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雯
老舍茶館素有京城文化名片之稱,也有人把它稱為中國民俗博物館。老舍茶館之所以有今天的江湖地位,與現(xiàn)在的女老板尹智君和父親尹盛喜所堅守的文化定位密不可分。
作為山東齊河人的尹智君,一直稱老舍茶館的傳奇從頭到腳透著的齊魯文化的根兒,她說沒有山東人的實誠,也不會有老舍茶館的江湖地位。如今,她依然在探索老舍茶館應該是什么味。
嫩肩膀挑起一副重擔子
2003年6月,茶館創(chuàng)始人尹盛喜去世前三天,躺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一張字條:“讓尹智君接受大碗茶公司、老舍茶館。”
彼時非典肆虐,北京城里人心惶惶,老舍茶館已近3個月沒有營業(yè),損失接近200萬元。而且大部分員工歇業(yè)在家,茶館賬面上只剩下區(qū)區(qū)兩萬塊錢,連著三個月沒發(fā)工資。
“父親給我留下的不是錢,而是一副沉重的擔子?!弊鳛楦赣H的小女兒,尹智君畢業(yè)于旅游飯店管理專業(yè),1993年從中國大飯店調入老舍茶館,她說在合資企業(yè)做五六年才能獲得一個發(fā)展空間,來到老舍茶館時間也許會縮短,但不少人卻帶著有色眼光看她,“因為是父親的女兒,大家用異樣的眼光看你,就覺得是家族企業(yè)、裙帶關系,你是來摘桃子的”。
事實上,父親留給尹智君的是件別人穿過的舊旗袍,外加一個演員的電話本,她每天一邊穿著“黃顏色、黑邊,難看極了”的旗袍站在茶館三樓做服務員,還負責與一些演員進行聯(lián)絡?!案赣H從沒說過應該怎么做,摔了跟頭磕得頭破血流,也都是你自己的事?!?/p>
11年過去了,尹智君從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變成了老舍茶館里的尹經理。對此,尹智君說當整個茶館壓到身上的時候,她想的最多的是“父親寫的是接受,不是接手,有強迫的意思”。
盡管是“強迫”, 尹智君依然得考慮茶館扭虧為盈的事。“既然是茶館,第一想到的當然是茶葉?!?/p>
尹智君說當初老舍茶館影響力還沒這么大,只從北京的一些茶葉公司進茶葉,后來隨著企業(yè)不斷擴大和影響力的增加,對茶品的要求也高了起來,便想著去原產地找好茶。于是,她跑到茶葉產區(qū)去尋茶,最終找到了沒有污染的無名新秀浙江新昌大佛龍井茶。
“對于非典時期不能正常營業(yè)的老舍茶館,推銷茶葉顯然是個好辦法?!闭f起當初,尹智君笑了。當初她卻沒有笑,只有急。急的她帶著整個團隊給舊客戶翻來覆去地打電話、發(fā)短信,“最終依靠信譽和影響力,一個月賣出了20多萬元的大佛龍井?!?/p>
后來連戰(zhàn)訪問大陸,一下子讓尹智君找到了推銷茶葉的突破口。
之前,所有名人政要到老舍茶館里來,差不多都是“坐下了才知道”。連戰(zhàn)要來,新聞聯(lián)播已經提前告知了。因此,尹智君借機將60萬元大佛龍井茶送到各星級賓館推廣。她說生意都會有節(jié)點,抓準了節(jié)點也就有了發(fā)展機遇。
2005年4月28日,大佛龍井端到來老舍茶館喝茶的連戰(zhàn)面前,期間還穿插有老北京特色的大碗蓋茶“茉莉花茶”?!澳切┨?,記者們一直問連戰(zhàn)喝的什么茶,大佛龍井也就一下子出名了?!?/p>
老舍茶館借此扭虧為盈,尹智君卻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因為大碗茶攤,曾對父親生出“恨”
有個場景縈繞許多人的腦際:高高的前門樓,灰磚城墻旁,茶攤毗連,大碗盛滿黃色茶水,不時有行人飲茶小憩,更有扎堆車夫袒胸露懷,仰脖豪飲……再配以一京腔京調的京韻大鼓,可謂一幅京味十足的飲茶風情圖。
尹智君說,那情景正是老舍茶館的前身。
1979年,尹盛喜辭職創(chuàng)業(yè),1個爐灶,6把水壺,100個粗瓷碗,20來個待業(yè)青年,那是他的全部家當?!熬褪乔伴T十字路口擺的一個大碗茶攤,當時叫青年茶社?!?/p>
