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文鋒(福建省安溪縣水利局)
垅頭水庫位于安溪縣城廂鎮(zhèn)墩坂村,屬晉江西溪英溪支流,水庫大壩工程于1955年9月動工興建,1959年10月建成。水庫壩址以上流域面積0.84 km2,總庫容34.40萬m3。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養(yǎng)殖等綜合效益的?。?)型水庫。大壩壩型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為10.50m,壩頂長137.00m,壩頂寬9.00m。
2012年4月,經安溪縣水利局組織的有關專家鑒定,垅頭水庫大壩為三類壩,壩體存在滲漏問題。根據(jù)鉆孔注水試驗及室內滲透試驗統(tǒng)計成果分析,壩體填筑土具弱~中透水性,其滲漏部位主要集中在壩體中部標高19.50~25.00m處,結合現(xiàn)場勘查資料,迎水坡混凝土面板局部破損,背水坡中部過壩渠道高程以下大面積濕坡,有多處集中滲水,且隨水位升高而增大,需進行壩體防滲處理。
2.2.1 歷史原因
工程建設時期處于“大躍進”階段,工程建設存在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施工階段停停續(xù)續(xù),造成了一些工程質量問題,工程建設嚴重存在先天不足。
2.2.2 地質原因
填筑土室內垂直滲透試驗和水平滲透試驗顯示,垂直滲透系數(shù)為3.66×10-5 cm/s~3.02×10-4 cm/s,平均值為K=9.15×10-5cm/s;水平滲透系數(shù)為 3.65×10-5 cm/s~5.12×10-4cm/s,平均值為K=1.77×10-4cm/s。同時在現(xiàn)場對壩身填筑土進行注水試驗,壓水試驗在弱風化巖進行,結果表明:填筑土滲透系數(shù)為2.18×10-5~5.39×10-4 cm/s,滲透系數(shù)算術平均值為K=5.77×10-5cm/s;殘積砂質粘性土滲透系數(shù)為3.62×10-5~5.09×10-5cm/s,滲透系數(shù)算術平均值為K=5.09×10-5cm/s;強風化英安質晶屑凝灰熔巖滲透系數(shù)為3.15×10-4~5.78×10-4cm/s,滲透系數(shù)平均值為K=4.83×10-4cm/s;弱風化英安質晶屑凝灰熔巖呂榮值2.70~3.15 Lu,平均值為2.92 Lu,呂榮值<10 Lu。上述試驗表明填筑土屬弱~中等透水層,滲透系數(shù)低于規(guī)范的規(guī)定。
壩體填筑土為粉砂質粘性土,為可塑狀,干密度ρd值為1.50~1.71 g/cm3,為室內擊實試驗(輕型)成果值的90.90%~100%,壓實度大部分偏低,低于規(guī)范要求。
2.2.3 滲流原因
垅頭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滲流計算采用的滲透系數(shù)是根據(jù)大壩鉆探的試驗值選用的,滲透系數(shù)為3.95×10-4cm/s。計算斷面選用大壩最大斷面進行計算,按水電部天津勘測設計院編寫的“土壩滲流計算程序”計算。
通過土壩滲流的分析,土壩段實際的水力坡降在2.36×10-1~2.76×10-1之間,均小于計算的[J允]=0.66,能夠滿足設計要求;但從現(xiàn)場檢查及日常管理情況來看,大壩背水坡中部過壩渠道高程以下大面積濕坡,有多處集中滲水,且隨水位升高而增大;大壩周圍存在白蟻活動的痕跡,形成滲水通道,實際滲流量遠比計算值大,在造成水資源損失同時,不利于大壩安全。
針對垅頭水庫大壩存在的問題,根據(jù)大壩滲漏原因分析,并結合以往類似工程的實踐經驗,大壩防滲處理初始擬定兩種方案:
方案一:死水位以下部位采用高壓旋噴樁、以上上游面鋪設土工膜防滲
壩體迎水坡死水位以上水庫水位經常降落(高程23.40m以上),采用復合土工膜防滲,并在復合土工膜面設濾層及護面結構;壩體死水位以下(高程23.40m以下),采用垂直防滲墻進行防滲,垂直防滲采用單管高壓旋噴樁固結填料形成防滲體。
垂直防滲墻:高壓旋噴樁樁徑為600mm,孔距500mm,按單排布孔,孔深應穿過所有填土料層至基礎面以下0.50m。平均孔深為2.90m,旋噴樁總長度270m。
