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魁
(1.國家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廣西創(chuàng)新團隊(水稻),廣西樂業(yè) 533200;2.廣西樂業(yè)縣良種示范繁殖農場,廣西樂業(yè) 533200)
肥料是影響水稻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子,對水稻個體發(fā)育、群體調控、產量和品質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1]。氮素是影響水稻生長發(fā)育和產量的最敏感因素[2]。確定適宜施氮量、合理分配各生育期施氮配比,不僅可以提高水稻產量、改善品質,還能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良性循環(huán)[3]。栽培密度對水稻群體結構產生較大影響,合理的栽培密度能有效利用光能、充分利用地力、保證個體正常發(fā)育和群體協(xié)調生長、協(xié)調產量的構成因素,從而獲得最高產量。前人對施氮量和栽培密度進行廣泛的研究,其成果對水稻增產起到十分重要作用[4]。房玉偉等以協(xié)優(yōu)中1號為材料,得出適宜施氮量和栽培密度有利于提高產量[5]。黃元財?shù)日J為過高施氮量對水稻產量和米質產生不良影響[6]。龍世平等對Y兩優(yōu)1號進行研究表明,產量的高低主要受單位面積有效穗數(shù)和每穗實粒數(shù)的影響[7]。適宜的施氮水平和栽培密度能協(xié)調好產量構成的重要因素[8]。為此,筆者采用超級稻Q優(yōu)6號為材料,在樂業(yè)高海拔地區(qū)生態(tài)條件下,研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其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旨在為樂業(yè)中稻大面積推廣Q優(yōu)6號時確定最佳施氮量和適宜栽培密度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1年在樂業(yè)縣良種示范繁殖農場試驗田進行,供試土壤肥力為:有機質41.4 g/kg,全氮2.69 g/kg,速效磷 10.4 mg/kg,速效鉀 97.0 mg/kg。供試材料為重慶市種子公司研制的水稻品種Q優(yōu)6號(Q2A×R1005)。
1.2 試驗沒計 試驗設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兩個因素,施純氮量(N)設2個水平,分別為150、225 kg(N)/hm2,記為N1、N2。栽培密度設計4個水平,分別為:A1,24萬(株行距20.83 cm ×20.00 cm);A2,30 萬蔸/hm2(株行距 16.67 cm ×20.00 cm);A3,36 萬蔸/hm2(株行距 13.89 cm ×20.00 cm);A4,42 萬蔸/hm2(株行距11.90 cm ×20.00 cm)。共8 個處理,分別為 N1A1、N1A2、N1A3、N1A4、N2A1、N2A1、N2A1、N2A1。采取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共24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20 m2,各小區(qū)間筑埂并蓋塑料,小區(qū)單排單灌,以防串水串肥,四周設保護行。
于2011年4月20日播種,5月22日移栽,秧齡32 d。氮肥施用尿素,基肥∶分蘗∶穗肥=5∶3∶2;磷肥為普通過磷酸鈣450 kg(P2O5)/hm2,作基肥一次施入;鉀肥為氯化鉀300 kg(K2O)/hm2,按基肥和分蘗肥各50%施用。其他管理同一般高產栽培一致。
1.3 測定項目與方法
1.3.1 莖蘗動態(tài)。移栽時每個小區(qū)定5點,每點5蔸,從拋栽起每7 d調查1次分蘗數(shù),分別于拔節(jié)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調查莖蘗數(shù),并計算其平均數(shù)。
1.3.2 葉面積指數(shù)(LAI)。在拔節(jié)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根據(jù)苗蘗平均數(shù),在每小區(qū)取3穴代表性植株,采用長寬法測定葉面積。
1.3.3 干物質。葉面積測定完成后,將植株分成莖、葉、子粒3個部分(拔節(jié)期分成為莖、葉兩個部分),放入烘箱中,105℃下殺青30 min,80℃下烘干至恒重,然后分別稱重。
1.3.4 產量因子。成熟期每小區(qū)調查25穴有效穗數(shù),根據(jù)平均數(shù)取代表性3蔸室內考種,主要考察有效穗數(shù)、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重,同時測定小區(qū)實收產量。
