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3)
我國大氣PM2.5的污染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就大連市區(qū)PM2.5的污染現(xiàn)狀和污染規(guī)律,定性分析PM2.5污染的影響因素。
大連市區(qū)設置國控大氣自動監(jiān)測點位10個[1],分別為甘井子、周水子、星海三站、青泥洼橋、傅家莊、七賢嶺、旅順、金州、開發(fā)區(qū)和雙D港。
2012年10月起,大連市10個點位依據(jù)《空氣質量新標準第一階段監(jiān)測實施方案》的要求增加了PM2.5監(jiān)測。PM2.5監(jiān)測使用儀器為美國賽默飛公司生產(chǎn)的熱電5030-sharp顆粒物監(jiān)測儀,采樣方法為β射線與光散射結合。監(jiān)測分析儀器每6個月進行一次流量校準和流量檢查,使用標準膜進行標定,并且根據(jù)實際情況每兩個月清洗一次采樣頭。
2013年大連市區(qū)空氣中PM2.5年均值為52 μg/m3,超出二級標準年平均(GB3095-2012,以下簡稱二級標準)0.49倍,PM2.5日均值的95百分位數(shù)為127 μg/m3,超出二級標準24小時平均0.69倍。最大點位日均值為275 μg/m3,出現(xiàn)在1月12日的開發(fā)區(qū)點位,超出二級標準24小時平均2.67倍。點位日均值超標率為20.3%。2013年在大連市區(qū)的75天污染日中,首要污染物為PM2.5的天數(shù)占96%。
從PM2.5濃度的月變化曲線(圖1)可以看到,2013年大連市區(qū)PM2.5在氣溫最低的1月份測值最高,達到94 μg/m3,超出二級標準1.69倍,冬季(1月、2月、12月)均值為72 μg/m3,超出二級標準1.06倍,冬季均值為夏季均值的1.80倍,說明冬季采暖燃煤排放的顆粒物對PM2.5有顯著貢獻。
圖1 2013年空氣中PM2.5濃度月變化
從PM2.5濃度的點位變化曲線(圖2)可以看到,2013年大連市區(qū)PM2.5在甘井子工業(yè)區(qū)點位均值最高,為62 μg/m3,超出二級標準0.77倍,為最低點位(雙D港)均值的1.41倍,說明局地的污染對PM2.5有較大貢獻。但與二氧化氮相比(最大點位值/最小點位值為2.50),本地污染源對PM2.5的貢獻要小于對二氧化氮的貢獻。從而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PM2.5由于受到區(qū)域大范圍污染霧霾的影響較大,因而對各個點位的貢獻比例相差較小。
圖2 2013年空氣中PM25和NO2點位變化對比
3.3.1 1月份(污染最嚴重月份)
從1月11日~13日和1月28日~30日的2次典型污染過程的PM2.5濃度變化分析(圖3),在污染日PM2.5沒有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污染日PM2.5是隨著大范圍霾的污染擴散到大連的時間段決定其變化趨勢,從圖4也可以看到,在污染過程中PM2.5濃度和空氣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濃度沒有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12和-0.23),說明大范圍的霾與本地污染相關性較小。但在非污染日PM2.5濃度與二氧化硫呈現(xiàn)一定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為0.58,如圖5左圖),如果將二氧化硫的變化曲線后移2個小時呈現(xiàn)更好的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為0.80,如圖5右圖),說明1月份采暖期非污染日的PM2.5污染與二氧化硫來自同一污染源—采暖燃煤污染的排放。
圖3 1月份兩次典型污染過程PM2.5的24小時變化曲線
圖4 1月份典型的污染過程(11-13日)PM2.5與SO2和NO2對比
圖5 1月份非污染日PM2.5與SO2對比
同理,1月份采暖期非污染日的PM2.5污染與二氧化氮也有一定的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為0.72),說明1月份采暖期非污染日的PM2.5污染與汽車尾氣相關。