上游坡上部防滲及護面結構:上游壩坡上部(高程22.40m以上)防滲采用復合土工膜防滲,拆除現(xiàn)有壩坡塊石護面結構,平整壓實壩坡,然后鋪設復合土工膜(600 g/m2)。護面結構為干砌塊石,先在復合土工膜上鋪砂、碎石各100mm厚,壓實作為墊層,再在碎石墊層上鋪干砌塊石250mm厚,以防止水位驟降和風浪淘刷及水庫漂浮物的撞擊破壞。方案一工程投資71.02萬元。
方案二:全壩段高壓單管旋噴樁防滲結合巖基帷幕灌漿防滲
地基灌漿帷幕頂部與壩體連接,底部深入相對不透水巖層一定深度,以阻止或減少地基中地下水的滲透;與位于其下游的排水系統(tǒng)共同作用,還可降低滲透水流對壩體的揚壓力。
高壓旋噴樁是高壓噴射注漿法地基處理中的一種,就是利用鉆機、注漿管、高壓泥漿泵等裝置,把水泥漿液形成高速噴射流束噴入土體,借助液體的沖擊力切削土層,同時鉆桿使土體與水泥漿充分攪拌混合凝固,形成樁柱或板墻狀的凝結體,用以提高地基防滲或承載能力的施工技術。旋噴樁的特點是:可提高地基的抗剪強度;能利用小直徑鉆孔旋噴成大直徑固結體;施工特點是噪聲低,振動小;可用于任何軟弱土層,并可控制加固范圍;設備較簡單、輕便,機械化程度高,更人性化。
此方案沿壩軸線全壩段采用單管高壓旋噴樁,樁徑為600mm,孔距500mm,按單排布孔,旋噴樁頂高程30.50m,樁底高程應穿過所有填料層至基礎面以下0.50m,河床部分最大孔深為11.00m,旋噴樁總長度3407.00m。該方案投資98.64萬元。
方案一防滲效果能滿足要求,造價適中,但對土工膜的整體性要求較高,壩坡較陡,死水位處沒有平臺,施工機械進場比較困難;方案二防滲效果好,耐久性強,可靠性高,但造價比較高;由于壩體填筑質量不均勻,方案二對大壩防滲處理的質量更有保證。綜合考慮投資、工藝、質量、使用年限及壩體實際滲漏情況,推薦方案二為壩體防滲加固方案。
工程施工安排在枯水期,工期5個月。本次防滲加固工程需要天然建筑材料主要為條石塊、土料及砂粗骨料。原料來源:石料場:工程區(qū)一定范圍內沒有可供開采利用的石料場分布,附近有簡易公路通至大壩區(qū),運輸較方便;砂礫石料場:工程區(qū)一定范圍內沒有可供開采利用的天然砂礫石料場分布,工程建設所需的混凝土粗、細骨料建議外購;土料場:位于水庫大壩右岸,距大壩500m,分布于山丘表部及低緩的坡腳,土料為坡積粘性土,含砂量約15%,以粘性土為主,有用儲量約0.50萬m3,開采及運輸方便。
按照設計,在壩頂軸線上設置兩排布孔。第一排布孔,孔距500mm,樁徑600m,軸線總長123.50m;高壓旋噴樁底部高程12.00m,頂部高程30.30m,孔深穿過填料層至基礎面以下0.50m,最大孔深18.30m。第一排高壓旋噴樁總長3407.00m。第二排布孔,孔距500mm,樁徑600mm,軸線總長70.00m;高壓旋噴樁底部高程12.00m,頂部高程18.30m,最大孔深6.30m。第二排高壓旋噴樁總長849.30m。
施工具體操作過程:壩體防滲體高壓旋噴樁施工采用100型地質鉆機造孔,灌漿采用中壓灌漿,灌漿壓力≥25MPa,注漿的主要材料為水泥,采用標號42.5及以上的普通硅酸鹽水泥,通過單管高壓旋噴樁固結填料形成的防滲體,達到大壩壩體防滲的效果。鉆孔至設計高程后,即將旋噴管插至孔底,邊噴漿邊旋轉提升,形成由水泥、砂或土形成的固結樁體。
考慮到施工對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且主要發(fā)生在施工期,應做到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廢水的排放,避免下游水質遭受污染;注意施工人員勞動保護工作;工程完工后,及時清理施工跡地,盡快開展復土、平整、植被恢復工作;做好棄渣場的坡面平整、壓實,及時種草植樹,減少水土流失。
目前大壩防滲加固方法較多,各類方案各有其特點和適用條件。在垅頭水庫大壩防滲加固中根據(jù)其存在的問題初步擬定兩種解決方案,雖然方案一較方案二經濟,但考慮到工程質量及施工難度等方面,方案二較優(yōu),推薦采用方案二。垅頭水庫防滲加固的施工方案選擇與普通工程有所差別,此現(xiàn)象可供類似工程借鑒,便于方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