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源
常言道:“有比較,才能更好地進行鑒別?!蔽蚁?,對于藝事,亦是如此。
也許是這些年來,對那些將眼睛直盯著孔方兄,作畫時心里老想著畫商和收藏家的錢袋,畫作缺乏生活實感,思想內容空洞與蒼白,藝術形式平庸的行畫,以及充滿了媚俗氣的畫展,看得太膩了之故吧,所以,我在觀看了中國畫家王志堅的《志堅畫牛畫展》后,猶如沐浴春風。王志堅那滿懷藝術創(chuàng)作激情,以樸實、蒼勁、老辣、大氣和具有力度美的中國畫大寫意筆墨,圍繞著牛的創(chuàng)作題材而“大做文章”。作品生活味濃郁,富于思想和文化內涵,在藝術形式方面的視覺效果,具有沖擊力的系列畫牛之作,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王志堅畫牛,從題材上來看,應該說在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又很單純的題材??墒?,王志堅卻從思想和精神層面上對題材有所拓展和深化,并有屬于他自己的創(chuàng)新。王志堅畫牛系列佳作,為欣賞者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以展開思索與產生聯(lián)想的巨大藝術空間。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自人類與牛都在地球上出現(xiàn)以后,人與牛之間就逐漸建立了密切友好與和諧的關系。魯迅先生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卻是奶”。牛之對于人類,正如志堅的一幅題為《求得有取留人間》的作品中所題“食草一生、付出一生”八字,只講付出和貢獻,而不求索取。所以,魯迅先生用“俯首甘為孺子?!弊悦?。所以,牛的勞動、牛的無私奉獻精神,使人民對牛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牛因此而作為人類的忠實朋友和美好形象,幾千年來,被人民用世代口頭相傳的民間故事如“牛郎織女”“天仙配”等流傳至今。大概是由于牛的精神為歷代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所感動了,因而才會有像魯迅先生這樣一些從古到今的有影響的文化人,用詩文頌揚牛精神。有考古史和中國美術史證明,早在新石器的采陶文化中,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和漢代的畫像磚刻中,都有生動和形象地塑造了牛的形象的藝術精品之作。唐代韓干的《五牛圖》,可以說是中國美術史上一幅以牛為題材的傳世杰作。人民對牛的情感之深,還表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上的大名家,如齊白石和徐悲鴻等,都在畫牛方面有佳作問世。其中畫牛最著名者,當推李可染先生。李可染先生筆下的牛表現(xiàn)了人的情懷和人的思想。
在志堅筆下的牛,將有生命和活力的牛加以人格化了,實際上牛已成為他熱愛的鄉(xiāng)土象征,成了鄉(xiāng)音的親切符號。“哞——!哞——!”這是牛吟唱的世界上最優(yōu)美、最動聽和最親切的鄉(xiāng)音。這種鄉(xiāng)音在王志堅的《此處吟唱豐收歌》與《悠然南山牧放歌》中回響。在志堅的畫牛展中,有許多畫幅樸實生動地描繪了牛和鄉(xiāng)村父老,牧童之間的親密濃情與感人心靈的藝術境界。讓人看了流連往返,久久停步駐足站在畫前欣賞。那些畫面所具有濃郁的人情味與鄉(xiāng)村牧歌式的如《倒行逆使自在己》和《又唱晨曲擺秋千》與《執(zhí)筆添彩寫童真》等,都是志堅的足以能夠喚起人們對童年在農村生活的美好回憶的優(yōu)秀之作。在志堅的筆下,《雷雨穿越過前山》和《大地回蕩走蒼?!芬约啊哆h山的呼喚》等畫牛的佳作,用濃墨重彩營造了牛們在黑云壓頂、山雨欲來,或夕陽西下、紅霞漫天,于長長的山坡或蒼茫大地上奔走與勇往直前的形象。這其實是志堅以畫牛,來抒懷人類與變化莫測,充滿了艱辛的大自然搏擊,不甘命運坎坷的向上與奮進的精神。
