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幸連,武少東
(山西省萬榮縣農業(yè)委員會,萬榮 044200;山西省農業(yè)廳種植業(yè)處,太原 030001)
番茄又名西紅柿,為茄科中最重要的作物。番茄果實富含胡蘿卜素 (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無機鹽類含量豐富,營養(yǎng)價值很高,不僅作為生食的主要蔬菜果品,而且它含有的檸檬酸和蘋果酸,也是卓越的調味品,可作為各種調料和飲料之用。
由于番茄適應性廣,產量較高、營養(yǎng)豐富、用途寬廣、供應期長,加之品種不斷更新、技術不斷改進、面積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城鄉(xiāng)居民四季喜食的蔬菜和水果。同時還可以加工成番茄粉、番茄醬、番茄罐頭、番茄汁等,所以市場需求量大,發(fā)展前景廣闊。
萬榮縣屬溫帶季風氣候,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候11℃,大于10℃以上的積溫2340小時,適合番茄栽植。近幾年露地早春番茄栽培面積一持保持在667hm2以上。經過幾年的實踐,總結出以下關鍵技術要點。
番茄根系發(fā)達,吸收能力強,耐移植,有無限生長和有限生長兩種類型。番茄喜溫不耐熱,適宜溫度范圍為20~25℃,屬耐中光性植物。
適合萬榮縣種植的品種主要有毛粉802、中蔬系列、強豐系列、綠丹、中雜9號等。
培育壯苗是高產的關鍵,番茄的適宜苗齡為60天左右。
選擇背風向陽的室溫內,作深30~40cm,寬1.5m,東西6~8m的畦,鋪營養(yǎng)土10cm,營養(yǎng)土用50%~60%優(yōu)質腐熟有機肥,40%~50%未種過茄科作物疏松的田園土,加65%代森鋅粉劑或50%的多菌靈粉劑,混合拌勻后用塑料薄膜覆蓋2~3天后,待藥味揮發(fā)后使用。有條件的地方直接用營養(yǎng)快或基質育苗更好。
3.2.1 播量
一般每667m2用種子40~50g,每平方米苗床播6~7g。本地一般在1月中下旬開始育苗。
3.2.2 種子處理
將種子迅速倒入55℃溫水中,立即攪動,使種子在水中快速旋轉,保持恒溫15分鐘,取出瀝干水分,放入0.1%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10~15分鐘,用清水沖洗干凈,再浸泡4~5小時,進行催芽。
3.2.3 催芽
把處理好的種子用濕布包好,放在25℃左右的環(huán)境下催芽,每天上下翻動兩次,讓其充分吸氧,當大部分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3.2.4 播種
在播種的前一天澆透水,待水下滲后,再撒少量細床土,填平裂縫,用灑壺再撒少量水,把種子均勻地撒播于床面,上蓋0.5cm厚的床土,第三天幼苗頂土時,再撒0.5cm床土,覆膜封嚴小拱棚或陽畦,保持不降溫。
3.3.1 溫度管理
播后白天保持25~30℃,夜間最低16℃,最好在20℃以上,苗出齊后,白天降到22~26℃,夜溫在13~14℃,地溫18~20℃。兩片真葉時進行分苗前的鍛煉,白天20~22℃,夜間8℃以上,經過5~7天的時間,株高5~7cm,莖粗0.2~0.3cm,葉色深綠,莖微紫色即可分苗。
3.3.2 水分管理
播后要保持地面濕潤,干旱時用噴壺澆水,但不能澆得過多,避免高濕低溫的現象出現,造成猝倒死苗。
用營養(yǎng)袋或營養(yǎng)缽進行分苗。按水平方向做好分苗床,幼苗2~3片真葉時移栽于營養(yǎng)缽中,置于分苗床中澆透水,上蓋薄膜,保溫緩苗。
3.4.1 溫度管理
分苗后3天內不揭薄膜,使床內溫度保持在25~28℃,夜間17~28℃。幼苗全部直立,新葉開始生長時,適當降低溫度,白天20~26℃,夜溫12~13℃。4~5片葉開始煉苗,白天可揭開薄膜,早揭晚蓋,隨著外界溫度的逐漸提高,晚上可不蓋薄膜,但要防霜凍。
3.4.2 水分管理
分苗后7~10天要交第一次小水,以滲透營養(yǎng)缽為準。以后一般不澆,防治徒長。