3.3.2 9月份(空氣質量最好月份)
從9月份PM2.5與二氧化氮的相關曲線(如圖6)可以看到,在空氣質量良好的9月份PM2.5與二氧化氮有很好的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為0.80),說明在沒有外來污染時,非采暖期PM2.5濃度主要受汽車尾氣污染的影響。
圖6 9月份PM2.5與NO2對比
以1月為例,京津冀地區(qū)發(fā)生了多次大范圍的霧霾,當風向為偏西或西南風時,即對大連市產(chǎn)生明顯影響。從大連的氣象數(shù)據(jù)也可以看到,2013年1月大連市偏西或偏南風所占頻率為 28%,而2012年1月僅為10%,導致大連所受到京津冀等霧霾的影響增大。其中,2013年1月11日~13日由于受到偏西氣流的影響,大連市區(qū)2天為中度污染,1天為重度污染。據(jù)氣象資料,此次空氣污染過程主要是受華北及山東地區(qū)的霧霾影響。以1月11日14時和1月13日08時為例,在華北及山東地區(qū)有大范圍的霧霾,風向以南到西南風為主,這種風向有利于上游灰霾向大連地區(qū)擴散輸送,而華北及遼寧地區(qū)均處于低壓,地面風速不大,氣象擴散條件較差,從而導致了大連地區(qū)空氣污染。
以10月10日的污染為例,分析外來霾傳輸至大連的污染路徑。10月10日16時,大連市區(qū)10個國控點位中7個點位為輕度至中度污染,至19時大連市區(qū)達到嚴重污染,本次空氣污染,主要由于10日下午大連出現(xiàn)短期西南流場,使河北和山東等地污染向大連擴散。同時10個點位的顆粒物監(jiān)測結果顯示,PM2.5濃度最先升高的點位為西南方向的旅順點位,然后污染逐漸向市區(qū)蔓延。
從周邊城市(圖7)的污染狀況也可以看到:10月9日22時~10日14時大連西南方向的邢臺市AQI一直維持在400以上,10日15時開始有所下降;其下風向的德州市10月9日22時~10日14時AQI一直維持在200以上,10日15時開始明顯升高達到381;德州市下風向的濱州市10月9日22時~10日14時AQI一直維持在100以上,10日15時開始明顯升高達到390;濱州市下風向的東營市10月9日22時~10日15時AQI一直維持在100~200左右,10日16時開始明顯升高達到305;而處于東營下風向的大連市區(qū)空氣質量指數(shù),17時達到重度污染,其中大連最西南方向的旅順點位從10日16時開始達到重度污染AQI達211,之后污染移動至大連市區(qū),處于旅順下風向的青泥洼橋點位10日17時達到重度污染,處于青泥洼橋下風向的雙D港點位10日19時達到重度污染,10日20時旅順點位PM2.5濃度下降到二級標準(24小時平均)以下,同時大連周邊的風向轉為西北風,空氣質量好轉,截止至10日22時大連市區(qū)AQI降至 64,本次污染過程結束(圖8)。
圖7 10日10日周邊城市污染分布圖
圖8 10日10日霾污染移動路徑上各點位PM2.5變化曲線
從本次污染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霧霾從嚴重污染的河北經(jīng)山東傳輸?shù)酱筮B的過程。
綜上所述,2013年大連市區(qū)空氣中PM2.5年均值為52 μg/m3,超出國家二級標準0.49倍。大連PM2.5的污染一是受本地以及區(qū)域性冬季燃煤的影響,各項污染物集中排放,強度過大,特別是采暖季節(jié)外來輸送的貢獻較大;二是由于不利的氣象條件,近地面風速小,大氣層結穩(wěn)定,使污染物易形成積聚效應、難以及時擴散,特別是在西南風向時污染比較嚴重;三是受機動車尾氣排放的影響,由于機動車污染相對冬季燃煤污染而言比較穩(wěn)定,受季節(jié)的影響不明顯[2],全年均對PM2.5產(chǎn)生影響,因此,更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大連市環(huán)境保護局.大連市環(huán)境質量報告書[R].大連,2013.
[2]朱先磊,張遠航,曾立民,等.北京市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來源研究[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