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英
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習其他知識、培養(yǎng)其他技能的基礎。因此,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初中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今,隨著新課改的不斷進行,《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也有了新的要求?!缎抡n標》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意在鼓勵學生亮出獨特的體驗,這實際上就是在學生中提倡個性化閱讀,讓他們成為閱讀的有心人。但是應試教育使學生的閱讀扭曲了、變味了,成了為了考試分數的閱讀,阻礙了學生個性閱讀能力的提高與閱讀理解多樣性的形成,阻礙了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使得無心閱讀之人大有人在。
一、阻礙個性化閱讀的原因
近幾年來,大家似乎都認識到開展個性化閱讀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開展個性化閱讀卻遇到種種困難,無心的閱讀依然頗為盛行。原因何在?筆者以為,阻礙個性化閱讀的原因如下。
1傳統(tǒng)閱讀模式對學生的禁錮
常年的模式化閱讀教學禁錮了學生的心靈,束縛了學生的手腳,使得學生沒有了“心”。看一篇文學作品,學生往往依賴于各種教學參考資料,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認識,更不用說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了。
2教師僵化思想對學生的禁錮
老師被教參和教材所束縛,被考試的標準答案、考試分數所捆綁,照本宣科,不敢講自己在文本閱讀后的獨特體驗和個性認識,學生自然也很難有個性化閱讀,學生的閱讀自然成了無“心”之行為。
3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個性化閱讀是一種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學習者身心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學習者只有自我意識、個性心理傾向性和學習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實施自主學習。當然個性化閱讀也不例外,它需要學習者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個性心理傾向性和學習能力。學生這方面往往有所欠缺,“心”不夠大、不夠厚,所以影響了個性化閱讀的開展。
由此可見,個性化閱讀并不是一句話、一個指令和一堂課就能做到的,它所面臨的困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如何將學生培養(yǎng)成有“心”人,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個性化閱讀的開展可謂任重道遠。
二、培養(yǎng)個性化閱讀的方法
筆者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不斷地“上下而求索”,逐步摸索出一些開展個性化閱讀的方法與對策。對一些語文教學薄弱的學校和語文水平相對偏低的學生來說,它們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個性化閱讀的展開是多樣性的。因為,學生個體情況是千差萬別的。有的閱讀素養(yǎng)高,能較好地領悟作品的內涵;有的閱讀能力一般,只能理解作品的淺層含義;有的閱讀能力弱,對作品的基本含義理解都有困難。既然學生是多層次的,當然個性化閱讀的教學也應該多樣性的。其實,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筆者認為,個性化閱讀的展開主要有以下途徑。
1縮小范圍,進行局部個性閱讀
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我們可以抓住一個點,這個點可以是一個詞、一個句子或段落,也可以抓住作品中某一個著眼點展開個性化閱讀。
例如,在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xiāng)》中,兩次寫到楊二嫂偷東西,一次是偷母親的手套,另一次是偷狗氣殺。對此,教參一般都是這樣解析的:是反映楊二嫂的自私愛占小便宜。一般的分析往往也到此為止,但筆者沒有就此停止,而是繼續(xù)在課堂上啟發(fā):“能否從所偷東西價值的角度來思考楊二嫂偷東西的實質?!庇幸粋€同學回答:“因為楊二嫂家里非常貧困,所以才會偷不值錢的手套和狗氣殺。”筆者表示贊同并給予鼓勵,并進一步啟發(fā):“二十多年前的楊二嫂會這樣嗎?”學生紛紛表示不會這樣,因為她是豆腐西施,很文靜?!澳敲醋运截澙肥窃趺磥淼模拓毨в袥]有關系?”筆者更進一步地問。有學生認為是貧困改變了她的品行,也有學生認為是貧困泯滅了她的良知,更有學生提出,這和貧困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貧困只是放大了她性格的丑陋陰暗的一面等等。理解的多元化,使學生真正用心去讀,閱讀中融入自己的個性。雖然閱讀中有老師指點,針對的是文學作品的局部,這還不能算完全的個性化閱讀,但這樣的閱讀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初步的張揚,閱讀體驗得到一定的深化,為真正個性化閱讀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2變換角度,進行多角度閱讀
一個角度的閱讀探索往往只能得到局部的淺層次的認識,讀者的視野很難拓寬,對作品的思想認識往往也被局限,無法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難于做到真正有心的閱讀。多角度閱讀可以通過轉換角度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得到個性化認識。
多角度的閱讀可以是增加背景材料的閱讀。比如,對《背影》的閱讀,學生對作品的認識往往局限于父子情深,父慈子孝。如果能夠增加一些背景材料,如關坤英的《朱自清評傳》里記載:朱自清大學畢業(yè)后于1921年到揚州任教,父親憑借與校長的私交直接將他每月薪金領走,“這種專制式的家長統(tǒng)治激怒了朱自清。一個月后,他憤然離去,到外地執(zhí)教”。從中可以明白他們父子之間是有沖突的,所以才會有“我”不希望父親送的情況出現。這樣,學生才會真正理解悔恨的眼淚有多么深的含義,那實際是父子兩人拋開年齡、思想和文化的差異,真正的人倫感情的融合。這種理解跳出了傳統(tǒng)的條條框框,得出的結論也深刻得多。
多角度的閱讀也可以運用在同其他同類作品的比較閱讀中。例如,同樣是學習《背影》,也可以同九年級下的課文《送行》進行比較閱讀,因為兩篇文章的主題都和送行有關,但它們表達的思想內容和反映的文化背景卻大相徑庭?!侗秤啊肥俏覈F代散文家、詩人朱自清的作品,它的主題和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通過一次簡單而又難忘的父子送別,圍繞著家庭倫理,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而《送行》是英國戲劇評論家比爾博姆的一篇作品,文章通過勒羅的送行批評了英國社會講究禮儀到了一種繁文縟節(jié)的地步,而忽視送行真正的內涵,它不是一種情感的表露、感情的需要。兩篇文章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就會讓學生對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有一個具體生動的認識,視野得到拓寬,起點高屋建瓴,這種閱讀認識自然就深刻,超出于一般的粗淺的閱讀認識。這種認識也是通過自己內心的比較、體會和感悟所得,是有心的所得。
培養(yǎng)個性化閱讀的方法還有許多,這里不再一一分析。總之,在學生中培養(yǎng)個性化閱讀方法和能力的道路是漫長的,要使學生真正能夠進行個性化閱讀,還在于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閱讀感受,不要漠視和輕易地否定學生對文本獨特的認識。此外,還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切合學生閱讀實際情況的閱讀方法,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閱讀的有心人,真正喜愛閱讀,從而提高我國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