畫展中的《陽春三月好放牧》《綠了沙洲青了山》《不辭辛勞暮復還》《不辭贏病臥殘陽》《春到牧場》和《耕種辛酸自愿為》等,都是志堅用情意真誠的筆墨,畫出了對牛的深愛和真愛。魯迅先生說,“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我認為,完全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農村生活,沒有對牛與人類的親密關系的深入透徹的理解,或者沒有長期與牛打過交道,對牛的習性和特點作深入了解和親身體驗,是畫不出像志堅所畫的牛來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志堅在先賢和前輩們表現(xiàn)牛的善良、樸實、勤勞和無私以及人與牛的友好和諧共生共榮的主題方面,除了繼承,還有屬于他自己的深入發(fā)掘成果。而我認為特別值得大書一筆的是,志堅在畫牛方面有屬于他自己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志堅用蒼勁、雄健與近乎沉重、有力的筆墨,深刻表現(xiàn)了牛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在豺狼虎豹面前的那種敢于應戰(zhàn),敢打敢拼的一種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像畫展中的《初打春雷第一聲》《雄風》《引領風騷豈可怠》《勇往直前爾可敵》《于無聲處聽驚雷》《八面威風譽古今》和《莽莽蒼蒼橫出山》等,都是在思想和藝術上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優(yōu)秀之作,會給欣賞者長久留在記憶里。有兩位參觀了志堅畫牛展的觀眾,后來在他們寫的發(fā)表于《當代美術報》,題為《光、顏色與線條之詩》一文中,用飽含思想激情的文字,道出了他們欣賞了志堅幾幅畫牛之作后的感受:
《鐵流》沖擊我視覺的是無秩而有秩的線條,大寫的徹底符號化了的牛。黑的牛和灰的牛,那些肥壯的牛,吃稻草,耕田騎牧童馱糧食老實忠厚的牛,被一次民間活動組織到了一起,裁判員的令槍響起后,開始了一場馬拉松競賽,它們爭先恐后地走進了王志堅鄉(xiāng)土的畫面。
《勇者不懼》畫的還是牛,牛那雄壯的軀體,那勇者的利器——犄角,那質樸的眼睛,那雙有力的短腿,那一團充滿殺機和傲氣的濃墨!也許牛的前方是虎豹,是惡龍,也許是奉主人之命前去征討來犯之敵。沒有畏縮不前的牛,只有戰(zhàn)死累死的牛。喂養(yǎng)它雄健之軀的群山在它的骨子里聳力,喂養(yǎng)他辟地墾荒之軀的溪水在她血管里奔流。它何懼之有?!”
兩位觀畫者感受,是志堅畫牛之作中的思想與藝術精神的延伸與發(fā)展。我想,因為自己的作品而能打動欣賞者的心靈,并在思想與感情上產生共鳴,這對于畫家王志堅來說,是欣慰和幸福。這亦是那些表面看藝術上很完整,畫面的思想和文化內涵空泛的作品,所無法與之相比擬的。
依我之見,王志堅筆下的牛,從藝術上來說是,是屬于那種外表初看貌不驚人,似乎很平凡,可當你深入進去認真細心品味,你就會覺得畫作出手不凡,頗富藝術的吸引力。這證明志堅在畫牛時,從畫面的思想與藝術層面,是下了一些功夫的。仔細去看,您會感到畫家在畫牛時,將自己的思想,情懷,對作品的題材內容和生活的愛,對牛的質樸、勤勞、強悍與執(zhí)著,以及牛對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層面,通過用得心應手的筆墨造型技巧去表達,使整個畫面富于耐看的藝術魅力。這是由于志堅在畫牛的過程中,像一個真誠勤勉勞作的農夫那樣去下苦工夫,才獲取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可喜成績。
二
坦白地說,在參觀《志堅畫牛畫展》之前,志堅在藝術上留給我的形象記憶,是屬于名揚全國的湖南工筆畫群體中的一員驍將,主要以工筆畫著稱。1992年,王志堅有工筆畫佳作《思》,參加“首屆全國花鳥畫展”,并榮獲二等獎;1993年,有工筆畫佳作《東方龍》,參加“國家文化部首屆群星大展”,并榮獲優(yōu)秀獎;有《春潮》參加“全國中國畫大展”,并榮獲優(yōu)秀獎;1998年有工筆畫佳作《暖陽》,參加“國家文化部第八屆群星大展”獲銀獎;2003年有工筆畫佳作《延年》,參加“國家文化部第十二屆群星大展”,并榮獲優(yōu)秀獎。20多年來,王志堅的多幅工筆畫作品,先后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華世紀壇、毛主席紀念堂等單位收藏。先后出版有《王志堅國畫作品精選》和《中國郵政明信片》等。歷年來先后有多件工筆畫優(yōu)秀之作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美術》和《國畫家》等全國有影響的報刊上。由此可見,王志堅無論是畫大寫意的畫牛,還是此前從事工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都是以像牛的堅韌不拔的精神,持之以恒和執(zhí)著嚴肅地對待藝術勞動,都始終堅持追求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完美統(tǒng)一的藝術審美理想,非常難能可貴。
