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資源稟賦”這一問題最早是由Smith(1776)提出,隨著20世紀70年代出現“荷蘭病”而受到關注,Auty(1993)將資源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稱為“資源詛咒”。該命題強調,自然資源可能對經濟有阻礙作用。那么我們會思考中美兩國是否陷入“資源詛咒”?以及兩國經濟與“資源詛咒”是否有著相關的聯系?如果存在,中、美兩國引發(fā)的機制是否相同呢?
“資源詛咒”引發(fā)機制的研究,首先,先從“資源詛咒”的存在性開始論述。其次,它的引發(fā)機制從國內外文獻參考主要包括貿易條件惡化論、“荷蘭病”效應、擠出效應、制度機制四個觀點。
“資源詛咒”存在論:該論點的代表首推薩克斯和沃納(Sachs and Warner,1995,1997)。他們通過計量分析發(fā)現,在控制住貿易政策及投資率等通常認為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的變量后,自然資源豐度依然與經濟增長速度成反比;貿易條件惡化論:結構經濟學家家勞爾·普雷維舒什(Raul Previshush,1949)開始注意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副作用,資源出口使本國貿易條件惡化的表現在:由于初級產品市場存在競爭性,它通過價格將成本降低的結果傳導給消費者,因此,資源等初級產品的價格相比制造業(yè)有下降趨勢;“荷蘭病”效應:Sachs和Wamer(1995,1997,1999)提出的“荷蘭病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把一個國家劃分為三個部門:可貿易的自然資源類出口部門、可貿易的制造業(yè)部門以及非貿易產品部門;擠出效應:自然資源擠出了某些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驅動作用的因素,從而導致資源富集經濟體失去了長期增長的動力。阿西亞和拉赫瑞(Asea and Lahiri,1999)通過建立兩部門內生增長模型論述了豐裕的自然資源通過提高非熟練勞力的工資而擠出教育投資,從而導致“資源詛咒”的機理;制度機制: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制度機制越來越受到重視,該機制的主要觀點是,豐裕的自然資源會通過引發(fā)腐敗、尋租等途徑弱化制度質量,從而阻礙經濟增長。
中國和美國是世界的資源大國,由于資源稟賦的不同,兩國的資源經濟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因而,在“資源詛咒”視角下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異同相伴的中、美資源經濟兼?zhèn)洮F實和理論意義。下面本文將通過兩國對比,比較引發(fā)機制分別在兩國的適用性和表現。并對為什么有的引發(fā)機制在該國有存在的條件可是在該國的整體經濟上并沒有呈現“資源詛咒”的現象給出解釋。
在中、美兩國持續(xù)發(fā)展和國際資源價格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本文沿著“資源詛咒”主要引發(fā)機制的論述路徑對2000年以來的中、美資源經濟進行對比評估和分析。
2.1.1貿易條件是否惡化
在1999年以前,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在上下波動中略微上升,1999年以后,我國的價格貿易條件明顯下滑,尤其是從 2004年開始,貿易條件急劇惡化且一路下滑。相比中國貿易條件的惡化,美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在1999—2009年保持緩慢增長態(tài)勢,只在2010年出現過猛烈的上升。而收入貿易條件和各國的出口數量息息相關,使得2008-2009年美國的收入貿易條件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下降。隨著金融危機的好轉,美國的收入條件在2009-2013年重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可見,中、美借助資源優(yōu)勢,中國的貿易條件出現惡化,美國的貿易條件是呈現緩步改善的趨勢。
2.1.2 貿易條件相異分析
資源價格始終受需求和供應的制約,中國出口產品的基數很大,但是大部分是初級產品的出口,即勞動密集型產品,面對資源價格的上升,國內的資源難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需要從國外進行資源的進口,常年累積,中國的貿易條件是逐漸惡化的。
在需求增長和供給有限的雙重制約下,首先,美國出臺新的政策來節(jié)約資源。其次,美國將絕大多數的自然資源貿工業(yè)建設而不是出口,并將大部分資源進行了就地轉化和利用。從而,美國具有較強的抗國際資源價格的變動性。因此,美資源模式的貿易條件沒有惡化。
2.2.1 “荷蘭病”檢視
按照荷蘭病的角度邏輯分析,兩國將發(fā)生這樣的變化:匯率升值→能源部門擠占制造業(yè)部門投資→出口結構初級化。最終引發(fā)資源詛咒。為此,有必要對對兩國進行“荷蘭病”的檢視。
圖1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
(1)從中國角度分析
從匯率變化,由圖(1)中可以看出,中國從2000-2013年期間,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持續(xù)升值的,資源的出口增加可能是其促進的因素之一。
圖2 中國資源和采礦業(yè)固定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
圖3 中國制造業(yè)投資占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重
