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姍
(東北師范大學 古籍整理研究所,吉林 長春130024)
蕭觀音,是遼朝道宗的宣懿皇后,據《遼史·后妃傳》記載,其為“欽哀皇后弟樞密使惠之女”,不僅“姿容冠絕”,且對詩詞曲藝尤為精通,有“工詩”之才?!吧普務摗W灾聘柙~,尤善琵琶”。[1](P1205)更重要的是,她有皇后之德,撫育太子之功,足為當朝所稱道。然而這樣一位才學出眾、德行昭然的皇后,人生結局卻異常冤屈悲恨,令后世唏噓。遼朝正史《遼史》對其記載僅寥寥數語,她的大部分人生事跡與文學作品都被記載于王鼎的《焚椒錄》之中。
王鼎,《焚椒錄》的作者,字虛中,涿州人。史書記載其自幼好學,博經通史,為人剛正不阿,“人有過,必面詆之”。[1](P1453)王鼎于遼道宗清寧五年擢進士第,后累遷為翰林學士,壽隆初,又升觀書殿學士。王鼎原本一路仕途坦順,然其后卻因“醉與客忤,怨上不知己”而惹怒道宗,[1](P1453)被杖黥罷官,流放鎮(zhèn)州。數年后,其又因“誰知天雨露,獨不到孤寒”之句博得道宗憐之而復職,[1](P1454)最終于干統(tǒng)六年卒。王鼎曾行史官之職,《遼史·王鼎傳》載:“當代典章多出其手?!保?](P1453)有人認為王鼎一生最大的史學成就就是其在流放時期著成了《焚椒錄》一書。[2](P15)出自王鼎之手的《焚椒錄》是遼代留傳下來的唯一一部傳記性文學作品,兼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而在遼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焚椒錄》一書詳細記述了蕭觀音被誣案件的始末,可補《遼史》記載宣懿皇后誣案之不詳。同時,蕭觀音作為遼代杰出的女作家,其作品《遼史》失載,賴《焚椒錄》存之。《焚椒錄》共載蕭皇后作品15篇:詩4首,詞10首,疏奏1篇。這些是蕭觀音傳世的全部作品,彌足珍貴?!斗俳蜂洝穼κ捰^音這些作品的記載使其詩詞文獻得以留傳,其文學才華得以彰顯后世,可謂于蕭觀音本人,于遼代文學,乃至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功不可沒。
《焚椒錄》記載蕭觀音作品共6題15首:《伏虎林應制》詩1首,《君臣同志華夷同風應制》詩1首,《諫獵疏》疏奏1篇,《回心院》詞10首,《懷古》詩1首,《絕命詞》詩1首,可謂體裁各異,題材多樣。其選五律、七絕應制,言簡意切,直抒豪情;取體制較長的騷體來表露自己的情感世界,酣暢真切;擇詞來表達女性所特有的幽怨之情,婉轉纏綿,可見史書所贊“工詩”之才不虛。
清寧二年八月,遼道宗行至秋山圍獵,宣懿皇后奉命隨行。適至伏虎林時,道宗興之所至命后賦詩一首,于是一篇氣勢不凡的七絕便在蕭后口中應運而生: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
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敢猛虎不投降。[3](P506)
此口占七絕氣勢磅闊,道盡了大遼王朝的聲威與雄心。前兩句明寫遼出獵陣營之浩大壯觀,實則暗指威風凜凜的大遼王朝,幅員萬里,表明其南征東擴之宏愿。其詩開口便道出宏旨,既符合蕭觀音“母儀天下”的皇后身份,又巧妙含蓄地迎合了道宗的心境與政治抱負?!办`怪大千”之句以野獸暗喻“南邦”、“東鄰”之敵,并以“俱破膽”三字展示了大遼國欲爭天下、所向披靡的雄威與自信。更工巧的是,尾句“那敢猛虎不投降”又與地名“伏虎林”相合。難怪道宗聽罷便大贊皇后之才,喜不自禁。此詩為蕭后隨口應制之作,從中不難看出其才智之敏,學養(yǎng)之深。一年之后,清寧三年秋。遼道宗作《君臣同志華夷同風》一詩,蕭觀音再次應制和詩:
虞庭開盛軌,王會合奇琛。到處承天意,皆同捧日心。
文章通鹿蠡,聲教薄雞林。大寓看交泰,應知無古今。[3](P506)