對于中國美術界來說,關于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問題,既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又是一個可以說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半個多世紀中爭論不休并老是出現(xiàn)偏差,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美術界就討論過關于包括中國畫在內的有關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問題。當時有一種偏向認為,“藝術作品內容好是第一位的,藝術形式是第二位的”。因而有“題材決定論”之說。這種觀點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顯然是有害的。特別是到了十年文革中,包括中國畫在內的整個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由于林彪和“四人幫”在政治思想上推行極左的封建法西斯專制主義路線,美術創(chuàng)作陷入了只講極左的政治內容,而扼殺了對藝術形式的探索,從而使美術創(chuàng)作面臨百花凋零的困境。中國美術家們因此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
粉碎“四人幫”以后,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從過去左的禁錮中被解放出來的中國美術事業(yè),出現(xiàn)了一個可以說是在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空前繁榮發(fā)展時期,老中青幾代美術家們在改革開放所開創(chuàng)的政治民主、自由和寬松,經濟高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大環(huán)境下,極大地煥發(fā)出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情,美術園地呈現(xiàn)出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既出作品又出人才的喜人景象??墒?,與此同時,又出現(xiàn)了一種令人感到遺憾,同樣對美術創(chuàng)作造成負面影響,對藝術作品只講藝術形式的追尋,而忽視對藝術作品的思想內容重視的偏向。有人提出“形式決定內容”,高喊出“藝術形式決定一切”的口號,以此誤導中青年美術家,并在中國美術界形成了危害不輕的時髦之風。
而正是在上面這股思潮在中國美術界形成一股來勢洶洶的時髦之風的時候,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著名美術史論家遲軻教授,翻譯出版了對中國美術界具有深遠現(xiàn)實意義的《西方藝術事典》,該書的序言作者,是曾任英國倫敦國家博物館館長、牛津大學藝術教授和不列顛藝術委員會主席的英國著名藝術史和文化史家克拉克,他在序言中寫道:“五十年前我們已聽說過,繪畫的題材內容是無關緊要的;一切的關鍵在形式(因此有所謂有意味的形式)和色彩。這可以說是一種超乎常情的理論。因為,自從洞窟藝術開始,所有的藝術家對于題材內容都予以極大的重視;喬托、貝里尼、提香、米開朗基羅、普桑或是倫勃朗。都會覺得,象這樣一種荒繆的理論竟然會行時,簡直是難以置信?!笨死说倪@番話寫于1974年,遲軻先生將其翻譯過來奉獻給中國美術界,因此,無異于是一副清醒劑??墒?,在美術界要糾正“形式決定一切”的偏向,并非那么容易。因為,時至今日,人們還看到,在所謂“形式決定內容”“藝術形式決定一切”的理論誤導下,不少中青年美術家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勿視從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中,去發(fā)掘藝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內容,去獲取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而是閉門造車,將自己關在畫室里去暝思苦想,或從畫冊中古人、外國人或當代名家的作品中去找藝術的靈感,這樣弄出來的作品,結果是思想內容空泛,畫面的形象(無論是人物、山水或動物)沒有東西給人看,作品的包括畫面圖式語言,筆墨和色彩,都使人感到似曾相識,好象在哪里看過。