分苗后30~40天,株高15~20cm,7~8片葉,株形開張,葉色濃綠,莖的下部呈紫色,第一花序現蕾,長出2~4cm長的不定根時即可定植。定植時,斜栽有利于緩苗。
最好選2~3年沒有種過茄科作物、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于冬前深翻25~30cm,并于翻耕前每667m2施5000~6000kg有機肥作基肥,每667m2施二銨 15~20kg,深翻均勻,耙平地面做好排灌水溝,按寬 50~60cm,高10~15cm做高畦,方向以南北延長方向為好。
一般采用80cm幅地膜,壟面平整,保證膜能緊貼地表以提高地溫,抑制雜草,保水保肥。
番茄的定植時期以斷霜為準,定植密度一般每畦2行,畦內小行距50~60cm,大行距60~70cm,株距35~40cm。先刨穴,穴深8~10cm,一般每667m2栽3500~5000株。定植最好選在無風晴朗的天氣,可先栽苗后澆水,也可先澆水后栽苗,栽苗不要過深過淺,栽植深度以土坨和地表相平或稍深為宜。
露地番茄定植后,趁澆定植水后地松散時支架、中耕,保墑松土,提高地溫,以利緩苗。
近些年的高考試題,更多的是要求能夠在陌生的素材和情境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結合已經積累的基礎與經驗,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快速準確地書寫相應的方程式。
番茄分單稈、雙稈及多稈整枝,一般用單稈,即只留主莖生長,所有側枝都在5~7cm長時消除。與果穗同節(jié)的側枝特別旺盛,所以雙稈、多稈整枝需留與果穗同節(jié)的側枝。打頂一般在拉秧前50~60天 (留有5~6層果)于花序上留2~3片葉摘除頂芽,以利留下的花果有充足的營養(yǎng)。
番茄定植后以中耕保墑為主,不干旱可不澆水,進行蹲苗。當第一穗果核桃大時,植株進入結果期,需水量逐漸加大,一般每5~7天澆一次水,沙質土氣溫高時要多澆,相反則少澆,以提高果實質量。番茄追肥視地力而定,一般在結果初期,結合澆水沖施速效化肥,10~15kg/667m2,共2~3次,留4穗果以上的高架,要增加追肥次數。
番茄在低溫或高溫季節(jié),因授粉不良而落花,一般在每穗花序開花2~3朵時,噴25~30ppm的防落葉素溶液,每序花處理1次即可。鮮食大中果型品種一般每穗留3~4果,小型品種留5~6果,過多時要早疏除,以保證果實整齊,提高品質。
大部分品種在開花后60天左右成熟。根據不同目的在不同時期采收。
番茄在整個生育過程中,主要病害有番茄病毒病、番茄早晚疫病等,蟲害有棉鈴蟲、飛虱等。
有花葉型、蕨葉型和條斑型,主要癥狀為卷葉,落蕾落花,果實形成花臉或腐爛。
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安排栽培季節(jié),盡可能使幼苗期避開高溫多雨時期;用70℃高溫處理干種子,用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實行3~4年輪作,清潔田園,治蚜防毒;發(fā)病初期用30%病毒A500~700倍液噴霧。
屬真菌性病害,主要病狀是植株下部葉片的葉尖邊緣出現水浸狀病斑,后變褐色,潮濕時病斑上生白霉。病原在前茬茄科作物上越冬,借風、雨、水傳播,高溫高濕易發(fā)病。
防治方法:勤檢查,發(fā)現中心病株后及時清除病葉和噴藥。用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4%殺毒礬800~1000倍液,或40%疫霉靈可濕性粉劑 200~300倍液噴霧;實行3~4年輪作,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俗稱鉆心蟲。以幼蟲鉆入果內引起果實腐爛。其幼蟲體長30~40mm,體有淡綠色及黑紫色。以蛹越冬,一年多代。
防治方法:冬耕冬灌減少冬蛹;在幼蟲發(fā)生盛期,噴90%敵百蟲 (或50%敵敵畏)10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24.5%愛福丁乳油1500倍液或23%綠菜寶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