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生活方式實際上就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形態(tài),這既是社會支配的我們的基本生活狀況,又是我們自己對于生活的選擇。
最近以來,中國的公眾對于“幸福感”的追求,前所未有地強化了,人們開始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焦灼感,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存在著一種內(nèi)在的困擾,這種困擾當然仍然有經(jīng)濟因素和實際問題,如住房、交通、醫(yī)療和子女上學等。但同時這種困擾也開始集中在了精神生活方面?!靶腋8小钡膯栴}有客觀性的因素,但更重要和更關鍵的是個人的主觀因素。而在人們追求“幸福感”的道路上,連接客觀和主觀之間的橋梁就是——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們所面臨的許多全球性的問題,如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時尚和消費潮流對于人們的精神的復雜影響、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存在的困難等,都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尋求人類的永續(xù)發(fā)展和未來的福祉,尋求更加理想的生活方式,成為人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我常有一個感覺,中國今天在大崛起之中面臨的問題,很像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崛起的階段所面臨的。一方面是社會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也面臨道德淪喪、唯利是圖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和精神困擾。一方面是社會在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繁榮,另一方面,不少人卻更加焦慮或沉浸在抱怨和失望之中。一面是成功的社會發(fā)展,一面卻是叢生的社會問題??纯串斈甑拿绹骷倚量巳R的《屠場》就知道,像今天我們所出現(xiàn)的食品安全問題,在那個階段的美國也極為普遍。而像歐·亨利、德萊賽等作家小說中所描寫的當時的美國的情況,或一些美國歷史著作對于當時的記載也相當像今天我們常常在媒體中看到的。當時,美國的一些知識分子也對其社會缺少信心,對社會的風氣充滿厭惡,甚至到歐洲去尋找精神的歸宿。這些氛圍確有和當下中國的某種相似性。
歷史當然不能簡單地進行類比,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經(jīng)驗中確實包含具有啟發(fā)性的因素。歷史階段常常難以跨越,社會在急劇發(fā)展階段的問題當然需要堅決地批判、揭露和解決,但畢竟又難于完全在一個早晨立即消失。
生活越來越富有,但我們還是難以化解諸多苦惱;財富越來越累積,但我們卻難以超越感情和價值觀上的困惑。對于曾經(jīng)歷過匱乏生活的80后以前的中國人,他們的吃苦耐勞精神和艱苦努力在30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得到了歷史的承認,但今天也面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的觀念的學習,對當下的復雜變化保持敏銳的嚴峻要求。如何在今天更加關切人類的共同問題,如何適應新世紀以來的社會變化,構成了新的挑戰(zhàn)。而對于今天正在快速崛起的80后、90后來說,他們既是獨生子女的一代,又是中國最富裕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國際視野開闊,關注公益和環(huán)保等國際性問題,有遠大的未來。但他們也面臨著過于脆弱、過于敏感,往往沉溺于“抱怨文化”之中的問題。如何面對激烈的競爭,如何以堅韌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未來,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這些其實都需要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和追求有更為明智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需要反思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我們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讓中國人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