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飛,鄧樹元,陳和平
(山西省襄汾縣農業(yè)委員會,襄汾041500)
山西省襄汾縣在2009~2010年度高標準節(jié)水灌溉農田玉米豐產方建設中,農技人員通過采取農藝綜合配套措施,有效地改變了項目區(qū)農業(yè)生產條件,普遍增加耕作層厚度, 有機質含量明顯提高,土壤養(yǎng)分結構逐漸改善,灌溉能力增強,保水保肥能力顯著提升。項目區(qū)農田增產效果良好,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為襄汾縣中低產田改造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了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高標準節(jié)水灌溉高產玉米豐產方建設是在農田灌溉中依靠科學進步,改進灌溉技術,通過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以投入最少或較少的灌溉水,產出最多或較多的農產品,以獲得單位灌溉水量的最高生產效率。主要通過完善灌溉系統(tǒng)、田林路網(wǎng)等工程措施,將秸稈還田、加厚耕作層等耕作技術與測土配方施肥、化肥深施,以及良種應用、地膜覆蓋、病蟲害管理和田間綜合管理等農藝措施的配套,根據(jù)玉米的需水規(guī)律和生育進程,合理調配水、肥供應,從而促進玉米豐產的技術。
通過配套深耕機、深松機對高標準節(jié)水灌溉農田實施加厚耕作層作業(yè),使項目區(qū)耕作層厚度達到30cm以上。加厚耕作層一般在播種前半個月內完成,項目需配備深耕深松機具24臺,每臺每天作業(yè)面積4~5hm2。
為了徹底改善項目區(qū)耕層淺薄、土壤理化性狀差、通氣透水性能差、保蓄水肥能力差的現(xiàn)狀,在玉米粉碎還田后,采用6OkW深耕深松機進行土壤深松耕,要求耕作深度在30cm以上,以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通透性,促進土壤水分、養(yǎng)分及微生物循環(huán),疏松土壤,為作物生長創(chuàng)造適宜的生活環(huán)境,為糧食生產提供基礎保證。
為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農業(yè)生產收益,項目實施當年春季每5hm2取1個土樣,共取152樣進行土壤基本理化性質的化驗,并根據(jù)測土數(shù)據(jù),進行施肥和化肥深施。技術流程如下:
(1)采集土壤樣品。在小麥收獲前后,選擇有代表性的農戶或地塊按5hm2采1個土樣的密度布點采樣。采樣深度0~20cm。采樣方法為S型布點,以15~20個點混合后取樣1kg,共采集土樣152個。
(2)分析化驗。將采集的樣品放入樣品袋,寫好標簽,及時送回土肥化驗室,進行必要的處理和分析。分析項目主要是: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緩效鉀等元素的分析。
(3)確定配方。根據(jù)土壤供肥情況、作物需肥規(guī)律與產量水平、肥料性能,利用豐缺指標體系,計算不同地塊、不同作物、不同產量水平下的氮、磷、鉀用量及其配比。結合項目區(qū)施肥水平和生產能力,設計了配方,發(fā)放了施肥建議卡3 650份。并根據(jù)各村養(yǎng)分狀況平均值提供了專用配方3個。專用配方為25+12+3≥40;20+15+5≥40;25+15+5≥45。對復播的夏玉米按25+0+5≥40、20+6+5≥30、25+6+5≥35,3種配方指導農戶。
(4)合理施肥。按照配方肥施用要求,確定合理的施肥方式、時期和方法,使用化肥深施機實行化肥深施,給作物以均衡的氮、磷、鉀及微量元素養(yǎng)分供應,滿足作物生長需要,提高肥料利用率。
引進推廣適宜本地氣候特點的高產、優(yōu)質玉米新品種,如先玉335、先鋒32D22、潞玉6號、農大364、沈玉17號、晉玉168號等,并通過合理密植,解決群體受光營養(yǎng)面積。高桿大穗型品種每667m2留苗3 000~3 200株,較緊湊型品種每667m2留苗3 200~3 500株。
推廣無公害玉米標準化生產技術。優(yōu)質玉米的生產技術,首先要保證無公害和標準化生產。從播種到收獲按照玉米標準化的技術要求組織生產。
以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為前提,無害化化學防治為保證,堅持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搞好玉米的無害化生產。要充分利用農業(yè)、物理、生物等防治技術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在玉米突發(fā)病蟲危害,上述方法難以控制時可應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制劑進行防治。根據(jù)項目區(qū)的實際情況,推廣應用地膜覆蓋、玉米化控防倒、化學除草、葉面施肥等技術。
結合項目區(qū)地理、生產實際,鋪設了灌溉管道。全部管道均地埋,管頂埋深0.7m。管道全部位于地塊的上游端,單側給水,管路采用插接式連接,在其支管上安裝110mm×1 200mm×110mm的鋼制給水栓,配置預制砼消能槽,消能槽下用水泥沙漿砌磚兩層,以保證消能槽的穩(wěn)定性,給水栓間距50m,灌溉時兩個出水口同時出水,分別在不同的支管上。田間灌水設備采用軟管輸水系統(tǒng),每根軟管長70m,將軟管接頭與給水栓連接,水通過軟管直接進入畦田,實現(xiàn)節(jié)水灌溉。田間管理為6月26日為玉米澆第一次水,8月16日澆第二次水,能很好地保證其生理供水需求。
小麥及玉米收獲后,將小麥秸稈直接旋耕還田,每667m2還田小麥秸稈300kg;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每667m2還田玉米秸稈450kg,不僅促進了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加通透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還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具有省工、省時,土壤培肥速度快的特點,對涉及的800hm2玉米豐產工程田全部采用小麥-玉米兩茬秸稈直接還田。
根據(jù)20個點的測產結果,項目工程田平均每667m2產夏玉米469.2kg,常規(guī)對照田平均每667m2產410.6kg,增產58.6kg,增產率為14.27%;在產量結構上,平均穗粒數(shù)增加6粒,百粒重增加1.3g。項目工程田平均每667m2產小麥362.4kg,常規(guī)對照田平均畝產329.6kg,增產32.8kg,增產率為9.95%,提高肥料利用率10%,每年節(jié)水25萬方。
為全面評價項目實施效果,在項目實施前 (5~6月份)采集土樣152個,其中20個為土壤養(yǎng)分定位監(jiān)測點。實施后 (11月底)采集定位樣20個。經化驗統(tǒng)計其結果為: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增加0.744g/kg;全氮平均含量增加0.06g/kg;有效磷平均含量增加0.89mg/kg;速效鉀平均含量增加5.4mg/kg;pH平均下降0.04。
項目實施實踐證明,通過深翻加厚耕作層、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等綜合配套技術,實現(xiàn)節(jié)水農田土壤培肥是一項由傳統(tǒng)改土技術與現(xiàn)代先進技術相結合,比較完善成熟的土壤培肥技術,而且農民易于接受。
綜合上述效果分析,通過實施綜合生產能力建設項目,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環(huán)境,增加了土壤有效養(yǎng)分的蓄積量,提高了農作物經濟產量,為農業(yè)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