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
在《錢夢龍與導讀藝術(shù)》一書中,錢先生指出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肢解作品,整體閱讀的意識不強,能力不高。筆者任教的2014屆高三十班學生在古代詩歌欣賞訓練中暴露了同樣的問題。我們認為,進行古代詩詞欣賞訓練需要強化語境意識,提高整體把握作品的能力。這是推行大語文觀教育、語文大閱讀觀教育的必然要求。
王建平先生在《語言交際中的藝術(shù)》指出,“語境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所依賴的各種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主觀因素”。關于“上下文”,人們稱之為內(nèi)部語境,而“不表現(xiàn)為言辭的主觀因素”是指外部語境。一般來說,外部語境既指社會性質(zhì)、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因素,也指作者的思想、職業(yè)、處境、心情等因素。欣賞古代詩詞,需要很好地把握作品的內(nèi)部語境和外部語境。
本文嘗試通過分析學生答題情況,說明把握語境在欣賞古代詩歌中的重要性。
例1.閱讀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回答問題:“詩歌表現(xiàn)了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是哪一個節(jié)日?”
《望月懷遠》表現(xiàn)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秋節(jié),41個學生中10人答錯,10人中6人的答案為“情人節(jié)”。
推斷彼時為中秋節(jié),可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從氣象學結(jié)論看,四季都有露水,但秋季露水更多。二十四節(jié)氣中有秋季的“白露”和“寒露”,這于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秋季露水多。“白露”標志著天氣由炎熱轉(zhuǎn)向涼爽,早晨的露珠晶瑩閃光;而到了“寒露”時節(jié),天氣由涼爽走向寒冷,露珠已是寒光四射?!锻聭堰h》有“披衣覺露滋”一句,讀者根據(jù)主人公“披衣”且較長時間逗留戶外的行為,可推知天氣已涼而未冷,從而判斷時令為“白露”前后日子。其二,懷遠時“光滿”之景讓主人公產(chǎn)生了掬月贈遠的沖動,而讀者可根據(jù)青光滿屋、月華如練情景推斷其時為月圓的十五日。其三,我國從周代開始就有了“祭月”習俗,到唐代中秋賞月風俗已經(jīng)十分盛行,“天涯共此時”所描述的就是中秋節(jié)。
學生誤“中秋節(jié)”為“情人節(jié)”的情況,一方面說明了處于轉(zhuǎn)型期的我國社會傳統(tǒng)習俗日漸式微,而舶來品“情人節(jié)”倒是深入年青人之心。另一方面反映了學生缺少整體閱讀能力,班級6個學生或許見到“情人怨遙夜”一句和“情人”一詞,就輕易地下結(jié)論了。
整體閱讀觀要求讀者在閱讀作品時首先建立指向全文、指向主題的“感覺系統(tǒng)”,而不是“詞匯系統(tǒng)”,因為沒有主題和情感統(tǒng)帥的詞匯,如同缺少紅線而散落一地的銅錢。之所以產(chǎn)生“情人節(jié)”的錯誤,是因為學生沒有能夠細細探究作品中思婦形象,欣賞中讓“情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這是肢解作品的典型錯誤。
例2.閱讀鄭獬的《道旁稚子》,回答問題:“詩歌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稚子形象?”
《道旁稚子》中“稚子”是一個瘦弱、饑寒交迫的兒童。40個學生中12人認為“稚子”是“快樂少年”。
《道旁稚子》提供了足量信息幫助讀者建構(gòu)“稚子”形象。在作者眼中,“稚子”身無“寸縷”而“赤立”于“床下”,“怕寒”、“苦饑”而“床下啼”?!安蝗瑛D鶩肥”的“稚子”是一個受凍挨餓、瘦弱不堪的童子形象。同時,詩歌運用對比手法十分精彩,“官家桑柘連四海”、“鳧鶩”和“百鳥”兩種情形與“稚子”的悲慘遭遇形成極大的反差,表現(xiàn)了作者對“稚子”的無限同情,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公平社會的極大控訴。
閱讀此詩歌時,有的學生眼里只有尾聯(lián)“羨爾百鳥有毛羽,冰雪滿山猶解飛”,武斷盼望像鳥兒一樣在滿山冰雪之際自由飛翔的“稚子”充滿了快樂。如果欣賞時只盯住局部,割裂尾聯(lián)與整個作品的有機聯(lián)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出錯實屬正常。
欣賞古代詩歌,要求讀者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具有強烈的上下文意識,充分利用語境,從而進入欣賞古代詩歌的佳境。
例3.閱讀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回答問題:“清代詩歌批評家沈德潛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斷評論此詩。請你結(jié)合作品進行分析?!?/p>
《江南逢李龜年》寫“落花時節(jié)”,說明了季節(jié)特點,表明朋友別離多年再相逢的日子是暮春。但是,于“正是江南好風景”中特別點出令人易生傷感的“落花”,正是作者感情寄寓之所在,此舉深深地流露了作者年老病弱飄零、國家動蕩衰微的無限感喟。
對于題目要求學生分析《江南逢李龜年》背后的未斷之案,雖則命題者通過注釋增加“晚年”、“安史之亂”等內(nèi)容予以暗示,但是很多學生還是感覺無從下手,考試得分普遍不高。注釋增加“晚年”、“安史之亂”等內(nèi)容,是命題者提醒學生注意作品外部語境,使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欣賞作品。“落花時節(jié)”的表層在于暮春時節(jié)特點,而深層在于個人飄零、國家衰微的感喟。
