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艦萍
(第三軍醫(yī)大學 重慶 400038)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內從事調查研究的開拓者和引領者。為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實際的結合,他不但親自做了大量的社會調查,為正確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奠定了基礎,而且還系統(tǒng)地論述了調查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豐富的調查研究思想,成為我黨理論寶庫的重要內容。重溫毛澤東的調查研究思想和實踐,對于我們堅持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求學時期,毛澤東就樸素地意識到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推崇顧炎武“經(jīng)世致用”的治學主張,主張“踏著人生和社會的實際說話”。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把調查研究與認識中國國情聯(lián)系在一起,對中國革命所遇到的問題給予初步的回答。他在廣州主持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時,不僅組織學員成立農民問題研究會,還親自擬題指導調查研究,組織學員作農村調查。1927年初,毛澤東實地考察了湖南的湘潭、湘鄉(xiāng)、衡山、醴陵、長沙5個縣,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真實生動地記錄了以湖南為代表和中心的農民革命斗爭的壯闊場面,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領導農民運動的極其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獻。
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前期,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已逐步臻于系統(tǒng)化、理論化。他在戎馬倥傯的農村斗爭環(huán)境中,先后進行過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岡鄉(xiāng)調查和才溪鄉(xiāng)調查等一系列社會調查活動。1930年5月,毛澤東寫出了《反對本本主義》,全面而深刻地論述了調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闡明了調查研究的目的、對象、方法,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調查就是解決問題”等著名論斷。1931年4月,毛澤東在起草《總政治部關于調查人口和土地狀況的通知》時進一步提出:“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1]p268這些重要內容標志著毛澤東調查研究理論的基本形成。
延安時期,毛澤東調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進一步拓展深化,先后發(fā)表了《〈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關于農村調查》《改造我們的學習》等重要文章。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尖銳地批評了黨內存在的不注重調查研究現(xiàn)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主義應用的“極壞作風”。在他的提議下,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專門作出了《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闡明了調查研究的意義、目的、態(tài)度和方式方法,使其成為黨的思想和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延安整風運動的推動下,調查研究的實踐活動在黨內蔚然成風并制度化,為黨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做了重要準備。
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繼續(xù)堅持調查研究,他明確指出:“民主革命階段,要進行調查研究,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階段,還是要進行調查研究,一萬年還是要進行調查研究工作。這個方法是可取的?!保?]p262毛澤東集中進行調查研究活動主要是在1956年,《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就是通過調查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他號召全黨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使1961年成為實事求是年、調查研究年,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黨的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雖然經(jīng)歷“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波折,調查研究之風受到嚴重損害,但毛澤東的調查研究思想始終深深影響著后人。
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有著豐富獨特的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調查研究的意義:“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泵珴蓶|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共產(chǎn)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shù)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chǎn)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jīng)驗中才能產(chǎn)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他強調:“各級黨委,不許不作調查研究工作。絕對禁止黨委少數(shù)人不作調查,不同群眾商量,關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觀主義的所謂政策?!保?]p272
2.調查研究的目的:“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泵珴蓶|指出:“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末,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xiàn)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3]p110毛澤東把調查研究形象地比喻為“十月懷胎”,把解決問題比喻為“一朝分娩”。他曾批評過那種不解決問題的調查,是“清談主義的調查研究”。