這首五律熱情地歌頌了遼國開放、包容的文治理念。詩中,我們并沒有看到作者因遼被漢視為“夷”而自卑,亦或是產生敵對情緒。她并無理會“夷”字本身所帶有的文化霸權色彩,而是在“文章通谷蠡”、“應知無古今”的開闊的文化視野下,主動認同并接納先進文化,把契丹民族納入到“虞廷開盛軌”的中原道統(tǒng)之中,將君臣視為一脈,即“同志”,找到華夷合一、天下歸宗的根本,即“同風”,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大融合。此詩以舜周之盛世開篇,以其喻遼,頷聯與頸聯各承“君臣同志”“華夷同風”之題旨,尾聯摘引《易經》,賀萬物通泰。通觀全詩,境界開闊,題旨宏大,詩律和暢,文辭古雅,開合對仗精致工巧,展示出四海同風天下一統(tǒng)的民族融合壯麗畫卷,體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政治氣魄以及嫻熟的詩學造詣?!斗俳蜂洝芬噍d:蕭后“婉順善承上意,復能歌詩。而彈箏琵琶尤為當時第一,由是愛幸,遂傾后宮?!保?](P505)本來,宣懿皇后無論樣貌才情都頗得道宗垂愛,可后來道宗卻因“性忌”而對其厭煩疏遠,這“性忌”的源頭就是蕭后所作的《諫獵疏》:
“妾聞穆王遠駕,周德用衰。太康佚豫,夏社幾屋。此游佃之往戒,帝王之龜鑒也。頃見駕幸秋山,不閑六御,特以單騎從禽,深入不測,此雖威神所屆,萬靈自為擁護,倘有絕群之獸,果如東方所言,則溝中之豕,必敗簡子之駕矣。妾雖愚暗,竊為社稷憂之。惟陛下尊老氏馳騁之戒,用漢文吉行之旨,不以其言為牝雞之晨而納之?!保?](P506)
這是一篇宛似漢儒手筆的疏奏,意在勸阻道宗遠游出獵。此疏以中原帝王耽于畋獵而荒政誤國的歷史教訓為事實根據,以漢哲智士勸諫馳騁的古訓為理論依據,從心系社稷的角度出發(fā),對遼道宗進行規(guī)勸,言辭委婉,情感懇切,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然“上雖嘉納,心頗厭遠。故咸雍之末,遂希幸御”。[3](P506)
《諫獵疏》之后,道宗對蕭后疏遠,蕭后自然心知肚明,所以為挽回上心,其作《回心院》詞十首,“被之管弦,以寓望幸之意”。[3](P506)
埽深殿,閉久金鋪暗。游絲絡網塵作堆,積歲青苔厚階面。埽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憑夢借高唐。敲壞半邊知妾臥,恰當天處少輝光。拂象床,待君王。
換香枕,一半無云錦。為是秋來轉展多,更有雙雙淚痕滲。換香枕,待君寢。
鋪翠被,羞殺鴛鴦對。猶憶當時叫合歡,而今獨覆相思塊。鋪翠被,待君睡。
裝繡帳,金鉤未敢上。解卻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見愁模樣。裝繡帳,待君貺。
疊錦茵,重重空自陳。只愿身當白玉體,不愿伊當薄命人。疊錦茵,待君臨。
展瑤席,花笑三韓碧。笑妾新鋪玉一床,從來婦歡不終夕。展瑤席,待君息。
剔銀燈,須知一樣明。偏是君來生彩暈,對妾故作青熒熒。剔銀燈,待君行。
爇熏爐,能將孤悶蘇。若道妾身多穢賤,自沾御香香徹膚。爇熏爐,待君娛。
張鳴箏,恰恰語嬌鶯。一從彈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風雨聲。張鳴箏,待君聽。[3](P506-507)
在蕭觀音的所有作品中,屬《回心院》流傳最廣,徐誠庵的《詞律拾遺》、況周頤的《蕙風詞話》、鐘惺的《名媛詩歸》等對其均有收錄,諸多古文學選本亦刊載此作,將其作為遼代文學作品的壓卷之作?!痘匦脑骸肥且唤M典型的閨情詞,共十首,依次以掃深殿、拂象床、換香枕、鋪翠被、裝繡帳、疊錦茵、展瑤席、剔銀燈、爇熏爐、張鳴箏十種閨閣細節(jié)起興,層層深入,情思纏綿,通過回首往昔恩愛歲月的點滴傳達出作者盼君回心的主題。第一首詞運用了以景襯情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內心世界,用游絲結網、塵土作堆的凄冷場景正襯出作者冷寂孤清的遭際,進而表達出內心苦悶凄婉的心情。第二首緊承前詞,以拂床憑夢的凄楚畫面盡顯其處境悲愴。第三首由象床寫到香枕,香枕雖好,奈何“雙雙淚痕滲”,足見其思君盼君之意濃切。第四首采用反襯手法:一眼望見“鴛鴦對”,可堪自身無人憐。其后第五首、第六首、第八首、第九首中的“解卻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見愁模樣”、“只愿身當白玉體,不愿伊當薄命人”、“偏是君來生彩暈,對妾故作青熒熒”、“若道妾身多穢賤,自沾御香香徹膚”幾句“皆有唐人遺意,恐有宋英神之際,諸大家無此四對也?!保?](P510)尤其是第八首,作者運用對比與擬人的藝術手法言銀燈對君“生彩暈”,對妾“故作青熒熒”,將自己的生命感受和情感體驗投注到無情之物上,以物傳情,含蓄委婉,卻更顯內心之幽怨。第十首詞,是《回心院》組詞的最后一首,幽怨的琴聲、窗前的風雨聲,其凄婉的情境恰與首詞環(huán)境氛圍接洽,從而使十首詞成為一個整體。這十首詞在結構上具有一致性,均采用三五、七七、三三的句式,各自成篇,但同時其各自在時間、動作上又具有承接性,并都歸結到“待君”這一思想主題之上,意境相通,情境互融,渾然一體。
