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剛
作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是中國外經貿事業(yè)的一座豐碑,它傲然聳立在祖國南粵大地已經整整58年了。風風雨雨50多個春秋,惡劣的環(huán)境、僵化的體制,甚至頻繁的動亂,都沒讓廣交會夭折,這一切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先后九次親臨廣交會
廣交會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周恩來可謂關懷備至,殫精竭慮,先后9次親臨廣交會。1956年6月,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兼省外貿局長嚴亦峻,深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缺乏外匯進口緊缺物資,在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兼省長陶鑄的支持下,向外貿部發(fā)出了“建議在廣州舉辦全國出口商品展覽交流會”的電報。在那個西方國家嚴密封鎖我國的年代,首辦新中國大型對外展覽會事關重大,部里同意并即報國務院,周恩來高瞻遠矚,親自批準創(chuàng)辦“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即廣交會前身)。從此,周恩來與廣交會結下了深厚的淵源。有史料可查,建國后,周恩來共來粵27次,其中來廣交會就有9次。早期廣交會的場館建設、接待工作、貨源保證、合同履行、安全保衛(wèi)等等,無一不體現著總理的親切關懷。1958年,周恩來曾三臨廣交會。1958年4月27—29日,周恩來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主要研究我國工業(yè)建設問題,會議期間抽空第一次視察廣交會。同年9月和11月,周恩來又在陪同越南和朝鮮領導人來廣州訪問時視察廣交會??偫碓谌绽砣f機中多次親臨廣交會指導工作,為廣交會順利舉行保駕護航,為我國的外貿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廣交會做好后勤保障,力推廣州賓館的建設
自廣交會批準創(chuàng)立起,周恩來一直心系廣交會,致力于做好廣交會的后勤保障工作。他不僅親自給交易會命名、確定會址,制定交易會的方針政策和任務,為了確保廣交會如期舉行,還幫助會址所在地的廣州市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特別是在廣州賓館的建設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我國對外交往的發(fā)展及廣交會的成功舉辦,當時幾乎成為全國惟一對外窗口的廣州,賓館奇缺,一年兩屆的廣交會期間,住房十分緊張,有的外賓下飛機后要在機場等候數小時才能安排上住所,市內的所有大小賓館滿員之后,還不得不安排外賓到佛山、從化等地去住宿,外賓感到諸多不便,意見很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廣州市委向廣東省委、中南局建議興建一座接待外賓的賓館,計劃自籌一半錢,請中央出一半錢。1965年底,陶鑄向周恩來匯報,周恩來收到匯報請示件后,便與陳毅、李富春副總理商量,同意廣州興建一座有500個房間、1000個床位的大賓館,決定錢全部由中央出,并撥???00萬元。消息傳到廣州之后,省市領導無不深受鼓舞,立即成立賓館籌建工作組,討論設計方案,陶鑄和賀龍還對廣州賓館設計方面提出了不少好意見。大家一致認為,中國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高樓,要比帝國主義在中國建的上海國際飯店高,層次要多。最后通過的設計方案是樓高27層(當時全國最高樓上海國際大廈才24層),總高度比上海國際大廈高出3米多。地點定在廣州海珠廣場,取名為“廣州賓館”。這一設計方案上報總理后,總理立即審閱同意施工,并指出賓館還要具備一流裝修、一流服務等。
在賓館建設過程中,適逢“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泛濫,廣州市委領導已經“靠邊站”,不明真相的造反派聽說賓館用于接待外賓,就給此項工程加上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并說廣州賓館的建設是搞“封資修”,為被打倒的賀龍、陶鑄“立碑”,為資產階級服務等。當時賓館已經建到24層了,“造反派”集結到賓館建設工地,阻止施工,不讓賓館再往上建了,面對當時的形勢,建筑工人只好向支左的廣東省軍區(qū)政委陳德反映,要他報告中央和總理。周恩來接到報告后,立即與有關部門的領導商量,認為這是全國計劃會議定的項目,應按原計劃進行。并用總理的名義批復下來,才使這項工程免于夭折。1968年4月12日,廣州賓館落成開業(yè),由此廣交會住房緊張的情況大大緩解。
為做好廣交會的后勤保障工作,周恩來還做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工作,如批示撥出外匯,給廣交會的管理部門購買小汽車和通信器材等。1962年,為確保廣交會的安全,解決廣州警力不足的問題,周恩來在廣州市市長曾生要求增加警力的請示報告上,批示給市公安局增加2000人編制,這在當時壓縮機構、精簡編制的大環(huán)境下,無疑體現了總理對廣交會的特別眷顧和殷切關懷。
排除干擾,護航廣交會
