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小琴
敘事散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寫人敘事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其特點是通過具體的事件和生動的描寫來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學生所接觸的文章以這種文體為主,現(xiàn)實生活中也大多是這一類,因此培養(yǎng)中學生敘事散文的閱讀技能,既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也能為其走入社會做必要的準備。
一、弄清記敘的要素
閱讀敘事散文首先要掌握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原因、經(jīng)過和結果。這是分析文章的基礎。如《一面》記敘了作者同魯迅先生的一次偶然會面,六要素寫得清楚完整。時間:一九三二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地點:內山書店。人物:“我”——售票員。起因:等著接班,到書店躲雨。經(jīng)過:與魯迅先生會面、交談及“我”買書的過程。結果:接受了魯迅先生的贈書,永遠牢記魯迅的精神。
但并不是每篇文章的六要素都要完整,缺一不可。有時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可以寫得籠統(tǒng)、概括,對敘事散文六要素的處理應靈活運用。
二、理清記敘的線索
閱讀敘事散文時要特別注意文章的組織構造、謀篇布局。線索是謀篇布局的重要因素,把體現(xiàn)文章主旨的材料貫穿起來,形成一個有機體,常見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以時間為線索。如《回憶我的母親》以時間的推移記敘了母親勤勞而偉大的一生:“從我能記憶時起——我到四五歲時——到八九歲時——乙未(1895)那一年——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宣統(tǒng)元年到現(xiàn)在”。
以地點的變換為線索。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題目中“從……到……”可以明顯看出是以地點轉換來組織材料的。
以人物為線索。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以志愿軍的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境界為線索。
以事件為線索。如《皇帝的新裝》中心事件是:皇帝愛新裝——騙子做新裝——君臣看新裝——皇帝穿新裝——揭穿假新裝。
以物為線索。如《七根火柴》圍繞七根火柴展開,在塑造人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感情為線索。如《荔枝蜜》,“我”的感情變化是:不大喜歡——喜歡——贊嘆——變成了小蜜蜂。
以問題為線索。如《驛路梨花》總是圍繞著“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
三、掌握記敘的順序
敘事散文的順序主要有四種: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
順敘是指按照事件發(fā)展的時間先后來敘述的,采用這種方法,事情記敘得脈絡清晰,有頭有尾。如《老山界》文中時間標志十分明確:當天下午——天黑——當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兩點——兩點以后。
倒敘就是把事件的結局放到前面來敘述,然后再從事件的開頭按原來的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它能造成懸念,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如《秋天的懷念》先寫作者雙腿癱瘓后,在母親的要求下決定去北海觀花,但最終卻因母親的病逝并沒有去,最后寫秋天時妹妹推“我”去北海觀花,想起母親臨終的話。采用倒敘的方法寫作時要注意:文章開頭交代了事件的結局后,要重新回到事件的開頭,再按照順序寫。
插敘是指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由于表達內容的需要,暫時中斷原來的敘述,而插入另外一段相關的敘述,這段插入的敘述結束后,再繼續(xù)原來的敘述,是主要情節(jié)的陪襯和補充。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中的兩處插敘,一是當“我”的母親談到閏土時,“我”的腦海里忽然閃出一幅圖畫來,引出對少年閏土一段內容的插敘。二是對楊二嫂形象的回憶。在使用插敘時,不要喧賓奪主,沖淡主題。
補敘就是對前面所寫的人或事做一些簡短的補充交待,補敘和插敘不同,補敘大都無情節(jié)而插敘有完整的情節(jié)。如《水滸傳》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一節(jié),敘述在黃泥崗松林內七個販棗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綱??吹竭@里,讀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販棗客商喝得,為什么楊志等人就喝不得?這時,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吳用、晁蓋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紹了使用障眼法、當面吃酒以瓢下藥的經(jīng)過。
四、品味記敘的語言
品味敘事散文語言時,要和修辭手法聯(lián)系起來,因為修辭最能表現(xiàn)語言運用之巧妙。修辭手法在句子中的運用有規(guī)律可循。品味時首先明確運用何種修辭手法,其次是表現(xiàn)了什么內容,最后是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不同修辭手法表現(xiàn)形式不同,各有其格式規(guī)律。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表達了……情感。如:“地上射起無數(shù)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边\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下得大,表達了作者對祥子在暴雨中拉車的同情。
排比:表現(xiàn)了……,抒發(fā)了……,增強了語勢。如:“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边\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親人自始至終的關懷,抒發(fā)了對親人無限眷戀的感情。
反復、夸張:突出了(強調了)……的感情。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了盼望春天的急切感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边\用設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白色的花所含的色素是什么,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的感情。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么可以驕傲的呢?”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加強語氣,表達了我們沒有任何可以驕傲的理由。
五、體會段落語句的作用
敘事散文段落語句的作用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結構上:承接上文、開啟下文、總領下文、承上啟下、照應前文、首尾呼應。如《泰山很大》一文中,中間有一句“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在全文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歸結,另一方面引起下文,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描寫。
內容上:開篇點題、抒發(fā)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如《棗核》最后一段中寫道:“改變了國籍,不等于改變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依戀故土的。”這一結尾以凝煉的語言點明了中心,深化了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寫法上:氣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見大、設置懸念、埋下伏筆、為后文做鋪墊、欲揚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如《最后一課》開頭寫小弗朗士貪玩、逃學,表現(xiàn)了他的天真無知但還能管住自己,為下文寫他的轉變埋下伏筆,也表現(xiàn)了“最后一課”巨大的教育力量。
總之,通過以上幾個方面,中學生敘事散文的閱讀能力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