在回答古代詩歌欣賞題目時,也許考慮到語文閱卷使用“采點給分”方法,有的學生就盡最大可能多答幾個方面。于是,古代詩歌欣賞答題中出現(xiàn)了較為普遍的堆砌術(shù)語的不良現(xiàn)象,有的甚至可無中生有、強加給作品。我們認為,堆砌名詞術(shù)語、沒有結(jié)合作品內(nèi)容進行具體分析的答題情況,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沒有結(jié)合語境進行欣賞而造成的。
例4.閱讀吳偉業(yè)的《登縹緲峰》,回答問題:“這首詩的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作者的情感,41個學生中27人在答題卷上寫下了“痛恨李自成,對清統(tǒng)治者也沒有好感”之類的話。這種回答只是機械照搬了作品后面所附的注釋,沒能夠整體上把握作品昔盛今衰的主題,沒有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進行深入一步的挖掘,以至于先入為主,生搬硬套而出現(xiàn)錯誤。
附錄(本文涉及的古代詩歌欣賞試題):
1.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重慶一中2014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⑴詩歌表現(xiàn)了一個傳統(tǒng)佳節(jié),是哪一個節(jié)日?(2分)
【參考答案】中秋節(jié)。
⑵尾聯(lián)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5分)
【參考答案】①擬物。思念情人而不得見,主人公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把月贈給遠人的想法,于是月光成了可以用手捧的東西,相思之情表現(xiàn)得具體感人。②蘊藉含蓄。主人公發(fā)現(xiàn)月光雖美卻不能捧起送給情人,就想到回屋睡覺,期待夢中與心上人相會。③作品刻畫了一個飽含深情思念心上人、相思無以傳遞而無奈的人物形象。
2.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浙江省五校2014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
道旁稚子
(宋)鄭獬
稚兒怕寒床下啼,兩骭赤立仍苦饑。天之生汝豈為累,使汝不如鳧鶩肥?
官家桑柘連四海,豈無寸縷為汝衣?羨爾百鳥有毛羽,冰雪滿山猶解飛!
⑴詩歌刻畫了一個怎樣的“稚子”形象?詩人刻畫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3分)
【參考答案】稚子形象:瘦弱、饑寒交迫。手法: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
⑵這首詩蘊含了詩人哪些思想感情?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詩歌體現(xiàn)了詩人對饑寒交迫的稚兒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豈為累,使汝不如鳧鶩肥”一句體現(xiàn)了詩人對稚子的深深憐惜;體現(xiàn)了對統(tǒng)治階層的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連四海,豈無寸縷為汝衣”一句是對統(tǒng)治階層只知掠奪、罔顧百姓生死行徑的控訴。
3.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浦江三中2014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注】此詩是杜甫晚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絕唱。當時,杜甫漂泊到長沙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
⑴詩人與朋友李龜年重逢的季節(jié)是_____(春天)。(2分)
【參考答案】暮春(晚春)
⑵清代詩歌批評家沈德潛以“含意未申,有案未斷”評論此詩。請你結(jié)合作品進行分析。(8分)
【參考答案】詩歌前兩句追憶昔日同李龜年的頻繁接觸,流露了詩人眷懷開元盛世的無限深情。后兩句寫朋友的重逢,特別點出了“落花時節(jié)”,蘊藏了多重含意。①指出了朋友相逢的時間,在暮春時節(jié)。②概括了世運的衰頹和社會的動亂,昔盛今衰,時代滄桑,詩人為之深沉慨嘆。③暗喻了詩人的人生巨變。當時詩人衰病漂泊,有著無限的悲哀。“落花時節(jié)”是即景書事,但是別有寓托。
4.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回答問題。(兗州一中2013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登縹緲峰
(清)吳偉業(yè)
絕頂江湖放眼明,飄然如欲御風行。最高尚有魚龍氣,半嶺全無鳥雀聲。
芳草青蕪迷遠近,夕陽金碧變陰晴。夫差霸業(yè)銷沉盡,楓葉蘆花釣艇橫。
⑴第二聯(lián)寫景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第二聯(lián)寫景用了側(cè)面描寫(襯托)的手法。到了山頂,還有太湖的水汽,極言太湖之廣。到了山半腰就沒有了鳥雀之聲,極言縹緲峰之高。
⑵這首詩的尾聯(lián)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這首詩的尾聯(lián)表面是慨嘆吳王夫差的霸業(yè)消沉完了,只剩下楓葉荻花和釣船了,實際上抒發(fā)的是吊古傷今的感慨,借對吳王夫差的慨嘆,抒發(fā)對明王朝滅亡的感慨。
(作者單位:浦江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