可喜的是,在中國美術界,有許多像王志堅這樣的在藝術上的清醒者。我想,王志堅也許并沒有拜讀過遲軻先生翻譯的英國著名藝術史和文化史學者克拉克的上述關于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關系的理論。但他從以前畫工筆畫,到最近幾年轉換到畫大寫意的牛的作品中,卻能讓我們看到他所始終堅守人類在幾千年中,創(chuàng)造與積累的藝術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所總結出來的藝術規(guī)律,在對待藝術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關系上,堅持按辯證法辦事。王志堅在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中,重視從作品的思想內容,精神層面和文化內涵去進行挖掘,在對作品的藝術形式美的研究方面,舍得花時間和氣力去進行探索。從作品的圖式語言,例如,構思和構圖的苦心經營,筆墨和色彩的運用方面,找尋準確、生動和富于藝術魅力的藝術手法。像《遠山的呼喚》,在畫面構圖上,天空的紅霞,占據(jù)了畫面三分之二的空間,在山上由近而遠往前奔的墨色濃重的牛群,藝術上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沖擊力感受。
對于畫家來說,都會清楚地知道所謂圖式語言,主要是指一副畫的構圖法則,其重要性,好比建筑師建一棟高樓大廈,首先必須解決好其所要設計的高樓大廈的大的構造型框架,大廈最后建得好不好,在功能上適不適用,美不美觀,與環(huán)境的關系協(xié)不協(xié)調,都與其大的結構造型框架設計得好不好很有關系。只有這第一步有關大的結構造型框架設計好了,才能考慮下一步的具體施工與最后大廈內外的裝修問題。一幅畫的創(chuàng)作也是如此,如何首先從構思和構圖方面將畫面圖式語言的大“框架”解決好,這是決定一幅畫的好壞的第一個難題。在這個問題上,最能集中體現(xiàn)畫家的思想修養(yǎng)、文化和藝術素質的高低水平。在志堅畫牛展中的《初打春雷第一聲》《雄風》《勇往直前爾可敵》《八面威風譽古今》和《莽莽蒼蒼橫出山》。還有我前面提到的那一組具有農村牧歌和童趣十足的描繪農村小孩放牛的作品,都是志堅在作品的圖式語言,在畫面的構圖的苦心經營方面下了別出心裁的工夫,因而才使畫作從構圖上,就能給欣賞者留下意味深長的藝術感受。志堅是在畫面構圖解決好了的基礎上,著重去對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去下功夫的。人們看到,王志堅筆下的牛,對牛頭部的造型,對牛的眼、鼻、嘴、耳和一對角的塑造,采用痛快瀟灑,奔放與大氣的近似書法的用筆“寫”出來,而非磨出來??吹贸鲋緢宰鳟嫊r,講究與強調“意在筆先”,盡量突出“?!钡呐藕团5木?。所以,王志堅在藝術上的努力與他所取得的成就,是應當?shù)玫娇隙ê唾澷p的。
三
王志堅以前是專攻工筆人物畫的,近幾年轉而畫大寫意的牛,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使我產生了從多側面與立體地了解和認識王志堅其人其畫的興趣。
常言道:“風格即人格?!眳⒂^王志堅畫牛的畫展,我覺得王志堅其人就象一頭具有湖湘鄉(xiāng)土意味的牛。在王志堅的身上有一股牛的樸實、執(zhí)著、勤勞,無須揚鞭向前奔的牛的堅韌的精神。在王志堅的身上,同樣具有湘人先賢的那種要干天下大事、就立志要干成,要在文化與藝事上有所作為,就要堅忍不拔地做出成績來的頑強拼搏,“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與曾國藩、毛澤東、蔡和森與齊白石同為老鄉(xiāng),于1958年出生的王志堅,在他剛滿8歲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初,就因家庭出身不好,跟隨父母被下放到農村,使他從少年時期開始,就在廣闊天地的農村,與純樸的農村孩子一同成長。高中畢業(yè)后,志堅長期在農村基層文化站與縣文化館從事文化工作,這不但為他積累了可供他一輩子畫不完的農村生活的題材,而且使他有機會深入和廣泛地在農村做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間美術,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yǎng)。所以,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青少年時代所經歷的生活苦難與磨礪,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珍惜。