3.調查研究的原則:實事求是。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qū)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即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保?]p801正確地進行調查研究,不憑主觀想象,不憑死的書本,不能先入為主,先定框框,按圖索驥,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列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
4.調查研究的方法:綜合分析法、抓主要矛盾、典型調查、數(shù)量統(tǒng)計和分析等。毛澤東在調查研究中堅持采用觀察、分析、綜合等各種科學分析的方法來處理材料、總結規(guī)律,他稱之為“四面受敵”法。毛澤東認為調查研究要抓住要點,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他指出“十樣事物”,“如果你調查的九樣都是一些次要的東西,把主要的東西都丟掉了,那末,仍舊是沒有發(fā)言權”,“丟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細微末節(jié),猶如見樹木而不見森林”。[5]p382對于典型調查,毛澤東說得很形象:“調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走馬看花,一種是下馬看花。走馬看花,不深入,因為有那么多的花嘛……還必須用第二種方法,就是下馬看花,過細看花,分析一朵‘花’,解剖一個‘麻雀’?!保?]p134這樣,就可以從個別中找出一般,從特殊中找出帶有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東西。調查研究要運用數(shù)量統(tǒng)計和分析的方法。毛澤東在關于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中指出,對情況和問題一定要注意到它們的數(shù)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數(shù)量的分析。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數(shù)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統(tǒng)計、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決定事物質量的數(shù)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無“數(shù)”,結果就不能不犯錯誤。[7]p1442
5.調查研究的態(tài)度:“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眼睛向下”。毛澤東開展尋烏調查、才溪鄉(xiāng)調查等,始終是以一種謙和求真的態(tài)度與群眾促膝交流,深入到群眾的生產(chǎn)生活中親身體驗,真誠地向群眾的實踐請教。他深刻指出:搞調查研究,“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3]p790。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歷史經(jīng)驗、現(xiàn)實任務昭示我們,調查研究工作只能全面加強,決不可有任何削弱。在當今時代,盡管客觀情況和條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毛澤東的調查研究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1.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體現(xiàn),必須始終弘揚。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我們黨“從斗爭中創(chuàng)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調查研究活動是溝通理論和實踐之間關系的最佳橋梁,通過調查研究,掌握了中國的國情和社會實際,才能使我們的工作找到從實際出發(fā)的支點。教條主義曾經(jīng)是中國革命的頭號敵人,使中國革命事業(yè)遭受多次重大挫折,它的致命缺陷就是脫離中國的具體國情,把馬列主義理論教條化和公式化。怎樣糾正這種教條主義的錯誤呢?毛澤東的回答是:“只有向實際情況作調查?!保?]p11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fā),拋棄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新之路。實踐在發(fā)展,認識在深化,理論要創(chuàng)新,只有把調查研究扎實持久地開展起來,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努力研究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問題,使我們的思想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方針政策經(jīng)受實踐的檢驗,我們的事業(yè)才有可能得到順利的發(fā)展。
2.調查研究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密切聯(lián)系的重要渠道,必須狠抓落實。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毛澤東倡導的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作風。但是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干部染上了形式主義、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等毛病,在基層的調研變成了“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滿足于“會議室里聽匯報,賓館里邊看材料”,見不到“原生態(tài)”、聽不到“肺腑言”?!爸萋┱咴谟钕拢д咴诓菀啊?,只有踏踏實實沉下去蹲點搞調研,上百姓炕頭聊天,下田間地頭問苦,悉心體察民情民意,堅持問政、問需、問計于民,把調查研究內化為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過程,內化為加強黨性鍛煉的過程,才能避免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
3.調查研究是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必由之路,必須著力堅持。調查研究作為過程,一頭聯(lián)系著最基礎的社會實踐,一頭聯(lián)系著最深刻的理論認識。提出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這既是調查研究的過程,是形成工作思路和方法的過程,也是實現(xiàn)科學決策的過程。當前,一些領導干部到基層調查研究少了,官腔空話多了,對需要解決好的改革難點、社會熱點、群眾痛點心中無數(shù),成為決策時拍腦袋、表態(tài)時拍胸脯、出了事拍屁股的“三拍”干部。2013年7月,習近平在湖北調研時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保?]改革攻堅,需要解決的問題十分繁重,更需要讓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發(fā)揮現(xiàn)代功用,成為我們搞論證、作決策的得力手段,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摸準實情,作出切合實際的科學分析和判斷,形成“睿智之言”和“務實之策”,體現(xiàn)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能力和水平。
[1]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http://cpc.people.com.cn/n/2013/0725/c64094-2231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