圖4 非礦業(yè)占名義GDP比重
圖5 礦業(yè)部門占名義GDP比重
從投資分析,由圖(2)可以看出中國資源和礦產的投資并沒有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比較平穩(wěn)。由圖(3)可以看出,相對中國對資源和礦產的投入,制造業(yè)的投資在近13年來環(huán)比增加。由圖(4)、圖(5)可以看出,礦業(yè)部門的投入占名義GDP的比重相對于非礦業(yè)占名義GDP的比重是相差很大。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制造業(yè)并未表現出下滑的趨勢,資源和礦業(yè)部門也并未表顯示出強勁的增長趨勢,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上漲并未形成能源對制造業(yè)的擠出效應。
(2)從美國角度分析
從匯率變化來看,相對于中國的匯率上升,美國的匯率是呈下降的趨勢?!昂商m病”的邏輯是,該國家的匯率出現升值。所以,從匯率角度來看,美國不存在“荷蘭病”的征兆。從投資來看,美國的礦產和資源的投入是穩(wěn)定上升的,但總投資額占該國GDP 的比重是持續(xù)下降的,美國GDP是巨大的基數,相比高科技和汽車等制造業(yè)的投入,資源和礦產的投資比重相對較小。
2.2.2“荷蘭病”征兆差別分析
中國一定程度上呈現匯率上漲→擠出投資→出口結構初級化的“荷蘭病”征兆,但經濟增長沒有減緩。這與資源價格上漲引致資源產業(yè)迅猛發(fā)展有關。由于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中國的低廉價勞動力市場吸引了國外的大量直接投資,在中國具資源和勞動力有比較優(yōu)勢的地方進行開廠,其中大部分的工廠為制造業(yè),中國雖出現“荷蘭病”征兆,由于國際貿易的資源轉移到中國,帶動了經濟增長,從而抵消了“荷蘭病”的影響,未發(fā)生“荷蘭病”結果,資源繁榮促進經濟增長而非停滯。
相對比中國出現“荷蘭病”的初癥:匯率上升。美國出現了不一樣的情況,匯率下降→促進投資→出口結構改善,經濟出現穩(wěn)定持續(xù)的增長,19 世紀的美國將絕大多數自然資源用在國內工業(yè)化建設而不是出口,并且將大部分資源進行了就地轉化和利用,這是美國避免“資源詛咒”的重要前提。堅定依靠國內市場,不僅使美國豐富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得到最大化利用,而且規(guī)避了國際市場上資源價格頻繁變動帶來的風險,從而使美國掌握了資源定價權和資源開發(fā)自主權。因此,美國沒有出現“荷蘭病”的征兆。
2.3.1 人力資本的評估
擠出效應強調的是,豐裕的自然資本會影響人們對經濟發(fā)展要素的判斷,主要體現在教育、投資和創(chuàng)新方面。本文主要以教育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GDP)比重來衡量人力資本積累來分析擠出效應。
對比中、美兩國的情況來看,盡管兩國的資源部門在不同程度上有著擴張的趨勢,但教育占公共支出的比重并未大幅度的下滑(圖6、圖7):中國出現緩慢上升的趨勢,美國則保持較高水平的穩(wěn)定態(tài)勢,說明資源產業(yè)擴張在兩國沒有產生擠壓公共教育支出的惡果。
圖6 中國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
圖7 美國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
2.3.2 人力資本未被弱化的分析
中、美人力資本沒有按照“資源詛咒”論的邏輯出現惡化。原因在于,資源產業(yè)對人力資本的吸收相對于正在興起的服務業(yè)和制造業(yè)并沒有占人力資源的很大比例,同時忽略了政府的強制作用和國民素質意識的提高。
首先,資源產業(yè)是資金密集型產業(yè),對資金的需要相對于勞動力相比要大得多。其實,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強制的接受義務教務,人們的思想素質提高等等消
弱了“資源詛咒”的擠出效應。此外,投資教育的回報率較高,尤其是私人回報高于社會回報,投資教育就成為資源豐沛國家和個人的重要選擇。所以,資源產業(yè)弱化人力資本積累的論點依據不足。
2.4.1 制度比較
沿著制度惡化的思路,本文從外部和內部扭曲兩個路徑檢視兩國制度。
從外部扭曲看,中國腐敗情況較為嚴重,與其他金磚國家比較,腐敗狀況更為嚴重,不過出現好轉跡象;美國一直保持較高的廉潔指數,沒有出現尋租活動加劇的癥狀;為評估內部扭曲力,本文選取世界治理指數數據庫的政府穩(wěn)定-沒有暴力、政府效率、管理質量、法治和控制腐敗五項指標予以對比(表1) 。兩者相較,中國各項指標都落后于美國。在資源產業(yè)沖擊下中國出現了腐敗加重狀況,整體質量弱化的現象。美國成功避免了腐敗加劇、制度弱化的情況,保持了良好的質量水平。
表1 中、美治理指數 %
資料來源:世界治理指數數據庫
2.4.2制度相異分析
中國制度的弱化與美國制度的穩(wěn)健形成鮮明對比,原由在于資源出口和制度互動的差異。資源出口對中國制度的弱化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資源價格上升帶來暴利,刺激尋租、腐敗等現象滋生,直接沖擊尚不完善的制度;二是資源收益阻礙了原應進行的改革,從而在中國形成這樣的事實:國家缺乏推行國家現代化改革的強大動力。
資源的沖擊同樣在美國存在,使得美國減弱了改革動力,享受資源收益帶來的安樂。但由于美國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經濟制度都遠比中國完善,阻止了資源引發(fā)的制度惡化。
通過對中、美資源經濟的評估和分析,初步可作如下結論:
(1)“資源詛咒”相對于美國,在中國更具解釋力。雖然其他因素對“資源詛咒”的發(fā)病途徑進行制約,但中、美均未完全脫離“資源詛咒”的陰影。這一命題至少部分解釋了兩國資源經濟中存在問題的原因中國制度惡化以及資源模式形成的癥狀都說明“資源詛咒”具有一定解釋力。
(2)“資源詛咒”命題不完善,兩國差異性不能明確解釋。