2.1 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Q優(yōu)6號分蘗動態(tài)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施氮水平和栽培密度對分蘗消長動態(tài)的影響趨勢基本一致,隨施氮水平和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分蘗期出現(xiàn)時間各處理水平下相近,在移栽后35~42 d各處理分蘗數(shù)均達到最高峰,此后分蘗數(shù)逐漸下降,直至抽穗期基本穩(wěn)定。隨著施氮量的增加,分蘗苗數(shù)高峰值表現(xiàn)為A3N2>A4N1>A3N1>A4N2>A2N2>A2N1>A1N2>A1N1,即在氮素水平為225 kg(N)/hm2、種植密度為36萬蔸/hm2的處理水平下,分蘗數(shù)達到最高。在高氮素高密度(A4N2)處理下分蘗數(shù)反而明顯小于像A4N1和A3N1的低氮中密度處理,說明在此情況下會形成大量的無效分蘗,并在后期逐漸消亡。
表1 不同處理下Q優(yōu)6號的分蘗動態(tài) 萬蘗/hm2
2.2 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成穗率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栽培密度下,在N1水平時Q優(yōu)6號的成穗率以A2處理最高;在N2水平時Q優(yōu)6號的成穗率以A4處理最高。在相同栽培密度下,不同氮水平處理成穗率差異不顯著,表明隨著栽培密度增加,產生無效分蘗增多,群體過大,后期分蘗死亡率高,最終導致成穗率下降。
2.3 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各時期葉面積指數(shù)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在拔節(jié)期,處理A3N2和A4N2的LAI呈現(xiàn)較高水平;在N1處理下,A2N1、A3N1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多個處理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在N2處理下,A1N2、A2N2、A3N2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其他未達到顯著水平。在抽穗期,LAI在處理A4N1、A4N2下呈現(xiàn)較高水平;在N1處理下,A1N1、A2N1間差異達顯著水平,A3N1、A4N1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A2N1、A3N1間差異不明顯;在N2處理下,A1N2、A2N2和A3N2、A4N2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A2N2和A3N2間差異不明顯。在成熟期,LAI在處理A4N2和A3N2下達較高水平;在N1處理下,各栽培密度間差異達顯著水平;在N2處理下,A1N2、A2N2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A2N2、A3N2間差異達顯著水平,A3N2、A4N2間差異不明顯。
表2 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Q優(yōu)6號成穗率和各時期葉面積指數(shù)(LAI)的影響
2.4 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各生長時期干物質生產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在N1處理下,Q優(yōu)6號的生物質產量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而減小,A1栽培密度的生物質產量極顯著高于A4栽培密度;在N2處理下,生物質產量也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而減小,A1栽培密度的生物質產量極顯著高于A4栽培密度。在4個栽培密度中,除A1外,A2、A3、A4隨著施氮量增加生物質產量隨之增加,但差異不明顯;在N1處理下,Q優(yōu)6號拔節(jié)期、抽穗期、成熟期的生物質產量,A1栽培密度與A2、A3、A4栽培密度差異極顯著;在N2處理下,Q優(yōu)6號拔節(jié)期、成熟期的生物質產量,A1栽培密度與A2、A3、A4栽培密度差異極顯著,抽穗期差異顯著。
在低氮和高氮處理下,Q優(yōu)6號的干物質量均隨栽培密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低栽培密度(A1)下的干物質產量顯著高于高栽培密度(A4)。低氮水平下,A1的干物重產量較A4高53.3%;高氮水平下,A1的干物重產量較A4高26.7%。拔節(jié)期到抽穗期的干物質重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質重量也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隨著栽培密度的逐漸增加干物質重量卻在減小。
表3 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Q優(yōu)6號各生長時期干物質生產的影響 g