1967年的廣州,夏天來得異常的早。剛進入4月,天氣就有點悶熱燥人。來自各地的紅衛(wèi)兵和造反派云集羊城,摩拳擦掌,把眼睛盯在了即將舉行的春季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爭著要在砸爛“廣交會”上一顯身手。在他們看來,交易會展出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許多工藝品,如描繪山水風景、花鳥蟲草、古裝人物、古代仕女等的雕刻、刺繡、陶瓷,都是屬于“封、資、修”的東西,是他們打著燈籠四處難尋的“四舊”。
廣州海珠廣場上,來自各地的數千紅衛(wèi)兵高呼“砸爛廣交會”等口號,要沖進陳列館“破四舊”,還有人揚言要燒毀外貿工藝品倉庫。4月15日春交會開幕在即,軍管會一時也無法控制局面,立即給周恩來發(fā)去了特急電報。局勢危厄,廣交會告急!它正面臨著自誕生以來最嚴峻的生死考驗!周恩來得悉后,于14日凌晨飛到廣州,臨行前于6時匆忙寫了一封信給毛澤東、林彪。這封現存于中央檔案館的信件,其內容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周恩來當年離京的艱難。到達廣州后,總理不顧連日來的勞累,一下飛機就聽取匯報,晚上檢查廣交會展館,重點是工藝館,當晚還在中山紀念堂向各派群眾作了3個小時的重要報告,他對群眾說:“這個交易會設在廣州,許多外國商人和僑商都要來,港澳的人也要進來。他們有一部分人不是為了來進行貿易的,而是要到廣州來看看我們中國南方最大的門戶,看看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形勢,看看生產的情況。從一個廣州也就反映了中國的情形。所以,明天開幕的交易會,應該看成是一個新的戰(zhàn)役,希望保證把這個交易會開好。”緊接著總理又在三個晚上強忍病痛,通宵達旦地做兩派群眾組織代表的工作,不停地開會。當時跟隨在周恩來身邊的保健醫(yī)生張佐良回憶說:“就這樣,他(周恩來)上午下午連著晚上,先干部后群眾不停地開會,倒把我們這些年輕人搞得天昏地暗,暈頭轉向。”在周恩來的坐鎮(zhèn)下,紅衛(wèi)兵的情緒稍緩,第21屆廣交會得以如期舉行。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廣交會能堅持下來,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如果沒有周恩來力挽狂瀾,扶危救難,廣交會當時的命運不堪設想。endprint
重視廣交會出口商品的質量,推動外貿發(fā)展
周恩來非常重視出口商品的質量問題,他多次強調中方在廣交會上的出口商品必須遵循“重質先于重量”的原則。在他的指示下,第七屆廣交會首次設立了品質規(guī)格研究小組。品質規(guī)格研究小組主要由外貿部商品檢驗局、商業(yè)部、輕工業(yè)部、化工部、紡織工業(yè)部派員組成,主要任務是對某些重點商品的品質、規(guī)格和包裝條款進行研究并提出解決辦法。與此同時,這屆廣交會還專門舉辦了小型出口商品質量展覽會,列舉我國出口商品在品質、規(guī)格、包裝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事例和問題,以實物和具體例子教育干部,要求一旦發(fā)現商品的品質、規(guī)格或者包裝有問題,就必須及時和供貨部門或生產部門取得聯(lián)系,并解決問題。大會還建議下屆繼續(xù)舉辦質量展覽會,廣泛搜集好壞對比材料,必要時可將一些有參考作用的外國樣品同時展出,以對照比較,促進工作的改進和商品質量的提高。應該說,這些措施表明廣交會已經有了基本的質量意識。然而,第31屆廣交會前夕反映出來的問題,再次讓周恩來看到了質量問題仍然需要狠抓落實。
1972年4月7日,周恩來在閱覽廣交會出口產品質量綜合簡報時,了解到外國用戶投訴我國出口商品中有掉顏色的襯衣、變形的布料、斷刃的甘蔗刀、破裂的拖拉機缸底等影響出口的產品時,就對廣交會工作作出批示:產品的質量,無論如何都要搞好,質量不好,寧可就不要出口,要出口,就要保證質量。4月9日深夜,周恩來在廣州軍區(qū)接見了來參加廣交會的各交易團和各省市負責人,在座談會上,他嚴肅地指出:“質量問題關系到國家形象,出現這些質量問題,怎么向國家和人民交代?為什么國外能搞,我們搞不了?過去能搞的,現在搞不出來?我對此非常難過?!痹谡劦匠隹诠揞^的質量問題時說:“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就是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不好。要遵守好的規(guī)章制度和好的工藝流程?!敝芏鱽磉€批判了極“左”思潮對企業(yè)管理、產品質量帶來的惡劣影響。他還表示,各省市對質量問題都要負責。當天距廣交會開幕僅有5天,他仍要求對展品質量進行全面檢查,產品不好的要撤展。周恩來說,我們的外貿剛有點發(fā)展,不能驕傲,我們的進步是有限的,頭腦要冷靜些。
周恩來親自掛帥抓出口商品的質量問題,并要求中方貿易代表團配備高素質人才,抓緊對外按時、按質、按量交貨。周恩來對廣交會商品質量的重視,顯然不只是為了實現出口創(chuàng)匯,更主要的是為了展現中國重品質的良好形象,宣傳社會主義建設的顯著成果。
廣交會是國家尚未改革開放的年代對外經濟的一扇窗口,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對外宣傳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周恩來為廣交會付出了大量心血,從廣交會可行性考量到選址、后勤保障、硬件建設、排除干擾,從軟環(huán)境建設到擴展國際影響力,等等,所有這些,為廣交會贏得了贊譽和難得的發(fā)展機遇。
(責任編輯:巫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