣才能體現團結、友好的用餐氣氛。但是在西方,無論是宴請還是平時一般都采用分餐紙,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這一區(qū)別。在中國文化當中認為共餐制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就餐氛圍,人們通過敬酒等方式,溝通情感、增進友誼,因此,在中國共餐制已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飲食文化則講究分餐制,各自點菜,各自享受,能夠很好的體現節(jié)儉用餐的特點,保證了每餐都吃完,而且還有益于身體健康。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yǎng)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jié)特點,不同的季節(jié)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yī)食結合。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
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yǎng)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tǒng)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yǎng)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yǎng)流失,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yǎng)。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yǎng)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yǎng)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中國飲食文化講究排場,西方飲食文化講究節(jié)約。學習和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不僅僅能夠了解西方飲食文化特點,通過飲食文化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特點,推廣我國飲食文化特點,以及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傳播。
[1]林麗瑞.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消費導刊,2009(09).
[2]龐瑛.從成因方面探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安徽文學,2011(02).
[3]劉巖松.中西方飲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異性[J].經濟研究導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