本文從“資源詛咒”引發(fā)機制的視角將中國、美國的資源和經濟納入比較分析框架,初步從“資源詛咒”貿易條件、“荷蘭病”效應、擠出效應、制度機制四個引發(fā)機制的角度分別對中、美兩國進行評估和分析。研究表明:中國出現了“資源詛咒”的征兆,但在整體經濟形勢上并未表現出資源阻礙經濟發(fā)展的現象,而美國并未表現出“資源詛咒”的跡象。為此,面對“資源詛咒”中國的應對方向:
(1)政府的引導至關重要。 資源豐裕的發(fā)展中經濟體不僅通常缺乏好的制度,而且缺乏經濟起飛所必需的公共基礎設施,對這些國家而言,政府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
(2)“資源詛咒”并非必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選擇是關鍵。我國在資源開發(fā)中應堅持內需牽引和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
(3)資源富集區(qū)應通過就近工業(yè)化戰(zhàn)略提高資源就地轉化率。應改變目前某些資源富集地區(qū)帶有一定掠奪性的單向資源輸出做法,鼓勵有條件的中西部地區(qū)就近進行資源深加工和應用,以真正通過資源開發(fā)帶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并逐步縮小與東部沿海地區(qū)的發(fā)展差距,所謂“資源詛咒”是可以規(guī)避的。
參考文獻:
[1]E.Weinthal,P.J.Luong.An Alternative Solution to Managing Mineral Wealth [J].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06,(10).
[2]E.Papyrakis,R.Gerlagh.Resource-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
[3]G.Ramey,V.Ramey.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Volatility and Growth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
[4]T.Dunning.Resource Dependence,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2005,49 (4).
[5]D.Serra.Empirical Determinants of Corruption:A Sensitivity Analysis[J].Public Choice,2006,(126).
[6]N.Jensen,T.Gylfason,G1Zoega,L.Wantchekon1Resource Wealth and Political Regimes in Africa [J].Comparatie Political Studies,2004,(37).
[7]G.Egorov,S.Guriev,K.Sonin.Media Freedom,Bureaucratic Incentives,and the Resource Curse [Z].Centr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 Institutions Working Paper No106-10,2006.
[8]崔學鋒.“資源詛咒”論不成立[J].經濟問題探索,2013,(5).
[9][美]納爾森.經濟增長的源泉[M].唐光華,等,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10][美]恩格爾曼,高爾曼.劍橋美國經濟史(第二卷):漫長的19世紀[M].高德步,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1][美] 福克訥.美國經濟史(下)[M].王錕,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12]Paul M.Romer.Why,Indeed in Americ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 1996,86(2).
[13]丁菊紅,王永欽,鄧可斌.中國經濟發(fā)展存在“資源詛咒”嗎[J].世界經濟,2007,9.
[14]胡援成,肖德勇.經濟發(fā)展門檻與自然資源詛咒-基于我國省際層面的面板數據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4.
[15]徐康寧,王劍.自然資源豐裕程度與經濟發(fā)展水平關系的研究[J].經濟研究,2006,1.
[16]王智輝.自然資源稟賦與經濟增長的悖論研究-資源詛咒現象辨析[D].吉林:吉林大學經濟學院,2008.
[17]Leite,Carlos,Weidmannn,Jens.Does Mother Natuer Gorript Natural Resources,Corrupion and Economic Growth[J].IM-F Working Paper,1999.
[18]Stijns Jean-Philippe C.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J].Resources Policy,2005,(30).
[19]方穎,紀衍,趙楊.中國是否存在“資源詛咒”[J].世界經濟,2011(4).
[20]張景華.自然資源是“福音”還是“詛咒”:基于制度的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8,(1).
[21]丁菊紅,王永欽,鄧可斌.政府干預、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地區(qū)層面的研究[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