“被之管弦”的《回心院》想必動人無比,纏綿至極,然圣心是否回轉我們不得而知,但蕭觀音此舉卻真正意義上為自己拉開了悲劇的序幕。正是由于《回心院》“被之管弦”才給了奸人以可乘之機,隨后他們又利用蕭后善史、喜文、工詩的才情,引其于手抄《十香詞》后附自作《懷古詩》一首,招致大禍。
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云誤漢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保?](P507)
本來,這首懷古之詩在意境、格調、神韻等方面都盡得唐人懷古詩之妙諦,尤“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一句更是與“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神韻相通,“敗雨殘云誤漢王”之句,亦被認為“議論果決,態(tài)度明斷,有杜牧詠史詩之特長”。[4]但不巧的是,詩中偏含“趙”“惟”“一”三字,被奸人利用,成為了道宗賜死蕭后的最后一擊。道宗敕后自盡,后乞面上而不得,遂望帝所而拜,作《絕命詞》:
嗟薄祐兮多幸,羌作儷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華。
托后鈞兮凝位,忽前星兮啟耀。雖釁累兮黃床,庶無罪兮宗廟。
欲貫魚兮上進,乘陽德兮天飛。豈禍生兮無朕,蒙穢惡兮宮闈。
將剖心兮自陳,冀回照兮白日。寧庶女兮多慚,遏飛霜兮下擊。
顧子女兮哀頓,對左右兮摧傷。共西曜兮將墜,忽吾去兮椒房。
呼天地兮悿悴,恨今古兮安極。知吾生兮必死,又焉愛兮旦夕。[3](P509)
這是一首騷體詩,共六章三段,兩章為一韻。前兩章為第一段,表明其有幸貴為皇后,自尊自愛,無愧于宗廟社稷,三四章第二段寫自己正待有所作為卻含冤受屈,無處辯白。五六章末段寫兒女左右之哀傷,但卻愛莫能助。全詩結構工整、層次井然,語言慷慨剛烈、悲憤率真,為我們再現了一個自律自愛、自尊自貴、自明自悔、敢怨敢恨、無畏無愧的皇后形象。
祝注先先生曾在《遼代契丹族的詩人和詩作》一文中這樣評價蕭觀音的文學作品:“代表了遼代詩壇的一個高峰?!保?]通過以上分析,從《焚椒錄》中所載的蕭觀音的傳世作品來看,此贊誠確不虛。蕭觀音的文學作品雖數量不多,但體裁各異,題材豐富,技巧嫻熟,藝術風格也不拘一格,既有陽剛之美,又含幽怨之柔,集豪邁與婉約于一身,展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女作家所特有的藝術情懷??梢哉f,蕭觀音的詩詞作品是遼代詩壇的一面旗幟,代表了遼代女性文學的最高成就,其文學造詣可與蔡文姬、李清照等人媲美,亦是中國古代女性文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1]〔元〕脫脫,等撰.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呂富華.《焚椒錄》的史料價值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3]王鼎.焚椒錄[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0423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李正民.蕭觀音與王鼎《焚椒錄》[J].民族文學研究,1998,(3).
[5]祝注先.遼代契丹族的詩人和詩作[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