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梅
目前有些中學生,受家庭及社會等方面的諸多影響,對待身邊的人漠不關心,遇事很消極、偏激,對眾多問題毫無興趣。所以,在他們的作文中常常出現以下問題:一是無動于衷,編造他人的故事,只想著把與自己毫不相干的故事講完,根本就沒有想到要傾注感情,文章如同白開水,淡而無味;二是無病呻吟,以為頻頻出現的感嘆句和堆砌起來的形容詞就是感情濃烈的象征,實則虛情假意;三是“情”“事”分離,或者是光有情而沒有人和事,使情無所依靠、無法落腳,或者是表達的情與所寫的人和事不協調,不一致,情感成了累贅;四是突轉無序,無視情感的變化軌跡,不作必要的鋪墊和演繹,一味追求情感的大起大落?;谝陨线@些問題,筆者在讀學生的作文時感受不到真情的流露,看不到個性的張揚。如何在生活的寶藏里尋寶拾寶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一、著眼“我”所親歷的事情
無論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還是社會生活,我們親身經歷的事情,回憶起來會歷歷在目,寫起來最有真情實感,用起來可謂得心應手。
如某學生在作文《交流》中寫道:
我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后,我與父親和新媽媽生活在一起,我失去了往日的一家人的歡樂。盡管父親和新媽媽對我很好,但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漸漸我與父親的交流少了,有時突然覺得父親很陌生,甚至害怕天天見到父親。
在這篇作文里,這位學生所寫的人和事是其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寫得情感真摯,打動了筆者。
二、著眼“我”所聽過的事情
對于親朋好友和身邊的人所講過的故事,不妨細化想象,生發(fā)開來,對于他人闡述過的觀點,不妨談談己見。這樣,化他人經歷為我用,能有效豐富自己的材料庫。
例如,某一同學在寫作文時,就把從別人那聽到的故事寫進了作文里。他從別人那聽到《誰把耳朵給了我》這篇文章,內容是:一對夫婦有一個可愛的孩子,但是這個男孩出生時沒有耳朵,歲月飛逝,轉眼孩子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孩子非常出色,但同學叫他“畸形人”。孩子慢慢長大了,上了中學。他很聰明,在文學和音樂上顯出非凡的天賦,其他才能也開始顯山露水。如果不是看起來有點恐怖的外形,他的生活應該非常精彩。男孩16歲那年,他的父母親和家庭醫(yī)生開了一個會,辦法有一個,就是找到一雙合適的耳朵,將其嫁接到孩子頭上。于是,一場大搜索開始了,一晃兩年過去了,母親的短發(fā)留到肩膀的時候,終于找到了愿意捐獻耳朵的人。但是,這個人要求身份保密。手術成功,男孩看起來英俊正常,事業(yè)家庭都非常成功,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纏繞在他的心頭。等母親去世后,父親把他帶到母親的棺木前,緩慢地,溫柔地,父親展開雙手,攏起了母親鬢角濃密的棕紅頭發(fā)。隨著頭發(fā)的逐漸上移,顯露在孩子面前的竟然是:母親沒有耳朵!原來是母親將自己的耳朵給了他!這位同學聽完后有很大的觸動,在作文中闡發(fā)了自己對男孩母親的敬佩,認為這位母親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由這一故事寫到全天下的母親,最終得出:母愛偉大。是的,真正的美麗不是表現在臉上,而是沉淀于心底;真正的愛不是大肆宣揚的告白,而是心甘情愿的奉獻,默默無聞的犧牲。通過別人講的一個小故事就能給人已震撼,并把這種震撼帶給其他人,那這位學生的文章就是一篇很棒的文章。
三、著眼“我”所想過的人和事
人的思想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圍繞某個話題或主題,你要敢于穿越時空隧道,請出歷史上的人,請出未來世界里的人,請出文學作品中的人,讓他們登臺唱戲,或者你去往他們那里神游一番,豈不妙哉!
例如,某一同學在寫關于“信念”和“生命”的作文時,就提到了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在她出生后的第十九個月,一場大病使她成為一個又盲又聾又啞的孩子。1887年沙莉文開始教她,她以頑強不屈、鍥而不舍的精神突破了識字關、語言關、讀書關和寫作關。之后,先后學會了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語言文學,還出版了14部著作。她終生致力于聾盲人的公共救助事業(yè),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贊揚和嘉獎。凱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要把別人眼睛所看見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別人耳朵所聽見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別人嘴角的微笑當作我的快樂”。正如凱勒所說,她的一生是美麗的,是絢爛的,她一直生活在光明里。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巨匠馬克吐溫曾評價道:“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這樣,學生把自己閱讀過的文章經過篩選寫進文章中,使人對文章的主題及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學生在寫作的同時也是在進行文學的積累與沉淀,長此以往學生的文章會越來越厚重。
還有的同學在自己的文章中恰當引用詩詞佳句、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等,也使文章大為生輝。這些名言都是經過時間的考驗,為人們所承認了的精品,是語言寶庫中的珍珠,作文時引用了它們,正像戒指鑲嵌了光彩奪目的鉆石,頓時身價倍增。作文中的引用,或作開頭的引語,或作段首的領句,或作論點,或作論據,或作篇中拓展的契機,或作篇末總結之要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應強調的是,引語與作文要絲絲入扣、渾然一體,要成為文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學生應在閑暇時,有選擇地多讀一些書。正如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每讀一本書就好像和名人在對話”。
四、著眼“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材料
根據主題需要,對成語故事和經典名著來一番延伸創(chuàng)作或者嫁接改造,一定是新奇有趣的。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老師應引導學生閱讀名著,親近名著,這對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有極大的幫助。在專題課,讓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看影視作品,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評價二者哪一個更好,為什么。這樣,通過課上學生之間的探討和老師的引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閱讀名著,親身體會文學名著所帶來的樂趣。
例如,有的學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曾提到過《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桃園三結義,體現劉、關、張三人的兄弟情;寫到曹操夜里殺侍衛(wèi),揭示他奸詐的一面;寫到諸葛亮的一些事跡,如火燒赤壁,火燒新野,空城計,舌戰(zhàn)群儒等,盡展他的才智。把名著中的人物和事情恰當地寫進文章中,為我所用,這樣能使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
你寫的文章要想撥動讀者心弦,引得讀者思緒萬千,唯有體驗生活、熱愛生活,從而感悟生活,把濃濃的真情傾注其中,做到融情于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如果用心觀察生活、用心思考,總會獲得真實準確、典型性強、新鮮優(yōu)秀的寫作材料。