2.5 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對產量的影響不同,其中以 A3N2處理產量最高,為5.969 t/hm2。在低氮(N1)和高氮(N2)處理下,隨著栽培密度增加,產量呈現(xiàn)相同變化趨勢,即A3栽培密度下產量達到高峰,隨后下降。從產量結構來看,在低氮水平下,各栽培密度處理對Q優(yōu)6號有效穗有明顯影響,表現(xiàn)為隨著栽培密度增加,有效穗增加,但超過A3栽培密度水平,有效穗下降,降幅為4.09%。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結實率逐漸下降。在高氮水平下,有效穗隨著栽培密度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在A3栽培密度下達到高峰,在A4栽培密度下呈現(xiàn)下降趨勢。
表4 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Q優(yōu)6號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3.1 討論 科學合理的氮肥運籌和適宜的栽培密度是獲取水稻高產的兩個主要栽培措施。在一定范圍內,水稻產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超過一定范圍后產量和部分產量構成因子則下降[2]。徐春梅等研究表明,在0~195 kg/hm2施氮范圍內,中早22產量隨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當施氮量從150 kg/hm2增加到195 kg/hm2時,產量增加幅度減小;在同一施氮水平不同栽培密度(24萬、30萬、36萬/hm2)處理間,產量隨著栽培密度增加而下降[9]。這與該研究的結果相似。對于Q優(yōu)6號,施氮量在225 kg/hm2左右、栽培密度在36萬/hm2左右時產量水平較高,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增加,產量反而下降。在產量形成因子方面,在低氮水平下,表現(xiàn)為隨著栽培密度增加,有效穗增加,但超過A3栽培密度水平(36萬蔸/hm2),有效穗下降,同時隨著栽培密度的增加,結實率逐漸下降。在高氮水平下,有效穗隨著栽培密度增加而增加,每穗粒數(shù)、結實率和千粒重在A3栽培密度水平達到高峰,在A4栽培密度水平(42萬蔸/hm2)下呈現(xiàn)下降趨勢。隨著施氮量和栽培密度的增加,成穗率也逐漸下降,這與房玉偉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
此外,前人研究表明,施氮量對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有明顯影響,可能表現(xiàn)在高氮水平極顯著大于低氮水平[10],但針對Q優(yōu)6號,卻表現(xiàn)為低氮水平大于高氮水平,說明施氮量對干物重積累的影響,可能主要取決于品種。
3.2 結論 該研究利用水稻Q優(yōu)6號為材料,在樂業(yè)生態(tài)條件下探討不同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下對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Q優(yōu)6號在樂業(yè)中稻種植區(qū)施氮量在225 kg/hm2左右、栽培密度在36萬蔸/hm2左右時,有較強的分蘗能力、自身調節(jié)功能和高產潛力。
[1]姜輝,王秋菊,孟英,等.寒地水稻不同施氮量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4):222 -225.
[2]薛應征,劉賀梅,段春淵,等.氮肥與密度對水稻產量及構成因素影響[J].耕作與栽培,2011(1):19 -20.
[3]張俊國,張三元,楊春剛,等.不同施氮水平對水稻主要食味品質性狀影響的研究[J].吉林農業(yè)科學,2010,35(4):29 -33.
[4]王允清,郭熙盛,戴明優(yōu).氮肥運籌方式對雜交水稻干物質積累和產量的影響[J].中國土壤肥料,2008(2):31 -33.
[5]房玉偉,于海富.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對協(xié)優(yōu)中1號生長和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影響[J].中國稻米,2010,16(2):55 -58.
[6]黃元財,王伯倫,王術,等.施氮量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37(5):688 -692.
[7]龍世平,朱校奇,崔新衛(wèi),等.施氮量對Y兩優(yōu)1號產量構成的影響[J].湖南農業(yè)科學,2009(7):46 -48,51.
[8]楊益花,張亞詰,蘇祖芳.施氮量對雜交水稻構成因素和干物質積累的影響[J].天津農業(yè)學報,2005,12(1):5 -8,30.
[9]徐春梅,王丹英,邵國勝,等.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對超高產中早22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08,22(5):507 -512.
[10]蘇祖芳.水稻生育中期群體質量與產量形成關系的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1998,31(5):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