尹智君說當時賣的是最便宜的茉莉花茶湯,木桌與條凳擺在露天,服務員一手拿長把舀子,一手端藍邊大碗高聲叫喊。這讓老藝術家閻肅有感而發(fā),寫下了著名的《前門情思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兒,飽含著淚花……”
那年底,青年茶社盈利11萬元,年輕員工月底還有獎金發(fā)。對此,尹智君卻稱不喜歡那時的父親,甚至用了一個“恨”字來解釋。“父親賣大碗茶時我正上小學,每次填表寫父親的職業(yè)都不好意思,別人的父母都是干部、老師、工人,我爸卻是個賣大碗茶的。那會兒還跟著奶奶住,和我們家就隔一條胡同,我卻天天不回家?!?/p>
自從辦起大碗茶攤,父親基本沒了家的概念,父女倆一個月見不一次是常事。后來海南、深圳有了分公司,每到過節(jié)父親都去外地陪員工,差不多十幾年沒在家過過春節(jié)?!耙簿蜕觥薜母杏X,覺得他應該是一普通父親,哪怕是個修自行車或賣菜的,只要能得到父愛,心里就滿足。”
這股恨意直至進入老舍茶館,尹智君說才得以改變。
2003年非典過后,尹智君重操父親的舊業(yè),在老舍茶館門口重新擺開了茶攤,布幌子上寫著三個字:“老二分”。二十余年后,老舍茶館大碗茶依舊售價二分錢?!按藭r,我的思想發(fā)生驟變,感覺‘老二分是一種精神,什么都可以變,但精神得堅守?!?/p>
商業(yè)怎樣與文化聯(lián)姻
事實上,面對咖啡文化的沖擊,茶館作為茶文化的載體正在不斷受到沖擊。
有調查顯示,如今北京茶藝館近千家,經營狀況是“三三制”:1/3虧損、1/3微利,1/3經營正常。此種情況下,老舍茶館卻成了“文化名片”。
“‘京味兒是老舍茶館成功的要素?!币蔷f這與老舍茶館的靈魂人物,父親尹盛喜關系密切?!案赣H非常喜歡民族文化,從小喜歡琴棋書畫和吹拉彈唱,所以茶館注意對文化之根的培養(yǎng)?!?/p>
1988年,尹盛喜創(chuàng)辦的青年茶社更名為老舍茶館。重新開張那天,老舍夫人胡潔青和兒子舒乙都去了,胡潔青說:“開茶館挺好,就是別過兩天變成賣襖、賣褲子的百貨了?!?/p>
事實上,正是賣百貨養(yǎng)活了一直賠錢的老舍茶館。
彼時,正是北京迪斯科、霹靂舞、卡拉OK盛行時,許多著名老藝人、老演員多年沒有演出機會,賦閑在家。老舍茶館的老員工王建輝告訴記者,首次去天津邀請馬三立來京演出時,馬老先生“胳膊上套著紅袖標,正在天津街道上看自行車呢”。
之后,700多平米的老舍茶館,便成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舞臺。侯寶林、馬季、姜昆、梅葆玖等都曾來此演出,但王建輝說老舍茶館盈利之前,所有曲藝演出全部是虧損經營,一直“在用百貨銷售的利潤補貼傳統(tǒng)演藝事業(yè)”。
尹智君說茶館當年生意不好時,有次演出演員30多人,看節(jié)目的人才11個。“我就坐在演出大廳里,感覺渾身上下打冷顫?!?/p>
隨著后來老舍茶館的盈利,尹智君說問題也漸漸出來了,有客人說節(jié)目太土,應該有些變化,甚至有南方人說這根本不能叫茶館,茶館得有小橋流水,得有平臺樓閣,“這樣的京味雜燴,至多是討巧外國人和社會不同人員的集散地?!币虼?,尹智君后來花大力氣對老舍茶館進行了改造,不過3600平米的地方,囊括了老北京野茶館、書茶館、清音桌茶館、餐茶館、清茶館和大茶館六種茶館樣式。縮短節(jié)目表演時間的同時,她讓部分鼓書使用伴奏帶,配上現(xiàn)代歌舞表演,不但保留了原有風味,還使藝術形式有了變化。
改變就是力量?!昂髞聿粩噙f增的經濟效益,證明我們的一些改變是對的?!?/p>
尹智君說一手牽文化,一手牽商業(yè),這成了老舍茶館的發(fā)展方向。當然,作為老舍茶館新的掌門人,尹智君的故事還沒完,但每一個華燈初上的時刻,古香古色、高懸宮燈的老舍茶館,總會讓人突然萌生出一個想法:“再過十年、二十年,老舍茶館還是這樣一種味道嗎?”
對此,尹智君面含微笑不作答,只說:“十年、二十年之后,還是得你自己來品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