1989年,王志堅考入湖南師大美術系,師從他的老鄉(xiāng),現(xiàn)為湖南師大美術學院院長兼湖南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的著名中國畫家朱訓德教授。正規(guī)與嚴格的美術教育,省會長沙美術界的活躍藝術空氣,無疑對王志堅在藝術上擴大視野、提高文化和藝術修養(yǎng)大有益處。這為他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在工筆畫創(chuàng)作乃至當今大寫意畫牛方面,不斷取得藝術上的成績,顯然是有促進作用的。
王志堅用在藝術上不斷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績,證明他在面對當下中國美術界普遍存在的諸如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企望在藝術上不付出艱辛勞動,就能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并在藝術上輕言自己如何“創(chuàng)新”,亂吹自己的作品是“力作”是“精品”,以欺世盜名的時風,是不屑一顧的。有意思的是,中國畫壇由過去追趕與猜測“題材”之風,如羅中立畫了《父親》走紅,畫家們就都去畫類似《父親》的題材;到如今則變成了看見陳平和林容生的畫吃香,不少人就都去模仿陳平和林志生,甚至將自己畫得像陳平和林容生的畫作,吹噓為“創(chuàng)新”。王志堅畫的牛,不像別人,只像他自己,有他自己的藝術個性。因此難能可貴,可喜可賀。日前,我在看了《當代美術報》刊登的王志堅回答記者的采訪,我覺得非常好,因而覺得應將其摘錄于后。
記者問:您適才提到的“創(chuàng)新”,而您作品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畫界也得到了較高評價,那么您認為這個“新”到底“新”在哪里呢?應怎樣來把握這個新”字呢?
王志堅答:每個時代的文化氣息不同,顯示的個性和風格也不同。世界在實施變新,人的生存環(huán)境,思想觀念無不在變“新”,筆墨也隨時代變新。變新不能求怪求丑,“新”應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求新也應是在傳統(tǒng)中求新,通過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在有感觸中求新。藝術不同于科學,它是通過藝術家自覺感悟大自然,研究傳統(tǒng),研究現(xiàn)代,又取法自然,推陳出新。
記者問: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很大一部分取決于畫家對民族,外來藝術,以及古典和藝術的吸納,那您是怎么處理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本土藝術與外來藝術的關系的呢?
王志堅答:我認為繪畫創(chuàng)作僅有筆墨是不夠的,它還需要有思想,有創(chuàng)造精神,有時代氣息。不能違背時代感,不能乘坐歷史的舊車。傳統(tǒng)是根,時代是葉,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不能把西方的苗栽在中國的土地上,讓其長出西方的樹來。民族的、本土的藝術我主張要繼承,更要發(fā)揚,同時也不能排斥舶來藝術中優(yōu)秀的東西,對外來藝術取其精華,取其精神,取其形式,取其有益的養(yǎng)分,決不能教條照般。祖國的文化悠久燦爛,盡可自由呼吸,吐納。
拜讀了王志堅接受記者的采訪后,我覺得王志堅在藝術上之所以會有追求、有作為,首先得益于他是位有思想、有頭腦、胸懷高遠、頭腦清醒的藝術家。因此,我相信,王志堅在藝術上不但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并一直將長處堅持發(fā)揚光大;而且,也一定能看到,并有勇氣正視和克服自己在藝術上的弱點與不足。
作為朋友,我坦率地說,從總體印象上看,覺得志堅畫牛展中的作品,有需要志堅今后在作畫時改進的諸如在藝術法則的經營上,如何處理好致廣大、盡精微,虛與實,以及在筆墨技巧方面的粗獷與毛糙,嚴謹與松散等在藝術探索之路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我相信有原來堅實嚴謹?shù)墓すP畫基礎,為人謙虛的志堅,在今后是能克服的。同時,我認為,雖然存在不足之處,但是瑕不掩玉。志堅畫牛,畫得樸實、大氣而又靈動,畫出了思想在藝術中的閃光。志堅畫的牛,在藝術上很耐看。這是那些從表面上看似乎藝術上很完整,可思想和文化內涵空泛,藝術上沒有東西看的畫作和畫展所不能與之相比的。所以,我相信,王志堅在藝術上前途無量,我等待著看到他在藝術上不斷取得的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